英语课程中的情感态度目标
一、青少年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表现和发展的情感态度
《标准》中的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这里我们列出的情感都是一些积极的情感,也就是有利于学习的情感态度。这些是我们在实施课程过程中应该发展的情感。其实,情感态度也包括一些消极的情感,如焦虑、抑制、过于内向、害羞、胆怯、缺乏学习动机等等。这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克服的情感因素。
兴趣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很多成功的外语学习者都一直对外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与学习兴趣很相近的另一个情感因素是动机,但很多人对外语学习动机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动机是为学习者提供动力和指引方向的一系列因素。早期的研究把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分为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如果学习外语或第二语言是为了实际需要如就业等,这种动机就是工具型动机。也就是说,学习外语或第二语言主要是为了日后工作或生活的需要。如果学习者学习外语或第二语言是因为他们对目的语及目的语所在文化社团感兴趣,而且向往有朝一日能被该社团接受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即与之融合为一体,那么这种学习动机就是融合型动机。
另外一种分类方法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来自于学习者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学习任务的浓厚兴趣。外在动机则是来自于外界影响,如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虽然外在动机也有利于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内在动机的作用。内在动机持续的时间较长,是语言学习取得长远成就的重要前提。
外语学习者除了有兴趣和动机以外,还需要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英语与汉语有很多区别。对于绝大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英语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在初学阶段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学习者必须具有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要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产生“我能学好英语”的信心。
当今社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目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很多外语学习活动需要学生相互合作,而合作又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
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也是青少年应该积极培养和发展的情感态度。祖国意识指了解祖国、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发展作贡献的精神等情感因素。国际视野指胸怀全人类的共同发展的精神。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面对语言、语言学习者以及他们的认知和情感特点,还要考虑到语言学习中的人际关系。语言学习和使用都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因为这种交往过程就是从自我走向他人的过程,所以与情感密切相关。
课堂是语言学习参与者(即学生和教师)的活动场所,也是他们进行人际交流的社会环境。在课堂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存在很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同的教育思想和不同的文化背景都会导致不同的师生角色和师生关系。当今的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而且这些人际关系时时刻刻都受到彼此情感的影响。因此,课堂上的情感问题不仅关系到课堂气氛,而且关系到课堂活动方式和学习效果。
除了在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外,还应该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消极情感因素。过度焦虑可能是语言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产生焦虑的原因现在还不太清楚,但多数情况下,学习者的焦虑与过去的经历(特别是个人受到的伤害)以及周围人的态度有关。焦虑给语言学习造成恶性循环。焦虑导致紧张和害怕,紧张和害怕浪费精力和注意力。这样用于思考和记忆的能量就相对减少,语言储存和输出效果降低,从而进一步增加导致焦虑的可能性。焦虑也许是认知与情感相互影响的最好例证。虽然焦虑影响语言学习,但它是可以克服的。
与焦虑类似的一个情感因素是抑制。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自我形象,即把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的意识。随着这种意识的逐渐增强,儿童要学会如何保护还不完全成熟的自我,保护的方式之一就是回避那些可能给自我带来威胁的言行。为了保护自我而采取的回避和退缩行为就是抑制,来自外界的批评和嘲讽对自我形象的打击很大。所以经常受批评和嘲讽的人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他们的抑制程度也高。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各种尝试,而且可能犯错误,而错误有时带来批评和嘲讽。因此,自我形象比较脆弱的学习者往往因为怕犯错误而不参与语言活动。这就是语言学习中的抑制行为。与焦虑一样,抑制也是可以克服的。
人的性格通常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有人经常错误地把抑制与性格内向联系起来。一般认为,性格外向有利于语言学习,性格内向不利于语言学习。性格外向的学习者能积极参与语言学习活动并寻求更多的学习机会。而性格内向的学习者由于自我约束太多而不能参与语言学习活动从而失去很多学习机会。性格的外向与内向区别可能确实与语言学习有关,但它们与抑制的关系并不那么简单。实际上,性格外向的学习者更需要得到外界的承认来维护自我和自尊。而性格内向的学习者则可以从自身内部寻求支持。他们往往有较强的毅力和同情心,因此性格内向的学习者不一定抑制程度高。
二、对课程标准中情感目标的进一步解释
《标准》中义务教育阶段的情感目标还是比较简单的。3~6年级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以及逐步增强的兴趣。具体而言,要着重培养学生敢于开口、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其他方面的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在这一阶段,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使英语学习成为低龄儿童心智发展的一部分,而不宜过多地强调学习英语的实际作用,特别是不要过于强调英语的工具性。
进入初中阶段(7~9年级)后,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认识英语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英语学习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与英语学习的结果有密切关系。要特别关注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英语课程中的情感态度目标》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2278.html
《标准》中的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这里我们列出的情感都是一些积极的情感,也就是有利于学习的情感态度。这些是我们在实施课程过程中应该发展的情感。其实,情感态度也包括一些消极的情感,如焦虑、抑制、过于内向、害羞、胆怯、缺乏学习动机等等。这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克服的情感因素。
兴趣对外语学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很多成功的外语学习者都一直对外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与学习兴趣很相近的另一个情感因素是动机,但很多人对外语学习动机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动机是为学习者提供动力和指引方向的一系列因素。早期的研究把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分为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如果学习外语或第二语言是为了实际需要如就业等,这种动机就是工具型动机。也就是说,学习外语或第二语言主要是为了日后工作或生活的需要。如果学习者学习外语或第二语言是因为他们对目的语及目的语所在文化社团感兴趣,而且向往有朝一日能被该社团接受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即与之融合为一体,那么这种学习动机就是融合型动机。
另外一种分类方法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来自于学习者对某一学习内容或学习任务的浓厚兴趣。外在动机则是来自于外界影响,如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虽然外在动机也有利于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内在动机的作用。内在动机持续的时间较长,是语言学习取得长远成就的重要前提。
外语学习者除了有兴趣和动机以外,还需要有较强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英语与汉语有很多区别。对于绝大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而言,英语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在初学阶段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学习者必须具有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要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产生“我能学好英语”的信心。
当今社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目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很多外语学习活动需要学生相互合作,而合作又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
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也是青少年应该积极培养和发展的情感态度。祖国意识指了解祖国、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发展作贡献的精神等情感因素。国际视野指胸怀全人类的共同发展的精神。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面对语言、语言学习者以及他们的认知和情感特点,还要考虑到语言学习中的人际关系。语言学习和使用都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因为这种交往过程就是从自我走向他人的过程,所以与情感密切相关。
课堂是语言学习参与者(即学生和教师)的活动场所,也是他们进行人际交流的社会环境。在课堂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存在很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同的教育思想和不同的文化背景都会导致不同的师生角色和师生关系。当今的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而且这些人际关系时时刻刻都受到彼此情感的影响。因此,课堂上的情感问题不仅关系到课堂气氛,而且关系到课堂活动方式和学习效果。
除了在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外,还应该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消极情感因素。过度焦虑可能是语言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产生焦虑的原因现在还不太清楚,但多数情况下,学习者的焦虑与过去的经历(特别是个人受到的伤害)以及周围人的态度有关。焦虑给语言学习造成恶性循环。焦虑导致紧张和害怕,紧张和害怕浪费精力和注意力。这样用于思考和记忆的能量就相对减少,语言储存和输出效果降低,从而进一步增加导致焦虑的可能性。焦虑也许是认知与情感相互影响的最好例证。虽然焦虑影响语言学习,但它是可以克服的。
与焦虑类似的一个情感因素是抑制。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自我形象,即把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的意识。随着这种意识的逐渐增强,儿童要学会如何保护还不完全成熟的自我,保护的方式之一就是回避那些可能给自我带来威胁的言行。为了保护自我而采取的回避和退缩行为就是抑制,来自外界的批评和嘲讽对自我形象的打击很大。所以经常受批评和嘲讽的人自我保护意识很强,他们的抑制程度也高。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各种尝试,而且可能犯错误,而错误有时带来批评和嘲讽。因此,自我形象比较脆弱的学习者往往因为怕犯错误而不参与语言活动。这就是语言学习中的抑制行为。与焦虑一样,抑制也是可以克服的。
人的性格通常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有人经常错误地把抑制与性格内向联系起来。一般认为,性格外向有利于语言学习,性格内向不利于语言学习。性格外向的学习者能积极参与语言学习活动并寻求更多的学习机会。而性格内向的学习者由于自我约束太多而不能参与语言学习活动从而失去很多学习机会。性格的外向与内向区别可能确实与语言学习有关,但它们与抑制的关系并不那么简单。实际上,性格外向的学习者更需要得到外界的承认来维护自我和自尊。而性格内向的学习者则可以从自身内部寻求支持。他们往往有较强的毅力和同情心,因此性格内向的学习者不一定抑制程度高。
二、对课程标准中情感目标的进一步解释
《标准》中义务教育阶段的情感目标还是比较简单的。3~6年级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以及逐步增强的兴趣。具体而言,要着重培养学生敢于开口、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其他方面的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之中。在这一阶段,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使英语学习成为低龄儿童心智发展的一部分,而不宜过多地强调学习英语的实际作用,特别是不要过于强调英语的工具性。
进入初中阶段(7~9年级)后,可以逐步引导学生认识英语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英语学习中表现的情感态度与英语学习的结果有密切关系。要特别关注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英语课程中的情感态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