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
动力相对较少,重化工业的加快增长不一定会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有学者测算,在轻工业为主的阶段,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安置万人,而在重化工业阶段则降为万人。我国最大的国情是人口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比任何国家都要大,解决好数亿人的就业是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随着重化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加快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程度必然加深,工业增长的就业弹性可能下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速度可能减缓。如何缓解日趋严重的就业矛盾,在工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是必须认真处置的重大难题。
.容易产生投资过度
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后,产业链延伸,投资量加大,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的周期拉长,反映重化工业产品供给不足的信号(如价格上涨)的持续时间也相对较长,在经济扩张时,容易出现对未来需求的预期过高、投资过度的问题。韩国在上世纪年代末和年代初的重化工业发展高峰期,由于向重化工业倾斜投资,曾出现重复投资、过度投资的问题,而且投资资金大部分依赖于海外,导致了较严重的累积性债务危机。如年与年相比,韩国制造业的开工率从下降到,其中机械、电器业的开工率分别从和下降到和,经营恶化的企业不断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降为负值。当前,我国重化工业中的部分行业,如钢铁、水泥、汽车等过度投资的问题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焦点。
二对临港重化工业发展要合理规划和正确引导
浙江具有全国最好的海岸线和深水港。立足长三角,面向海内外,充分利用这一可贵资源,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是全省重化工业发展的重点所在。我省确定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已有相当年份。上世纪年代中期,重化工业布局重心由浙赣线向沿海实行战略东移。由于缺少战略投资者,而后多年临港重化工业发展不快。“十五”以来随着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临港重化工业建设形成了新的高潮。
临港重化工业发展涉及到一系列重要的经济关系,如岸线、岛屿和港口资源的合理开发,生产地与矿产资源地的衔接及国际资源的有效利用,临港区与腹地产业的整合,现代物流体系的构造,水资源的保障能力和环境污染的控制能力,重大基础设施的配套等,需要统筹兼顾,从长计议,加强规划导向工作。目前这方面的深度还很不够,尤其是要扎实做好岸线、岛屿和大型产业区的布局规划工作。
对重化工业在临港地域分布过密可能产生的问题,要预谋对策。这方面日本可作前车之鉴。上世纪年代,日本曾因临海工业布局过密,带来一系列社会及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濑户内海,集中了全国的炼油厂、的石化企业、的钢铁总量,以上的火力发电总量,工业产量占到全国的。由于临海工业过密、污染排放过多,出现了震惊国内外的赤潮等严重公害,内海一度变成了“濒临死亡的海洋”。年日本颁布了《濑户内海环境保护临时措施法》,进行综合治理。水资源保障也是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一大制约。我省临港地区上的工业项目耗水总量很大,要求高保证率供水,仅宁波地区的项目就新增用水亿立方米左右,而临港地区恰恰水资源相对紧缺,供需矛盾甚为突出。
还要注意临港地区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现有临港工业中轻工业占了很大一块,目前在建的最大项目就是投资上百亿元的轻工(造纸)项目,海水产品加工业是舟山的特色支柱产业,海洋生物加工业则是需要做大的海洋新兴产业。
三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引导浙江工业结构转型和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原则。
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必须立足浙江实际,适应要素禀赋条件,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和加强在国内外的产业分工地位,有利于工业产业之间、工业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不能脱离省情,有悖要素禀赋,盲目追求工业结构的重型化、高度化。尤其不能生搬硬套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工业化“三阶段”的公式,以此来引导工业结构调整。这样,不仅不利于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不利于在国内分工和国际分工赢得比较利益,还会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化。那些以拔苗助长方式生长起来的产业,最后也难免因缺乏竞争力而遭致市场淘汰。
片面强调发展重化工业,不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革开放前,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教训,大家记忆犹新。片面突出发展重工业,违背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综合平衡,扭曲了工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工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扭曲了人类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协调。过于突出发展重工业,有悖于以人为本,导致消费品的严重短缺和消费需求的长期抑制。改革开放后,国家纠正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没有一个省再把突出发展重工业作为中长期规划的发展目标,而是都重视发展地域分工水平高的优势产业(其中不少属重工业但决不都是重工业。从资源禀赋条件看,浙江尤不应以过高的代价过多发展高消耗、高能耗的重工业。
有必要指出,轻纺工业不是浙江进一步发展之累。轻纺工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在促进浙江工业起飞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在今后较长时期,轻纺工业对全省经济发展仍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是因为国情和省情都要求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轻纺工业的兴衰关系到全省数百万人的就业生计。二是因为国内巨大的民生基本消费需求,决定了轻纺产品的市场长在。三是因为轻纺工业在全省对外贸易中具有支柱地位,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浙江的国际竞争力。四是因为轻纺工业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规模,其发展对工业全局举足轻重。五是因为轻纺工业照样可以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行业和产品,实现产业升级。
《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第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2535.html
.容易产生投资过度
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后,产业链延伸,投资量加大,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的周期拉长,反映重化工业产品供给不足的信号(如价格上涨)的持续时间也相对较长,在经济扩张时,容易出现对未来需求的预期过高、投资过度的问题。韩国在上世纪年代末和年代初的重化工业发展高峰期,由于向重化工业倾斜投资,曾出现重复投资、过度投资的问题,而且投资资金大部分依赖于海外,导致了较严重的累积性债务危机。如年与年相比,韩国制造业的开工率从下降到,其中机械、电器业的开工率分别从和下降到和,经营恶化的企业不断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降为负值。当前,我国重化工业中的部分行业,如钢铁、水泥、汽车等过度投资的问题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焦点。
二对临港重化工业发展要合理规划和正确引导
浙江具有全国最好的海岸线和深水港。立足长三角,面向海内外,充分利用这一可贵资源,发展临港重化工业,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是全省重化工业发展的重点所在。我省确定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已有相当年份。上世纪年代中期,重化工业布局重心由浙赣线向沿海实行战略东移。由于缺少战略投资者,而后多年临港重化工业发展不快。“十五”以来随着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临港重化工业建设形成了新的高潮。
临港重化工业发展涉及到一系列重要的经济关系,如岸线、岛屿和港口资源的合理开发,生产地与矿产资源地的衔接及国际资源的有效利用,临港区与腹地产业的整合,现代物流体系的构造,水资源的保障能力和环境污染的控制能力,重大基础设施的配套等,需要统筹兼顾,从长计议,加强规划导向工作。目前这方面的深度还很不够,尤其是要扎实做好岸线、岛屿和大型产业区的布局规划工作。
对重化工业在临港地域分布过密可能产生的问题,要预谋对策。这方面日本可作前车之鉴。上世纪年代,日本曾因临海工业布局过密,带来一系列社会及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濑户内海,集中了全国的炼油厂、的石化企业、的钢铁总量,以上的火力发电总量,工业产量占到全国的。由于临海工业过密、污染排放过多,出现了震惊国内外的赤潮等严重公害,内海一度变成了“濒临死亡的海洋”。年日本颁布了《濑户内海环境保护临时措施法》,进行综合治理。水资源保障也是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一大制约。我省临港地区上的工业项目耗水总量很大,要求高保证率供水,仅宁波地区的项目就新增用水亿立方米左右,而临港地区恰恰水资源相对紧缺,供需矛盾甚为突出。
还要注意临港地区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现有临港工业中轻工业占了很大一块,目前在建的最大项目就是投资上百亿元的轻工(造纸)项目,海水产品加工业是舟山的特色支柱产业,海洋生物加工业则是需要做大的海洋新兴产业。
三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引导浙江工业结构转型和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原则。
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选择,必须立足浙江实际,适应要素禀赋条件,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和加强在国内外的产业分工地位,有利于工业产业之间、工业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不能脱离省情,有悖要素禀赋,盲目追求工业结构的重型化、高度化。尤其不能生搬硬套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工业化“三阶段”的公式,以此来引导工业结构调整。这样,不仅不利于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不利于在国内分工和国际分工赢得比较利益,还会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化。那些以拔苗助长方式生长起来的产业,最后也难免因缺乏竞争力而遭致市场淘汰。
片面强调发展重化工业,不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革开放前,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教训,大家记忆犹新。片面突出发展重工业,违背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综合平衡,扭曲了工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工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扭曲了人类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协调。过于突出发展重工业,有悖于以人为本,导致消费品的严重短缺和消费需求的长期抑制。改革开放后,国家纠正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没有一个省再把突出发展重工业作为中长期规划的发展目标,而是都重视发展地域分工水平高的优势产业(其中不少属重工业但决不都是重工业。从资源禀赋条件看,浙江尤不应以过高的代价过多发展高消耗、高能耗的重工业。
有必要指出,轻纺工业不是浙江进一步发展之累。轻纺工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在促进浙江工业起飞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在今后较长时期,轻纺工业对全省经济发展仍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是因为国情和省情都要求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轻纺工业的兴衰关系到全省数百万人的就业生计。二是因为国内巨大的民生基本消费需求,决定了轻纺产品的市场长在。三是因为轻纺工业在全省对外贸易中具有支柱地位,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浙江的国际竞争力。四是因为轻纺工业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规模,其发展对工业全局举足轻重。五是因为轻纺工业照样可以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行业和产品,实现产业升级。
《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思考(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