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回顾与展望
能够有机会在这里作个发言,我感到很荣幸。首先,祝贺《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的出台,并祝这次大会圆满成功。本次会议的一项重要主题,也是《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第一条的内容,就是强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国家和经济体的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要相互开放、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我想就其中涉及的对外开放、特别是服务业开放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近几十年经济开放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人们往往对对外开放所能带来的好处估计不足,而对对外开放可能带来的冲击和风险估计过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对外开放初期,由于自身优势比较弱,经济力量比较小,就更容易出现这种倾向。中国近二十多年就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举几个例子,第一个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开始进口家电产品,其中最主要的是彩电和盒式录音机。当时,有人大声疾呼,说这样的开放会把中国的电子工业完全打跨,因为我们的竞争力跟国外相比差距太大了。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中国电子工业进步最快,而且成了全世界音像电子产品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第二个例子是80年代后期,中国大幅度削减了配额和进口许可证管理,有人担心,这样大的开放步伐会使中国的市场受到极大冲击。然而事实上大家看到的却是,中国的贸易稳步发展,民族工业在对外竞争和参与国际分工中有了巨大的增强。第三个例子,1994年人民币实现汇率并轨,从双重汇率改为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研究这项改革时,有人非常担忧,说当时中国不具备条件,风险巨大。他们认为,要实现汇率并轨至少需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出口能力大幅度增强,第二是外汇储备非常丰富,第三是宏观经济管理非常成熟。而这些条件当时都不具备,汇率并轨的决心非常难下。1993年底,中国决定进行汇率机制的改革,随后于1996年又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现在我们回头看,汇率并轨改革是非常成功的。第四个例子,2001年底中国加入了WTO。对于加入WTO,也有很多担心,认为可能会对中国一些行业有很大的冲击。为此我们也做好了应对挑战的各种准备。两年来的情况表明,加入WTO以后给中国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它所带来的冲击和风险。这四个例子可能对于我们今后从思维上改进对对外开放的理解有帮助。
世界范围也是如此。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早期往往看不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对外开放问题上更多强调的是开放对本国经济带来冲击,普遍认为国际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不利,要求改变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条件,要求加强对本国民族产业的保护。然而,“亚洲四小龙”、紧接着的“亚洲五小虎”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外向型经济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尽管后来出现了亚洲金融风波,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取向,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逐步改变了固有看法,认识到对外开放的收益大于冲击和风险,现在,这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当然,也有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尚未尝试过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而且,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在一部分发达国家出现了抬头迹象。坎昆谈判的失败是令人失望的。
在总结历史路径的基础上,展望未来,我想重点谈一下服务贸易。同商品贸易一样,服务贸易的开放会带来竞争。竞争会带来压力,也会带来动力,竞争会带来繁荣,开放和竞争能够促进技术交流和技术引进,能够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在中国,服务业开放的一个重点是金融业。中国银行体系还有很大的缺陷,资本市场和保险业都非常年轻。因此我们确实需要加强准备,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尽管如此,低估开放的好处,高估开放带来的冲击和风险,在服务业对外开放这个问题上还可能发生。
我相信,按照中国政府对于WTO的承诺,按照WTO安排的时间表,中国服务业的稳步开放一定会给中国和整个世界都带来更大的好处。中国人民银行也希望在这个进程中做出一份贡献。我们将在金融政策上大力支持和配合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为《世界经济发展宣言》提出的原则,也为我们这次会议付出一份努力。
(本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周小川行长2003年11月6日在“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整理)
《对外开放: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