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政治论文 >> 正文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
  
  作者/吴锋 殷翠云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基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之后,根据高中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状态,以一定知识体系为依托,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形成一定的对生活中出现的是非、对错等作出合理价值判断等能力的课程。近年来,伴随着新课程理念逐步推进,高中政治教师努力讲授课程、训练学生、提高课堂效果,取得了很多成绩,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但是我们有没有完全理解和实现本课程的要求?有没有充分使用好教材?有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总结的。客观地说,在我们实践教学过程中仍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就说明我们的教学与课程要求之间还有距离。这些距离是什么?我们如何去渐渐地缩小这种距离?
  
  一、问题:我们的距离是什么?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要求不必多说,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一直是我们理解教材、讲授知识、训练学生、提高能力的指南。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与实现思想政治课的目标的距离是什么?
  
  首先是与课本的距离。
  
  在教学工作中,教材是最为基本的、可靠的根基,对教材的熟悉是教学最为基本的要求,因为熟悉是理解的前提。对教材的熟悉应该是大家都做到的,那么我们与教材的距离是什么?脱离教材讲知识、脱离教材练能力、脱离教材培养价值观是现实教学实践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脱离对教材的认识,一直带领学生游离在教材之外讲知识体系、训练应试能力,题海战术也使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去看教材、也没有很多时间去温习教材,只是在机械地做题。
  
  现行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专家们经过多年研究,运用教育学的新理念,发挥集体智慧的成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并不会认真去研究教材和讲授教材,因为一些教师发现新教材与传统的老教材相比,理论性阐述少了,概念的要求降低了,于是就认为新教材简单了。为适合应试的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囫囵吞枣地快速讲完课程,接着就用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可以想见,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所接受的知识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应对社会现实的问题也就必然缺少整体的思维。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五个方面:(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这五个方面中实际上明显区别或者不同于传统政治课理念的主要表现是(3)和(4)两个方面。
  
  所谓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就是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从上述两个方面的理念来看,实际上这两个方面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真实目的,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就要认真体会和贯彻好这两个方面。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立足生活实际并不是要脱离教材学知识,教材的知识始终是学生学会各种能力的基础,是分析社会的知识基础和思想来源。(政治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离开了教材的知识讲解生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就没有根基;反过来离开了生活实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就失去了来源。
  
  高中思想政治课所呈现的“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和“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这两点是新教材最根本的特色,所以教材的名称都是“某某生活”或“生活与某某”。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课程教材的编写理念和思维逻辑,体会到生活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具有明确的逻辑在先性。因为生活与知识是一体的。教材的知识来自生活,学生通过学习课本知识去理解生活。这就是在生活中求知和在求知中生活,或者说是知识来自于生活,而又用之于生活。
  
  其次是与学生的距离。
  
  近代以来的教育方式主要就是大班化教学,均衡化授课。课堂教学不可避免的结果是学习的均衡化和结果的对均衡化打破。
  
  所谓均衡化就是用平均的方式授课,用平均的程度对待所有学生。而所谓均衡化的打破是指在均衡化教学之后的教学考核中,出现的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和学生学习的分化。教师授课大多是以自己的方式对待学生。教师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自己在理解基础上的备课、自己想象的能力训练等等准备好,然后讲授给学生,灌输自己的学习理念。这不是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之后的备课和讲授,必然与学生的接受和学习有差异。现实的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的理解和认识具有现实和逻辑的在先性,学生是在教的基础上接受和理解。所以对于教学来说,教师是主体,教师的理解水平就是教师的课堂授课水平。
  
  学生的情况是在教完之后的检查或者考核中呈现出来的。通过考核,我们发现学生对所学、所教的知识在理解和运用上开始出现了差异,也就是学生开始分化。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均衡化教学的结果反而是非均衡化的,也就是均衡化的打破。学生之间的差距虽然是学生的学习造成的,但是同样的讲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差异?一些在另一些课程的学习上很好的学生,为什么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上就不能做到很好或者较好?像这样的问题,很值得我们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政治教师思考。我们认为,这是由老师与学生的距离造成的。因为不了解学生,因为对学生学习方式、方法、意志倾向、兴趣趋向等的不熟悉,因为没有让学生了解到本课程所在学科的情况,所以学生的学习出现了动力的不足、理解的不同,从而在结果上出现分成,并打破现实教学的均衡。
  
  当然,按照社会分层理论来看,在任何群集中由于不同的社会成员在占有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上的不同,在其结果上都会发生分层的。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我们的均衡化教学总会被学生打破,这是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需要思考的是:打破均衡的学生的能力来自哪里?当然是我们教育的结果,实际上又不是我们教育的结果。学生自身的素养在其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是其非常重要的方面。
  
  再次是与自己的距离。
  
  如果说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中出了一些问题,这其中确实有客观的因素。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大多数老师所能接受的。但是客观原因不是唯一的。按照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规律的理论,我们不应该回避对我们自身的剖析。我们发现,这是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教师与自己的距离,也就是职业自我和心灵自我的距离。
  
  何谓职业自我?就是在职业实践中源于职业理想、职业尊严、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表现出的自我状况,比如对职业的忠诚、对职业规范的遵守、对职业目标的追求等等。其中职业理想是最为重要的!只要对职业的实现达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就会对职业的追求有某种设想。这种职业目标的确定,就是一种职业理想。从教师的职业来看,既然自己对这个职业并不排斥,既然还想把这份工作做好,那么谁不想成为一个好的老师,或者说至少在职业圈当中被大家都认可的教师。这应该也是一种职业理想的表现形式。
  
  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心灵自我的表现。心灵自我在现实中并没有明确的表现,但是心灵是职业实现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没有心灵的追求就没有职业的理想、上进、以及所有由职业带来的进步。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清楚,心灵中想要的东西实际上在实践中并不会都能实现。所以心灵自我与职业自我之间的差距是始终存在的。因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思维逻辑和实践逻辑》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277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政治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