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需要“等待”
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当然,学生品德内化的过程不是照相式的、生吞活剥的、不自觉的过程,而是一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过程,而是多次反复的过程;不是单纯内化的过程,而是内化与外化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教师付出艰辛复杂的劳动,不仅考验教师的教育智慧,更考验教师耐心。
“两代人的对话”是八下年级的教学内容。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期待,促使学生进一步内化为自己正确对待父母教育的积极情感,这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一次全国优质课评比活动上,有位老师在教学该内容时,设计了“情境体验”“模拟对话”“实战演练”“情感冲浪”等四个教学环节,较好地达成了上述教学目标。在“情境体验”中,老师创设了“妈妈翻看你的日记,而正被你撞见”这一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冲突许多源于父母对我们的“爱”。接着,老师扮演妈妈,与学生(子女)“模拟对话”。“子女”在与“妈妈”的对话中,很自然地掌握与父母对话的基本要领。“我没谈恋爱”为题的“实战演练”环节,则将子女与父母的冲突推向高潮,使学生懂得与父母的交往要讲究艺术,要以爱的方式与父母交往,以孝的行为跟父母交流。随后,老师话锋一转,动情地说道:“我们的平凡的父母,也许贫困,也许普通,也许沉默,也许唠叨。但是,他们却用朴实的语言教我们做人的道理;用踏实的作风潜移默化着我们。让我们从这一刻起,不再抱怨,从心底细数他们的好……”此情此景,勾起学生有关父母的种种回忆,感激父母之情油然而生。此时,老师顺势要求学生们“勇敢地跨出第一步——爸(妈),我们谈谈好吗”,将自己最想与父母亲说的话写在事先发的红纸上。在音乐的伴奏声中,学生们写下了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爸妈,或许你们为我生气,但我要以爱的方式回报你们!”“感情就像一杯白开水,感受不到(滋味),但是缺少不了。你们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谢谢你们!”……
本课例中,教师精心创设了弥漫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找准与父母产生矛盾的症结,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出与父母沟通交往的要领,又自然而然地“从心底细数他们的好”,从心底里感激父母的抚养之恩、培育之情,学生的情感无形之间得到升华。课堂上老师不是通过强制“灌输”道德准则,让学生“表态”要理解父母、尊重父母,而是创设一个个教学情境,耐心引导和守候学生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认同,认识上的提高。显而易见,教师的这些教学行为对于促进学生品德内化,进而外化为理解父母、孝敬父母的自觉行为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道德践行要求教师提供机会,更要求教师持续守候
思想品德教学的任务主要不在于向学生灌输各种知识和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思想品德教学只有帮助学生完成从知到信,又从信到行的转化,才算取得了成效。”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必须突出引导学生道德践行,在课堂上重视对学生的体验教育;同时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道德践行的能力与水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当然,引导学生道德践行是一场持久战,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我们有心并用心,潜心又耐心,讲究策略,注重方法,积小步成大步,以累进求突破。正所谓“集腋”才能“成裘”,“聚沙”方可“成塔”!
首先,要重视学生课堂上的实践体验。课堂是学生联系生活的桥梁,也是学生触摸社会的纽带。思想品德教学应努力将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善于以生活为过程和手段,鼓励学生开展亲历性的体验活动,以触动生命,唤醒道德生命,构建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借此以引导学生体验多彩生活,认识现实社会,感悟生活真谛,提高实践能力。
其次,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资源是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一两的参与”重于“一吨的说教”。教师空洞的讲解与学生鲜活的社会实践体验相比,其教育效果显然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引导学生走出逼仄的课堂小天地,走向广阔的社会大舞台,融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之中,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获取富有活力的知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一方面也需要教师的鼓励、引导与扶持。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意思是说,教育更像农业那样,需要施肥除草,经历春播秋收,需要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需要一个耐心等候的过程。等待是一种宽容与理解,等待是一种尊重与赏识,等待中也会收获成功与惊喜。思想品德教学是人的心灵的交融与沟通,是人的精神的生长与充盈,更是人的生命的锻造与升华。这种教学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更要“导之以行”,是知、情、信、行的完美融合。无疑,这样的教学更需要也更值得我们教师耐心期待,静心守候。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教师发展中心 《思想品德教学需要“等待”》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2937.html
“两代人的对话”是八下年级的教学内容。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期待,促使学生进一步内化为自己正确对待父母教育的积极情感,这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一次全国优质课评比活动上,有位老师在教学该内容时,设计了“情境体验”“模拟对话”“实战演练”“情感冲浪”等四个教学环节,较好地达成了上述教学目标。在“情境体验”中,老师创设了“妈妈翻看你的日记,而正被你撞见”这一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冲突许多源于父母对我们的“爱”。接着,老师扮演妈妈,与学生(子女)“模拟对话”。“子女”在与“妈妈”的对话中,很自然地掌握与父母对话的基本要领。“我没谈恋爱”为题的“实战演练”环节,则将子女与父母的冲突推向高潮,使学生懂得与父母的交往要讲究艺术,要以爱的方式与父母交往,以孝的行为跟父母交流。随后,老师话锋一转,动情地说道:“我们的平凡的父母,也许贫困,也许普通,也许沉默,也许唠叨。但是,他们却用朴实的语言教我们做人的道理;用踏实的作风潜移默化着我们。让我们从这一刻起,不再抱怨,从心底细数他们的好……”此情此景,勾起学生有关父母的种种回忆,感激父母之情油然而生。此时,老师顺势要求学生们“勇敢地跨出第一步——爸(妈),我们谈谈好吗”,将自己最想与父母亲说的话写在事先发的红纸上。在音乐的伴奏声中,学生们写下了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爸妈,或许你们为我生气,但我要以爱的方式回报你们!”“感情就像一杯白开水,感受不到(滋味),但是缺少不了。你们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谢谢你们!”……
本课例中,教师精心创设了弥漫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找准与父母产生矛盾的症结,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出与父母沟通交往的要领,又自然而然地“从心底细数他们的好”,从心底里感激父母的抚养之恩、培育之情,学生的情感无形之间得到升华。课堂上老师不是通过强制“灌输”道德准则,让学生“表态”要理解父母、尊重父母,而是创设一个个教学情境,耐心引导和守候学生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认同,认识上的提高。显而易见,教师的这些教学行为对于促进学生品德内化,进而外化为理解父母、孝敬父母的自觉行为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道德践行要求教师提供机会,更要求教师持续守候
思想品德教学的任务主要不在于向学生灌输各种知识和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思想品德教学只有帮助学生完成从知到信,又从信到行的转化,才算取得了成效。”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必须突出引导学生道德践行,在课堂上重视对学生的体验教育;同时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道德践行的能力与水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当然,引导学生道德践行是一场持久战,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我们有心并用心,潜心又耐心,讲究策略,注重方法,积小步成大步,以累进求突破。正所谓“集腋”才能“成裘”,“聚沙”方可“成塔”!
首先,要重视学生课堂上的实践体验。课堂是学生联系生活的桥梁,也是学生触摸社会的纽带。思想品德教学应努力将鲜活的生活引入课堂,善于以生活为过程和手段,鼓励学生开展亲历性的体验活动,以触动生命,唤醒道德生命,构建良好的道德品质;也借此以引导学生体验多彩生活,认识现实社会,感悟生活真谛,提高实践能力。
其次,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资源是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一两的参与”重于“一吨的说教”。教师空洞的讲解与学生鲜活的社会实践体验相比,其教育效果显然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引导学生走出逼仄的课堂小天地,走向广阔的社会大舞台,融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之中,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获取富有活力的知识、积极的情感体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一方面也需要教师的鼓励、引导与扶持。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意思是说,教育更像农业那样,需要施肥除草,经历春播秋收,需要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需要一个耐心等候的过程。等待是一种宽容与理解,等待是一种尊重与赏识,等待中也会收获成功与惊喜。思想品德教学是人的心灵的交融与沟通,是人的精神的生长与充盈,更是人的生命的锻造与升华。这种教学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更要“导之以行”,是知、情、信、行的完美融合。无疑,这样的教学更需要也更值得我们教师耐心期待,静心守候。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教师发展中心 《思想品德教学需要“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