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更加贴近生活
浅谈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更加贴近生活
包明光
吉林松原市油田第十二中学(138000)
【摘要】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起到效果,从而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笔者认为应该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让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成为课程的基础,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育;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来应是趣味盎然,极富感染力,但为什么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品德课呈现的是“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恹恹欲睡”这一另类情景呢?究其根源,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作祟。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分数论英雄”一统天下,社会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标准就是唯“分数”是瞻,教师施教时必定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灌输,轻启发;重结果,轻过程。
“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是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本课本、一张嘴”来讲课。在这种消极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中,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把现有的典型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灌输式地逼迫学生去接受,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模式上,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创新思维和良好个性的培养,抹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学理念,学生必须细听教师的讲解,无法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学生不懂得“生活”的真正内涵,脱离了理解过程,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学生为了那枯燥的分数而去枯燥地学习,没有用“真心”去体验,去积极、主动参与,情感也就无法得到充分激发,上课时“恹恹欲睡”也就在所难免。最后的结果是学生死记了几点所谓的“知识”,教学效果只停留在记忆和模仿的层面,学生对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知识理解不透、体验不深,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微不足道,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已经成为贯彻教育的普遍理念,要求教育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学科,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更要做到学与用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让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那么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更加贴近生活呢?笔者有这样几点认识。
1选取适当的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
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取适当的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如一堂《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课伊始,笔者用多媒体播放著名歌手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并在歌声中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一年秋天,一对夫妇带他们的孩子去效游,在乘做高山缆车时,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了,缆车运行途中发生故障,眼看就要坠落于峡谷之中,在接近死亡的一瞬间,爸爸妈妈用力将孩子高高托起,随着一声震彻山谷的巨响,爸爸妈妈永远离开了他们的孩子,由于力的缓冲作用,孩子得救了……这时,教室里雅雀无声,很多同学的眼睛都湿润了。
看得出故事和歌曲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灵,歌曲播放完后,笔者首先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我被故事中伟大父母无私的爱和歌声感动的同时,也非常气愤,为什么呢?”学生马上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并且说和老师一样气愤。因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未得到保护,甚至人身安全都未能得到保护,这时笔者很自然地提出了问题,切入主题: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言,最后得出结论,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必要时要依靠司法机关,运用法律武器。这里教师运用生活场景循循善诱,使学生有话可讲,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
2运用生活语言,提倡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
教学方式生活化,就是提倡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讲解,而不是说教式灌输,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让他们产生经验与顿悟,在感情的体验中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点,不能让学生简单成为听众,而应多站在他们的立场和思维方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体验生活内涵。在实践中,一方面,笔者比较注重将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注意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本剧等多样化形式使教学方式具体化、动态化,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讲授九年级第六课“学会合理消费”,笔者播放了两个flash动画——“等咱有钱了”、“买一送一”,剧中情节生动、人物搞笑,十具讽刺意味,立马激起学生的兴趣,从flash动画剧情联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大家充分讨论,积极发言。这堂课收到很好的实际效果,引导并培养了学生的“合理消费观”。
3参与生活实践活动,以行动了解生活
杜威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或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而思想品德课本身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理论知识必须付诸于实践,让自己到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如笔者在讲完七年纪下册第三课《自立》这一框题后,学生都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于是笔者就与家长取得联系,从各自的家庭条件出发,希望家长尽可能地给孩子们提供劳动条件、劳动项目、提供劳动机会。
例如:规定他们起床后把被子铺好,自己的衣物和学习用品放整齐,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好 《浅谈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更加贴近生活》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3706.html
包明光
吉林松原市油田第十二中学(138000)
【摘要】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起到效果,从而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笔者认为应该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让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成为课程的基础,让思想品德课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育;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来应是趣味盎然,极富感染力,但为什么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品德课呈现的是“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恹恹欲睡”这一另类情景呢?究其根源,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作祟。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分数论英雄”一统天下,社会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标准就是唯“分数”是瞻,教师施教时必定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灌输,轻启发;重结果,轻过程。
“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是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本课本、一张嘴”来讲课。在这种消极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中,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把现有的典型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灌输式地逼迫学生去接受,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模式上,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创新思维和良好个性的培养,抹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学理念,学生必须细听教师的讲解,无法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学生不懂得“生活”的真正内涵,脱离了理解过程,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学生为了那枯燥的分数而去枯燥地学习,没有用“真心”去体验,去积极、主动参与,情感也就无法得到充分激发,上课时“恹恹欲睡”也就在所难免。最后的结果是学生死记了几点所谓的“知识”,教学效果只停留在记忆和模仿的层面,学生对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知识理解不透、体验不深,也很难做到学以致用,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微不足道,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已经成为贯彻教育的普遍理念,要求教育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学科,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更要做到学与用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让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那么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更加贴近生活呢?笔者有这样几点认识。
1选取适当的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
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取适当的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如一堂《依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课伊始,笔者用多媒体播放著名歌手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并在歌声中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故事:一年秋天,一对夫妇带他们的孩子去效游,在乘做高山缆车时,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了,缆车运行途中发生故障,眼看就要坠落于峡谷之中,在接近死亡的一瞬间,爸爸妈妈用力将孩子高高托起,随着一声震彻山谷的巨响,爸爸妈妈永远离开了他们的孩子,由于力的缓冲作用,孩子得救了……这时,教室里雅雀无声,很多同学的眼睛都湿润了。
看得出故事和歌曲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灵,歌曲播放完后,笔者首先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我被故事中伟大父母无私的爱和歌声感动的同时,也非常气愤,为什么呢?”学生马上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并且说和老师一样气愤。因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未得到保护,甚至人身安全都未能得到保护,这时笔者很自然地提出了问题,切入主题:在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言,最后得出结论,要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必要时要依靠司法机关,运用法律武器。这里教师运用生活场景循循善诱,使学生有话可讲,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
2运用生活语言,提倡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
教学方式生活化,就是提倡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讲解,而不是说教式灌输,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让他们产生经验与顿悟,在感情的体验中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点,不能让学生简单成为听众,而应多站在他们的立场和思维方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体验生活内涵。在实践中,一方面,笔者比较注重将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注意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本剧等多样化形式使教学方式具体化、动态化,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在讲授九年级第六课“学会合理消费”,笔者播放了两个flash动画——“等咱有钱了”、“买一送一”,剧中情节生动、人物搞笑,十具讽刺意味,立马激起学生的兴趣,从flash动画剧情联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大家充分讨论,积极发言。这堂课收到很好的实际效果,引导并培养了学生的“合理消费观”。
3参与生活实践活动,以行动了解生活
杜威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或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而思想品德课本身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理论知识必须付诸于实践,让自己到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如笔者在讲完七年纪下册第三课《自立》这一框题后,学生都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于是笔者就与家长取得联系,从各自的家庭条件出发,希望家长尽可能地给孩子们提供劳动条件、劳动项目、提供劳动机会。
例如:规定他们起床后把被子铺好,自己的衣物和学习用品放整齐,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好 《浅谈如何让思想品德课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