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浅谈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可是,教师在展开教学各个教学环节时,往往过多的关心自己的教学思路,完成自己的教案,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我的体会是--精心的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而现代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教师设计的教学起点就不一定是学生的起点。比如:学生在学习"百以内不进位加法"时,许多学生在学之前,都能正确算出答案,一些学生还能把算理清楚的表达出来。如果还按教材安排的起点去设计教学计划,学生就会"吃不饱"。有如,在学习"元、角、分"之前,凹丫丫范文网我调查全班同学,结果发现,大多数同学不仅对元、角、分认识,还会使用、换算。全班49名同学都认识元、角、分等各种纸币、硬币,或多或少都花钱买过东西;全班有42名同学知道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如果把教学的起点定在"认识元、角、分",显然不符合学生实际。为此,我把教学起点调整为"用元、角、分纸币、硬币换算",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互相学习,用换币、买东西、拍卖等游戏形式学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认知基础不同的学生都有提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客观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性的组织课时教学内容
在课堂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重点、难点也会有所变化。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只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大多只局限于补充、调整一些习题,不敢更改例题,更谈不上结合生活实际编写例题。事实上,尽管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的进行加工,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如:改变课时的教学顺序、结合实际情况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练习或例题、重新组合教材等等。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就不一样。例如:在学习三步计算试题时,我在所教的两个班(四·3班和四·4班)进行了对比实验。
(1) 前测: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四则计算顺序,对做数较大的计算题有畏惧情绪,错题率较高(每班每次作业有半数人有错)。两个班同学的计算能力、计算水平基本相同,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匹配较好。
(2) 教学实验:实验班(3班)我没有按例题编排顺序一步一步的讲计算规则,而是出几道相关的一步、两步计算试题,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编题,看哪组编的题多、形式多,这样一下就调动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每组编出了十几道试题。全班汇总后,请学生挑出没见过的、有疑问的几种形式的试题试做,并讨论总结出好的计算方法。课堂效果:完成了两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非常喜欢做自己编的试题,强烈的探索欲望,使他们非常全面、准确的找出了计算规则,而且还总结出易错点,怎样做又省事又不容易出错。总结之后,学生意犹未尽,还要求再编、再做。控制班(4班)采用常规教学手段,按顺序2课时完成课本的4个例题,教学形式是小组讨论,按教师的要求把准备题改编成例题。学生试做,教师讲解计算规则。课堂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兴奋程度一般,按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的做题,完成教学任务,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3) 后测:运用问卷调查实验后对学习数学、做四则计算试题的兴趣,测试学生实验后的学业成绩,对学生的作业追踪观察。
(4) 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班的学生测验成绩明显优于控制班的成绩(实验班有50人,有35人全对,控制班49人有20人全对);实验班同学对做四则计算试题的兴趣、信心高于控 制班,实验班的作业质量也优于控制班。
实验表明,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在领会教材意图,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分析教材不足,敢于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一些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题材应作调整、修改和补充,不必刻守一例一课,照搬教材。因为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知识、提高能力的关键,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他们会主动探索,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学习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拟定弹性的教学路径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每个教师在课前都不能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反映和突发的种种"意外"。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遇到教师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如:在课前准备了教学软件,而课上电脑出现故障或突然停电;课堂上学生对某个问题兴趣盎然,争论不休,不能按教学计划往下进行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广泛的收集材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在每个教学环节有多个方案,以便对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事件。各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课堂变化情况灵活调整,使教学路径弹性可变,这样,一旦在课堂上遇到"意外"也不至于束手无策。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独立的、有个性的孩子,它是有计划的,又是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教师只有具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考虑,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服务于学生。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3728.html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可是,教师在展开教学各个教学环节时,往往过多的关心自己的教学思路,完成自己的教案,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40分钟效率,我的体会是--精心的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的对象--学生,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而现代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教师设计的教学起点就不一定是学生的起点。比如:学生在学习"百以内不进位加法"时,许多学生在学之前,都能正确算出答案,一些学生还能把算理清楚的表达出来。如果还按教材安排的起点去设计教学计划,学生就会"吃不饱"。有如,在学习"元、角、分"之前,凹丫丫范文网我调查全班同学,结果发现,大多数同学不仅对元、角、分认识,还会使用、换算。全班49名同学都认识元、角、分等各种纸币、硬币,或多或少都花钱买过东西;全班有42名同学知道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如果把教学的起点定在"认识元、角、分",显然不符合学生实际。为此,我把教学起点调整为"用元、角、分纸币、硬币换算",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互相学习,用换币、买东西、拍卖等游戏形式学习有关"元、角、分"的知识,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认知基础不同的学生都有提高,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客观分析教学内容,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造性的组织课时教学内容
在课堂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的学生,重点、难点也会有所变化。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教学中如果过分拘泥于教材,只把着眼点放在理顺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上,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大多只局限于补充、调整一些习题,不敢更改例题,更谈不上结合生活实际编写例题。事实上,尽管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的进行加工,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如:改变课时的教学顺序、结合实际情况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练习或例题、重新组合教材等等。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就不一样。例如:在学习三步计算试题时,我在所教的两个班(四·3班和四·4班)进行了对比实验。
(1) 前测: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四则计算顺序,对做数较大的计算题有畏惧情绪,错题率较高(每班每次作业有半数人有错)。两个班同学的计算能力、计算水平基本相同,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匹配较好。
(2) 教学实验:实验班(3班)我没有按例题编排顺序一步一步的讲计算规则,而是出几道相关的一步、两步计算试题,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编题,看哪组编的题多、形式多,这样一下就调动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每组编出了十几道试题。全班汇总后,请学生挑出没见过的、有疑问的几种形式的试题试做,并讨论总结出好的计算方法。课堂效果:完成了两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非常喜欢做自己编的试题,强烈的探索欲望,使他们非常全面、准确的找出了计算规则,而且还总结出易错点,怎样做又省事又不容易出错。总结之后,学生意犹未尽,还要求再编、再做。控制班(4班)采用常规教学手段,按顺序2课时完成课本的4个例题,教学形式是小组讨论,按教师的要求把准备题改编成例题。学生试做,教师讲解计算规则。课堂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兴奋程度一般,按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的做题,完成教学任务,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3) 后测:运用问卷调查实验后对学习数学、做四则计算试题的兴趣,测试学生实验后的学业成绩,对学生的作业追踪观察。
(4) 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班的学生测验成绩明显优于控制班的成绩(实验班有50人,有35人全对,控制班49人有20人全对);实验班同学对做四则计算试题的兴趣、信心高于控 制班,实验班的作业质量也优于控制班。
实验表明,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在领会教材意图,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分析教材不足,敢于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材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一些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题材应作调整、修改和补充,不必刻守一例一课,照搬教材。因为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知识、提高能力的关键,学生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他们会主动探索,克服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学习数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拟定弹性的教学路径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每个教师在课前都不能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反映和突发的种种"意外"。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遇到教师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如:在课前准备了教学软件,而课上电脑出现故障或突然停电;课堂上学生对某个问题兴趣盎然,争论不休,不能按教学计划往下进行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前不仅要广泛的收集材料,精心设计出一套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要在每个教学环节有多个方案,以便对付各种各样的教学意外事件。各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课堂变化情况灵活调整,使教学路径弹性可变,这样,一旦在课堂上遇到"意外"也不至于束手无策。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独立的、有个性的孩子,它是有计划的,又是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教师只有具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考虑,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服务于学生。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