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事理明辨提高学生辨析能力
引导事理明辨提高学生辨析能力
作者/张翠华
众所周知,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身体和心理特征正在发生着变化,人的思想认知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生活范围的扩大与社会阅历的增多而发生变化。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是与非、黑与白、正与反等方面的问题,有着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既不可强加于人,又不可放任不管,任其自然,特别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些看法有些观点还不是很清晰,很明了,甚至非常模糊,不甚了了,这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启发、点拨,使之清晰并逐渐内化吸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这样,我们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才能形成正能量,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明辨事理,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就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阅读感悟,提升理解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需要阅读,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内容的思想内涵,才能更好地明辨曲直是非,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阅读思品教材内容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的一环。可惜,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对于思想品德教材文本的阅读不予重视,有所疏忽,认为这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事。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应该予以纠正。只有重视对于思品教材内容的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才能更好地抓住教育的主线,避免理解上的偏颇或走失。对于阅读,读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对于教材内容的整体阅读。每教学一节新课,必须让学生熟悉教材,阅读教材,把握教材整体脉络,为理解思想教育之主旨奠定一定基础。二是阅读课后习题。习题是我们理解思想品德课教材而获得深刻教育的引路航标,要认真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受到比较好的思想教育。三是根据教材内容,根据教学需要,提供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比如说,在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相亲相爱一家人》,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中“两代人的对话”一节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父母,掌握与父母交往的方法,我先出示一则寓言故事让学生阅读,然后提问引导。这则寓言故事是这样的: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就把他打开了?”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阅读完了,老师再作设问:寓言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如此一来,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感悟,提升学生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讨论,提升明晰能力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众人的智慧一旦凝聚起来更是不可估量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谚语说的就是“人多力量大,人多智慧广”的道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于一些事理的判断,对于一些问题的辨析,我们可以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问题或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辩,让学生各抒己见,在“己见”的述说下,同学们在倾听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中受到启发,并产生新的认识或观点,推动问题的解决或促进事理的进一步清晰。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说,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爱在屋檐下》第三节“难报三春晖”,在教学时,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这节课要达到的能力目标是到底是什么,然后再围绕这个目标设置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去讨论,从而明辨事理,达到教育的目的。那么,根据教材,“难报三春晖”这节课的教育目标可以定为:辩证分析孝敬父母好处与不孝之坏处的能力,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孝亲敬长的具体行为实践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一是设置问题。老师事先设置了一些问题,如遇到下列情形该怎么办:⑴父母只要我读好书,我该怎么办?⑵父母不让我做家务,该怎么办?⑶外出时应对父母说什么?⑷父母生病了,该怎么办?⑸当父母劳累一天下班回家,我该做些什么?⑹当父母烦恼时,我该怎么做?⑺作业未完成被老师留下来而迟归,我该怎么面对父母?⑻成绩没考好时,该如何面对父母?⑼我想买电脑,父母认为我控制能力不强而不赞成,我该怎么办?⑽朋友来访,但父母不喜欢,该怎么做?二是畅所欲言。老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畅所欲言、去各抒己见、去讨论,然后分析判断是与非,进而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而不该怎么做。比如说,“成绩没考好时,该如何面对父母?”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有好几个答案:有的说,成绩没考好,不要对父母说;有的说,说了也没关系,关键是要怎样说,才能不让父母伤心;有的说,应该把真实情况告诉父母,才是对父母的尊重与孝敬……答案五花八门,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有个定夺。三是总结明理。对于问题的答案,作为老师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成绩要不要告诉父母,本身很复杂。就学生的权利而言,不告诉并不一定错。但如果从爱父母、孝敬父母出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与父母沟通,这对学生自己也有利。如果从怕批评、防父母出发,与父母有情感上的隔阂,就处理不好这件事。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无孝子”,因此,怎样回答这个问题不就大白于“天下”了吗?
三、判断检测,提升辨析能力
初中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的一些知识点的理解与辨析,是个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渐明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思维去实现的。要实现这个过程,必须建立在丰富、典型、正确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领会事情的本质规律,当感性材料不足或不够典型时,学生通过思维也会理解不能直接感知事物的若干共同特点,但无法分清哪些是事物的本质特点,哪些只是事物的外在特点。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材料,让学生去判断或检测一下,通过判断或检测,让学生在判断或检测中理解事物本质,达到明辨事理。这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比如说,人教版第八册第二单元《师友结伴同行》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第一框“同学·朋友”一课的教学难点就是“如何运用交友的原则”。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首先,罗列一些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判断自己心目中友谊的样子,如(1)朋友越多,友谊越深。(2)只有在兴趣、性格方面类似的同学之间才可能产生友谊。(3)拥有彼此信赖的朋友,友谊的质量才够高……让学生去判断,认为正确,就打钩。其次,再引导学生对友谊投入状况如何进行检测。是一般呀,还是较好抑或是很好,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检测,如,(1)朋友苦恼时,我会同情他,安慰他,我会设身处地地为朋友着想,我把朋友当作内心的一面镜子,时常照出自己的不足,然后改正。(2)朋友有困难,我尽力帮助,当我做了对不起朋友的事,我会坦诚地向他认错,请求原谅。(3)我能原谅朋友的过失,我的快乐,总想和朋友共享。朋友叫我做不应该做的事,我能婉言拒绝。不喜欢我的人,我仍然会对他们表示友善。我时常想到对友谊要珍惜……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让学生总结出交友的原则是什么,进一步明确真正友谊的建立条件。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于品德课程教材的阅读理解与感悟,并通过问题讨论、判断检测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明晰事理,深化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福建省安溪县墩坂中学) 《引导事理明辨提高学生辨析能力》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3744.html
作者/张翠华
众所周知,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身体和心理特征正在发生着变化,人的思想认知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生活范围的扩大与社会阅历的增多而发生变化。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是与非、黑与白、正与反等方面的问题,有着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既不可强加于人,又不可放任不管,任其自然,特别是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些看法有些观点还不是很清晰,很明了,甚至非常模糊,不甚了了,这需要老师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启发、点拨,使之清晰并逐渐内化吸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这样,我们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才能形成正能量,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明辨事理,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就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阅读感悟,提升理解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需要阅读,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内容的思想内涵,才能更好地明辨曲直是非,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阅读思品教材内容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的一环。可惜,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对于思想品德教材文本的阅读不予重视,有所疏忽,认为这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事。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应该予以纠正。只有重视对于思品教材内容的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才能更好地抓住教育的主线,避免理解上的偏颇或走失。对于阅读,读什么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对于教材内容的整体阅读。每教学一节新课,必须让学生熟悉教材,阅读教材,把握教材整体脉络,为理解思想教育之主旨奠定一定基础。二是阅读课后习题。习题是我们理解思想品德课教材而获得深刻教育的引路航标,要认真阅读,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受到比较好的思想教育。三是根据教材内容,根据教学需要,提供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比如说,在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相亲相爱一家人》,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中“两代人的对话”一节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父母,掌握与父母交往的方法,我先出示一则寓言故事让学生阅读,然后提问引导。这则寓言故事是这样的: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就把他打开了?”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阅读完了,老师再作设问:寓言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如此一来,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感悟,提升学生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讨论,提升明晰能力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众人的智慧一旦凝聚起来更是不可估量的,“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句谚语说的就是“人多力量大,人多智慧广”的道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于一些事理的判断,对于一些问题的辨析,我们可以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问题或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辩,让学生各抒己见,在“己见”的述说下,同学们在倾听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中受到启发,并产生新的认识或观点,推动问题的解决或促进事理的进一步清晰。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说,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爱在屋檐下》第三节“难报三春晖”,在教学时,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这节课要达到的能力目标是到底是什么,然后再围绕这个目标设置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去讨论,从而明辨事理,达到教育的目的。那么,根据教材,“难报三春晖”这节课的教育目标可以定为:辩证分析孝敬父母好处与不孝之坏处的能力,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孝亲敬长的具体行为实践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一是设置问题。老师事先设置了一些问题,如遇到下列情形该怎么办:⑴父母只要我读好书,我该怎么办?⑵父母不让我做家务,该怎么办?⑶外出时应对父母说什么?⑷父母生病了,该怎么办?⑸当父母劳累一天下班回家,我该做些什么?⑹当父母烦恼时,我该怎么做?⑺作业未完成被老师留下来而迟归,我该怎么面对父母?⑻成绩没考好时,该如何面对父母?⑼我想买电脑,父母认为我控制能力不强而不赞成,我该怎么办?⑽朋友来访,但父母不喜欢,该怎么做?二是畅所欲言。老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畅所欲言、去各抒己见、去讨论,然后分析判断是与非,进而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而不该怎么做。比如说,“成绩没考好时,该如何面对父母?”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有好几个答案:有的说,成绩没考好,不要对父母说;有的说,说了也没关系,关键是要怎样说,才能不让父母伤心;有的说,应该把真实情况告诉父母,才是对父母的尊重与孝敬……答案五花八门,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有个定夺。三是总结明理。对于问题的答案,作为老师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成绩要不要告诉父母,本身很复杂。就学生的权利而言,不告诉并不一定错。但如果从爱父母、孝敬父母出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与父母沟通,这对学生自己也有利。如果从怕批评、防父母出发,与父母有情感上的隔阂,就处理不好这件事。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无孝子”,因此,怎样回答这个问题不就大白于“天下”了吗?
三、判断检测,提升辨析能力
初中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的一些知识点的理解与辨析,是个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渐进渐明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思维去实现的。要实现这个过程,必须建立在丰富、典型、正确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领会事情的本质规律,当感性材料不足或不够典型时,学生通过思维也会理解不能直接感知事物的若干共同特点,但无法分清哪些是事物的本质特点,哪些只是事物的外在特点。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材料,让学生去判断或检测一下,通过判断或检测,让学生在判断或检测中理解事物本质,达到明辨事理。这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比如说,人教版第八册第二单元《师友结伴同行》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第一框“同学·朋友”一课的教学难点就是“如何运用交友的原则”。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首先,罗列一些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判断自己心目中友谊的样子,如(1)朋友越多,友谊越深。(2)只有在兴趣、性格方面类似的同学之间才可能产生友谊。(3)拥有彼此信赖的朋友,友谊的质量才够高……让学生去判断,认为正确,就打钩。其次,再引导学生对友谊投入状况如何进行检测。是一般呀,还是较好抑或是很好,老师提出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检测,如,(1)朋友苦恼时,我会同情他,安慰他,我会设身处地地为朋友着想,我把朋友当作内心的一面镜子,时常照出自己的不足,然后改正。(2)朋友有困难,我尽力帮助,当我做了对不起朋友的事,我会坦诚地向他认错,请求原谅。(3)我能原谅朋友的过失,我的快乐,总想和朋友共享。朋友叫我做不应该做的事,我能婉言拒绝。不喜欢我的人,我仍然会对他们表示友善。我时常想到对友谊要珍惜……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让学生总结出交友的原则是什么,进一步明确真正友谊的建立条件。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于品德课程教材的阅读理解与感悟,并通过问题讨论、判断检测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明晰事理,深化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福建省安溪县墩坂中学) 《引导事理明辨提高学生辨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