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课堂教学模式”的诱惑
摆脱“课堂教学模式”的诱惑
近年来,很多学校大兴“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之风,甚至好多教师靠自己的所谓模式,成了“名师”,到处去讲学,还有许多教师在不断地复制那些模式。除了媒体,一些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非常热衷搞所谓的模式。一时间,模式之风大有吹遍神州大地之势!一些学校甚至倡导这样的模式:一堂课,教师只许讲15分钟,其余时间都让学生去练习……
我个人觉得,“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教育是不可复制的,教学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因为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年级,特别是不同的课堂的状态是不一样的。如果过分强调遵从于某种教育模式,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教,就会很机械、很教条,过分强调模式会使教师的思维变得固化、呆板,其个性也会被磨灭,有悖于新课改的初衷,甚至会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6月17日,江苏的凌宗伟校长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指出,“模式化是教育的最大敌人。”此文观点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说明了一些地方的教育教学完全刻板化了。而凌宗伟校长所倡导“生命化教育”,恰恰符合我们一直提倡“生命化课堂”,提倡“课堂生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 在生命化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应当是灵动的,同时又是沉稳的。所谓的“灵动”,类似于教育理论上讲的教育机智,就是教师的“课感”,也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灵感,他在课堂上能够迅速发现、捕捉那些对课堂教学有帮助和有推动作用的瞬间,同时也能够及时消解那些不利于教学、不利于课堂生成的负面因素。使教育更加富有个性。
个性化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营造良好的情境和气氛,使教学过程变成师生间多维互动、积极思维、增长知识同时又发展心智的过程。多样化要求不仅应贯彻于不同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贯彻于同一课程、课堂、学生班级乃至同一对象的教学过程中,是因课制宜、因人制宜的,因而它不是几种方法的简单相加或联合,而是目标、主题集中,运用灵活方法的有机体系。
化学教学内容是教师对化学课程内容和化学教科书内容的再选择和再组织,是教师对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实际条件的具体反映,因而,化学教学内容已经具有了教师的个性化色彩。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科书内容,不同的化学教师所教的内容并不完全相同,有的甚至差异较大。正因为化学教学内容已经具有了教师的个性化色彩,“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因此,我们要牢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古训,不为某些靠“模式教学”走红的所谓“名师”“名校”的成功所动,摆脱“课堂教学模式”的诱惑,脚踏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