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自学存疑 培养良好习惯
指导自学存疑 培养良好习惯 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是教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知识,具备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存疑,能激活学生更强的求知欲望,会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提出针对性的存疑要求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备好存疑要求,尤其在刚开始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这种有高度认识复杂性的学习方法,可能让学生一时感到不知所错,教师要注意使“任务”处于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提供一定的辅导。因而,这一要求要有针对 性。 1.不同体裁的文章,自学存疑要有所不同。 如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练,跳跃性强,而小学语文的诗歌大多是借景抒情的,存疑要求可着重从字、词的理解开始,逐步过渡到景与情之间联系的存疑。而常识性的课文,主要是介绍科学常识或讲明科学道理,语言大多浅显易懂,存疑要求则主要可从事物间的联系入手。 2. 知识水平不同的学生,存疑要求要区别对待。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要适当降低要求 ,如只要求在字、词等方面进行存疑。而对中上等生,则不应停留在这一层次,要鼓励其大胆对文章中句子的表达形式、文章内容、表现手法,甚至对作者的写作观点等方面提出疑问。 3. 阅读教学训练重点与知识点的不同,存疑要求也要有所侧重. 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组课文,其训练重点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和勇于承认错误,多作自我批评的教育。针对这一训练重点,教师的存疑要求,可让学生从景物描写,或从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联系出发进行存疑。 二.教给多方面的存疑方法。 要让学生懂得在自学中存疑。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多方面的行之有效的存疑方法。 1.存疑于字词的音、性、义。 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肯定会遇上些艰涩难懂的字词,对此提出疑问就是存疑。当然这是最低层次的存疑,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查找工具的方法自己解疑。但对于课文的关键词语,还应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疑解。 2.存疑于句子的表达形式。 教师指导学生在自学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然后 鼓励从中去寻找问题。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中有一句:“二连担任突击队......冒着 敌人 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这一句中,为什么用“密集的枪弹”一 词,而不用“枪林弹雨?” 3.存疑于文章的内容。 这是较高层次的存疑,它往往触及到课文的重点、难点,甚至是文章中心。对 于内容的存疑更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展开教学。如《跳水》一课,学生在自学存疑中提到:“不过是一顶帽子,孩子为什么会冒着生命危险去追呢?”这疑问题提得很有值,教师借此引导学生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去寻找答案,学生便可在形象的感知中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4. 结合课后思考题存疑。 课后思考题 往往是文章的重、难点所在,结合思考题存疑,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挖掘教材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外,自学存疑还可以从文章标点符号、写作方法,甚至是作者的写作观点入手。 三.培养多角度的思维方式 。 疑是思之始,疑必有问,问必先思。训练伊始,大部分学生都还停留在某个词“我”不理解、某个句子“我”不懂等层次较浅的思维方式上。因此,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学生思维方式 的指导。因为学生思维的角度不同,层次深浅不一,提出问题的思考价值也不一。要让学生善于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提问题,经达到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 通过辅助性的练习,强化训练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教师可多方面收集一些情文并茂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进行强化训练,以巩固其所学到的存疑方法。 实践告诉我们,对学生进行自学存疑 方法指导,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语文比去年有趣了。学生思维明显活跃了,能力增强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存疑方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内容到形式,由理解到评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学会学习。
《指导自学存疑 培养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