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州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会议上的讲话
目标,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成全省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的目标,我们要围绕这一目标制定政策,研究措施,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重点发展卷烟工业、富硒绿色食品工业、药化工业,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产值要达到亿元以上。
三是围绕建成生态旅游基地的目标,加快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我州有良好的生态、多彩的民族文化、独特的自然景观,我们的目标是建成独立的旅游目的地,打造“绿色恩施州、土(家)苗风情园”。要让广大的农民由第一产业进入第三产业,从事为旅游服务的相关服务业,为旅游者提供“衣、食、住、行、游、购、乐”服务,使广大农民既可以创造财富,又能够感受文明、享受生活。
第二,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基础设施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基础设施先行。“十一五”时期,农村基础设施要着力抓好“六网”建设。
一是着力建设农村交通网。建设“大交通”是我州“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目标,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大交通”格局将逐步形成。我们在全力支持铁路、高速路建设的同时,要抓住国家和省支持的历史性机遇,强力推进农村交通网的建设。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交通落后是制约我州农村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全州还有个村没有通公路,通路不通车的村占三分之一,通车不安全的村也大约有三分之一,农民“出行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要抓住国家和省实施“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的机遇,加快乡村路建设,要着力建设外联主干、内部循环的农村公路网,基本达到村村通公路,通村油路或水泥路达到以上的目标,还要着力解决城乡间、村道与国省道间、省际间、县市间、乡镇间、村际间的“断头路”,形成乡村公路与现代交通互联互通的循环交通体系。
二是着力改造农村电网。“十五”期间,全州通过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基本实现了的村通电,但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生产发展加快,农村对用电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目前电网荷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十一五”期间,电力部门要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对农村电网实施第二次扩容改造,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是着力建设城镇网。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城镇化。“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恩建宣半小时城镇圈”和“三大城镇带”(以利川为中心的西北沿边城镇带、以巴东县城为中心的沿江城镇带和以来凤为中心的来咸鹤西南沿边城镇带)。这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其目的是“化”农村为“城镇”,“化”农民为市民,“化”农业为二、三产业。在城镇建设上要有统筹城镇发展的思维,要有大手笔,在城镇建设中,要以规划为龙头,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经营城市为抓手,使“十一五”期间的城镇建设有新的发展,尤其要抓好个中心村的示范建设,以推动全州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四是着力提升农村通讯网。“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大通讯”的目标,发展农村通讯既是建设“大通讯”的重要内容,又承载着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使命。“十一五”期间,要推进“三网整合”,在全州范围内,要实现通讯全覆盖,基本普及城乡宽带网,使广大农民住在土家苗寨,信息联通世界。
五是着力建设农村水利设施网。“十一五”期间,要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全面完成座二、三类小型病险水库整治计划,积极改善耕地灌溉条件,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解决万人饮水难的问题,基本达到有条件的村庄集中供水。
六是着力建设发达的农村商业网。建设农村商业网是抓大农村消费、搞活农村流通、繁荣农村市场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时期,各级各部门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机遇,逐步建立起以城区店(大中型超市、连锁店)为龙头、以乡镇店为骨干、以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点,规范农村市场流通,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保障农民方便消费和放心消费,同时,要建立起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让现代流通网联通乡村。
第三,推进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建设新农村,要从关系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的事情抓起,要把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供公共产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抓好“园、教、医、文”等四个方面的发展。
一抓“园”,就是探索具有恩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子,加快建设农村文明生态家园。要继续推进以沼气池建设为龙头,以“五改三建”为抓手的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我州探索的“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栏,建池、建家、建圈)模式,得到了国家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被誉为“恩施模式”向全国和全省推广,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多次肯定我州的生态家园建设既有创新,又有特色。实践证明,以沼气池建设为抓手,以“五改三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模式,是具有恩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是我州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是符合全州实际、符合广大农民意愿和要求的,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完善和发展。各地务必要抓好用好这个有效载体,在推广中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不断加以创新、完善,尤其要与农村能源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其内涵,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沼气池建设是“五改三建”的核心和基础,“十一五”期间,全州农村适宜地区将基本普及沼气,建成万口沼气池,建成全国生态家园第一州。
二抓“教”,就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发展农村教育为支撑。从农村教育的状况来看,农村教育整体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十一五”期间,要抓住国家大力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有利机遇,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农村教育布局,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农村教育要努力实现“四个基本”,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消除中小学级危房,基本化解“普九”债务。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整合职业技术资源,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新成长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力度,每年培训农民万人,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抓“医”,就是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小病靠拖,大病等死”、“小病医不起,大病医不活”、“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穷”,这是广大农村中存在的见怪不怪的现象,这应该是农村卫生医疗卫生的无奈。如果没有农民的健康,哪有农村的小康?加快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更是我们各级政府必须肩负的政治责任。虽然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但大多数都是低水平,功能不完备,设施不齐全,发挥的作用有限。“十一五”期间,各级要坚持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努力建立健全稳定的政策性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尤其要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的建设,建立一批以公立医院为主导的“平价医院”,让广大农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同时,基本建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使以上的农民能享受农村合作医疗,努力使农民群众能够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大病救助。
四抓“文”,就是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近几年来,农村经济在逐年稳步发展,但广大农村正在沦陷为文化的“荒漠”,成为“被文化遗忘的角落”。现在的农村文化现状怎样?有人把它概括为“三叫四难”,“三叫”就是“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四难”就是“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如果没有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封建迷信就会抬头,邪教就会盛行,赌博风人情风就会泛滥。“十一五”期间,各级要把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建设和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按照“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图书室”的要求,健全农村文化网络。抓住国家实施“亿万农民健身”工程机遇,逐步建设适应农民基本需要的群众性体育健身设施。要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发展工程。“十一五”期末,全州要力争实现户以上的村庄通有线电视。二是既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坚持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科技下乡、送书下乡、送法律下乡,让文化之“水”解农民之“渴”;更要“种”文化,广大农村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和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存在着天然的相通性,他们是农村文化中最活跃的因子,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文化中的作用,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先进文化。三是要继续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广大农村倡导一种健康、文明、科学的新风尚。希望的田野有了文化的滋润,才能更加欣欣向荣;勤劳的人民接受文化的熏陶,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满。
第四,努力健全和完善农村基本制度
健全和完善农村基本制度,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保证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实不动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要把中央和省出台的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政策对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效力。“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
一是进一步健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是推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重点抓好“两稳定”、“两改革”和“两建立”。“两稳定”即要长期坚持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和稳定农村的土地制度,这是稳定农村、稳定农民的“基石”,长期稳定这两项制度,农民群众才敢放心放手的在承包土地上加大投入,创造财富。同时,按照“有偿、依法、自愿”的原则,建立起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资源向大户集中,以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两改革”即要不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两建立”即建立起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和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确保中央和省转移支付、涉农项目落实的基础上,州和县市新增的可用财力向“三农”倾斜;基本建立起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农村救灾救助体系,让广大农民享受基本的社会保障。
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民主政治制度。重点抓好“一加强”、“一推进”、“一提高”。“一加强”就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按照“五好”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村支“两委”刚刚换届结束,这一届新班子承担着组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因此提高新进人员素质迫在眉睫,各级要依托各级党校,抓好分级培训,力争用—年时间,把新进人员全部轮训一遍。继续实施好“工程”,使所有的村级组织都有办公活动场所。“一推进”就是要切实推进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权利。要抓好“一事一议”、“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有效载体,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一提高”就是要提高依法治村的水平。切实抓好农村“五五”普法活动,努力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抓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推行“治安中心户”建设,建立起群防群治的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打击地方黑恶势力,确保农村长治久安。
三、加强领导,创新工作方法,强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措施
推进新农村建设,既需要创新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也需要更加务实、更加有力、更加富有操作性的新措施,要努力使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环环相扣,通过重点目标的大突破,提升整体推进水平。“十一五”期间,重点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深刻领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字方针的要求,深刻领会省委对“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的部署要求,切实加强对农村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在手上,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发展战略,提出指导原则,研究支持措施,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分管农村工作的负责同志,更要切实负起责任,既要为党委、政府领导新农村建设工作出主意、当参谋,更要把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贯彻好、落实好。要建立新农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尤其要把“统筹”二字落到实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发展,逐步实现公共财力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民主法制向农村推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规划先行,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规划是“龙头”。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着眼全局,立足长远,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全州要形成两个规划体系,即以县市为单元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和以行政村为单元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县市规划体系要突出方向性和指导性,村级规划体系要突出特色性和可操作性。制定两个规划体系都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尊重实际,尊重规律的原则。在制定新农村规划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考虑各地的自然条件),尊重经济规律(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考虑各地的社会发展水平),全州县市的多个村发展状况不一样,自然条件不一样,制定规划时不能规定一个“模子”,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二是区域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区域规划就是要把相对集中的乡村一起规划,突出特色就是要在我们的村镇规划中突出民族特色。三是开门规划,农民参与的原则。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充分听取所在村农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他们的智慧,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创造性。四是科学指导,统筹兼顾的原则。要把科学的发展观贯穿于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始终,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把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事业建设、政治建设一并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
(三)多元投资,建立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元投资”的要求,建立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一是要坚持以政府投资为主导。政府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公共投入。同时,确保各项涉农项目落到实处,以支持农村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建设与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州共安排涉农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对这个农业重点项目,各级各部门务必要加大争取力度,确保这些项目能进入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笼子,确保这些项目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二是要坚持把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 《在州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会议上的讲话(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4317.html
三是围绕建成生态旅游基地的目标,加快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我州有良好的生态、多彩的民族文化、独特的自然景观,我们的目标是建成独立的旅游目的地,打造“绿色恩施州、土(家)苗风情园”。要让广大的农民由第一产业进入第三产业,从事为旅游服务的相关服务业,为旅游者提供“衣、食、住、行、游、购、乐”服务,使广大农民既可以创造财富,又能够感受文明、享受生活。
第二,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破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基础设施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基础设施先行。“十一五”时期,农村基础设施要着力抓好“六网”建设。
一是着力建设农村交通网。建设“大交通”是我州“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目标,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大交通”格局将逐步形成。我们在全力支持铁路、高速路建设的同时,要抓住国家和省支持的历史性机遇,强力推进农村交通网的建设。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交通落后是制约我州农村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全州还有个村没有通公路,通路不通车的村占三分之一,通车不安全的村也大约有三分之一,农民“出行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要抓住国家和省实施“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的机遇,加快乡村路建设,要着力建设外联主干、内部循环的农村公路网,基本达到村村通公路,通村油路或水泥路达到以上的目标,还要着力解决城乡间、村道与国省道间、省际间、县市间、乡镇间、村际间的“断头路”,形成乡村公路与现代交通互联互通的循环交通体系。
二是着力改造农村电网。“十五”期间,全州通过实施农网改造工程,基本实现了的村通电,但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生产发展加快,农村对用电的需求量不断加大,目前电网荷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十一五”期间,电力部门要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对农村电网实施第二次扩容改造,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三是着力建设城镇网。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城镇化。“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构建“恩建宣半小时城镇圈”和“三大城镇带”(以利川为中心的西北沿边城镇带、以巴东县城为中心的沿江城镇带和以来凤为中心的来咸鹤西南沿边城镇带)。这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其目的是“化”农村为“城镇”,“化”农民为市民,“化”农业为二、三产业。在城镇建设上要有统筹城镇发展的思维,要有大手笔,在城镇建设中,要以规划为龙头,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经营城市为抓手,使“十一五”期间的城镇建设有新的发展,尤其要抓好个中心村的示范建设,以推动全州新农村的建设发展。
四是着力提升农村通讯网。“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大通讯”的目标,发展农村通讯既是建设“大通讯”的重要内容,又承载着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使命。“十一五”期间,要推进“三网整合”,在全州范围内,要实现通讯全覆盖,基本普及城乡宽带网,使广大农民住在土家苗寨,信息联通世界。
五是着力建设农村水利设施网。“十一五”期间,要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全面完成座二、三类小型病险水库整治计划,积极改善耕地灌溉条件,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解决万人饮水难的问题,基本达到有条件的村庄集中供水。
六是着力建设发达的农村商业网。建设农村商业网是抓大农村消费、搞活农村流通、繁荣农村市场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时期,各级各部门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机遇,逐步建立起以城区店(大中型超市、连锁店)为龙头、以乡镇店为骨干、以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点,规范农村市场流通,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保障农民方便消费和放心消费,同时,要建立起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让现代流通网联通乡村。
第三,推进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建设新农村,要从关系人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利益的事情抓起,要把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供公共产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抓好“园、教、医、文”等四个方面的发展。
一抓“园”,就是探索具有恩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子,加快建设农村文明生态家园。要继续推进以沼气池建设为龙头,以“五改三建”为抓手的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我州探索的“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栏,建池、建家、建圈)模式,得到了国家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被誉为“恩施模式”向全国和全省推广,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同志多次肯定我州的生态家园建设既有创新,又有特色。实践证明,以沼气池建设为抓手,以“五改三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模式,是具有恩施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是我州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是符合全州实际、符合广大农民意愿和要求的,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完善和发展。各地务必要抓好用好这个有效载体,在推广中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不断加以创新、完善,尤其要与农村能源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其内涵,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沼气池建设是“五改三建”的核心和基础,“十一五”期间,全州农村适宜地区将基本普及沼气,建成万口沼气池,建成全国生态家园第一州。
二抓“教”,就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发展农村教育为支撑。从农村教育的状况来看,农村教育整体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十一五”期间,要抓住国家大力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有利机遇,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进一步优化农村教育布局,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农村教育要努力实现“四个基本”,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消除中小学级危房,基本化解“普九”债务。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整合职业技术资源,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新成长劳动力的技术培训力度,每年培训农民万人,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抓“医”,就是加快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小病靠拖,大病等死”、“小病医不起,大病医不活”、“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穷”,这是广大农村中存在的见怪不怪的现象,这应该是农村卫生医疗卫生的无奈。如果没有农民的健康,哪有农村的小康?加快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更是我们各级政府必须肩负的政治责任。虽然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但大多数都是低水平,功能不完备,设施不齐全,发挥的作用有限。“十一五”期间,各级要坚持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努力建立健全稳定的政策性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尤其要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的建设,建立一批以公立医院为主导的“平价医院”,让广大农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同时,基本建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使以上的农民能享受农村合作医疗,努力使农民群众能够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大病救助。
四抓“文”,就是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近几年来,农村经济在逐年稳步发展,但广大农村正在沦陷为文化的“荒漠”,成为“被文化遗忘的角落”。现在的农村文化现状怎样?有人把它概括为“三叫四难”,“三叫”就是“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四难”就是“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如果没有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封建迷信就会抬头,邪教就会盛行,赌博风人情风就会泛滥。“十一五”期间,各级要把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建设和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按照“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图书室”的要求,健全农村文化网络。抓住国家实施“亿万农民健身”工程机遇,逐步建设适应农民基本需要的群众性体育健身设施。要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发展工程。“十一五”期末,全州要力争实现户以上的村庄通有线电视。二是既要“送”文化,更要“种”文化。坚持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科技下乡、送书下乡、送法律下乡,让文化之“水”解农民之“渴”;更要“种”文化,广大农村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和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民族文化,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存在着天然的相通性,他们是农村文化中最活跃的因子,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文化中的作用,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先进文化。三是要继续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广大农村倡导一种健康、文明、科学的新风尚。希望的田野有了文化的滋润,才能更加欣欣向荣;勤劳的人民接受文化的熏陶,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满。
第四,努力健全和完善农村基本制度
健全和完善农村基本制度,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保证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实不动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要把中央和省出台的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政策对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效力。“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
一是进一步健全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是推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重点抓好“两稳定”、“两改革”和“两建立”。“两稳定”即要长期坚持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和稳定农村的土地制度,这是稳定农村、稳定农民的“基石”,长期稳定这两项制度,农民群众才敢放心放手的在承包土地上加大投入,创造财富。同时,按照“有偿、依法、自愿”的原则,建立起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资源向大户集中,以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两改革”即要不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两建立”即建立起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和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确保中央和省转移支付、涉农项目落实的基础上,州和县市新增的可用财力向“三农”倾斜;基本建立起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低保、农村救灾救助体系,让广大农民享受基本的社会保障。
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民主政治制度。重点抓好“一加强”、“一推进”、“一提高”。“一加强”就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按照“五好”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力。村支“两委”刚刚换届结束,这一届新班子承担着组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因此提高新进人员素质迫在眉睫,各级要依托各级党校,抓好分级培训,力争用—年时间,把新进人员全部轮训一遍。继续实施好“工程”,使所有的村级组织都有办公活动场所。“一推进”就是要切实推进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权利。要抓好“一事一议”、“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等有效载体,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一提高”就是要提高依法治村的水平。切实抓好农村“五五”普法活动,努力提高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抓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推行“治安中心户”建设,建立起群防群治的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打击地方黑恶势力,确保农村长治久安。
三、加强领导,创新工作方法,强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措施
推进新农村建设,既需要创新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也需要更加务实、更加有力、更加富有操作性的新措施,要努力使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环环相扣,通过重点目标的大突破,提升整体推进水平。“十一五”期间,重点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深刻领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字方针的要求,深刻领会省委对“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的部署要求,切实加强对农村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在手上,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发展战略,提出指导原则,研究支持措施,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分管农村工作的负责同志,更要切实负起责任,既要为党委、政府领导新农村建设工作出主意、当参谋,更要把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贯彻好、落实好。要建立新农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尤其要把“统筹”二字落到实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发展,逐步实现公共财力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民主法制向农村推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规划先行,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规划是“龙头”。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着眼全局,立足长远,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全州要形成两个规划体系,即以县市为单元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和以行政村为单元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县市规划体系要突出方向性和指导性,村级规划体系要突出特色性和可操作性。制定两个规划体系都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尊重实际,尊重规律的原则。在制定新农村规划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考虑各地的自然条件),尊重经济规律(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考虑各地的社会发展水平),全州县市的多个村发展状况不一样,自然条件不一样,制定规划时不能规定一个“模子”,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二是区域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区域规划就是要把相对集中的乡村一起规划,突出特色就是要在我们的村镇规划中突出民族特色。三是开门规划,农民参与的原则。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充分听取所在村农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他们的智慧,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创造性。四是科学指导,统筹兼顾的原则。要把科学的发展观贯穿于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始终,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把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事业建设、政治建设一并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
(三)多元投资,建立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多元投资”的要求,建立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一是要坚持以政府投资为主导。政府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公共投入。同时,确保各项涉农项目落到实处,以支持农村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建设与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州共安排涉农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对这个农业重点项目,各级各部门务必要加大争取力度,确保这些项目能进入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笼子,确保这些项目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二是要坚持把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 《在州农村工作暨扶贫开发会议上的讲话(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