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转化”之美
例谈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转化”之美
作者/叶旺辉
七集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向世人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美食。深谙转化之道的中国人从身边选取食材,经过各种手法加工转化成舌尖上的美味,刺激着国人的味蕾,使人垂涎欲滴,回味无穷。厨艺如此,教学又何尝不是?2012年10月在珠海举行的全国政治优质课大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杏坛高手精心为我们烹制了一桌政治课堂教学的“饕餮大宴”,让我深深感受到政治课教学中的“转化”之美。
转化一:生活素材转化为课堂情境——雕琢之美
一锅好汤,需要精心选材,文火慢炖。为了要保持原汁原味,汤中应尽量少放其他调料,以免抢味。在课堂教学的选材上,有些老师会有误区,认为素材越多越好。有时一堂课,就成了教学材料的展示课,只是对材料照搬照套,缺乏加工,没有做到材尽其用。对学生而言,则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只光顾课堂上的热闹,而忘记了去分析、去思考,效果肯定不好。
本次全国优质课大赛上,宁夏的李琴老师在“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课的授课中,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农产品(枸杞)价格的波动的案例,精心加工设计,转化农民李大山的喜与忧,将生活素材转化为课堂情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在对素材的处理上,李老师并没有点到为止,而是对这个素材进一步深入加工,形成一条课堂教学的明线——农民李大山生活的变化,去呼应课堂教学的暗线——价格波动的影响。课堂上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呼应,贯穿整个课堂。
转化二:不同教学手段间的相互转化运用——调和之美
电视上介绍家常菜啤酒鸭的做法:先爆炒,再放人高压锅压一下,最后放人沙锅文火慢炖,将多种烹制手法配合运用。课堂教学也一样,不同的教学手段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转化,取长补短,效果会明显好于“单打一”。但在现实中,年纪稍长的老师对现代教学手段不能灵活运用,而有些年青老师没有了电脑不知道怎么去上课,教学手段的单一会让我们的课堂失色不少,时间长了学生也会出现“审美疲劳”。传统有传统的魅力,现代有现代的风流,在教学中,老师如能将不同教学手段巧妙转化、调和得当,效果不言自明。
在全国政治优质课大赛上,江西的万雪梅老师在“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修养”一课中,通过电脑视频展示小悦悦事件——引出主题——课堂讨论——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课堂反思,进行主题活动:拒绝冷漠,从我做起。整个课堂在现代和传统教学手段的转化中严丝合缝,水到渠成,充分在展示了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调和的魅力。特别是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这一个环节,万老师并没有用PPT或电脑视频,只是用了传统的口述,用激情演讲的方式,情感却直刺人的心灵深处:“小悦悦离开我们一年了,但该事件却给我留下了许多深思:当我们指责别人时,不要忘记了自己;明明我可以帮助别人,却没有做到;其实反省也是一种自律,不要一味地埋怨和指责,真正地行动起来,拒绝冷漠,从我做起。”
转化三:师生课堂角色的转化——互动之美
但凡有点厨房经验的人都知道,炒菜要不停地翻动,如果不翻动,这菜肯定做不好。课堂教学过程也需要教师像厨师炒菜一样,让课堂动起来。(政治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转变观念,转变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让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老师教学的合作者,老师从课堂主演转化为导演,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真正之主体,在师生的合作中实现教学的双向互动,成就课堂教学的合作之美、互动之美。
东莞的岳川老师在“当代文化生活素描”一课的教学中,完美地展现了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之美。岳川老师把整堂课分为“文化初体验”、“文化再判断”和“文化终决选”三个环节,巧妙地把“当代文化素描”、“文化生活的‘喜’与‘忧’”和“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的贯穿起来。在第二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的教学是在师生的合作互动中完成的,在“文化再判断”环节中,老师设计了一个光荣榜和一个谏言榜,让学生给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提建议;第三个环节老师设计了一个“集思广益,笑看谁与争锋”的课堂小辩论——《爱情买卖》,Yes or No:(1)正方:《爱情买卖》,我顶你——Yes;(2)反方:《爱情买卖》,我踩你——No,并且请出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迅速记下双方的主要观点。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是组织者,组织好课堂活动,搞好分工;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整个课堂,也在师生角色的转化中互动起来,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激发智慧的火花,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好评如潮。
转化四:以疑启思,以思促疑,设疑和启思之间相互转化——思辨之美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更多的是强调“传道、授业、解惑”,向学生传授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就学校教育而言,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远比简单地接受知识,掌握解题技巧更为重要。所以我们课堂教学要在思疑之间转化得当,思与疑并重,既要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海南的陈淳老师在“ 《例谈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转化”之美》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4704.html
作者/叶旺辉
七集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向世人介绍了中国各地的美食。深谙转化之道的中国人从身边选取食材,经过各种手法加工转化成舌尖上的美味,刺激着国人的味蕾,使人垂涎欲滴,回味无穷。厨艺如此,教学又何尝不是?2012年10月在珠海举行的全国政治优质课大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杏坛高手精心为我们烹制了一桌政治课堂教学的“饕餮大宴”,让我深深感受到政治课教学中的“转化”之美。
转化一:生活素材转化为课堂情境——雕琢之美
一锅好汤,需要精心选材,文火慢炖。为了要保持原汁原味,汤中应尽量少放其他调料,以免抢味。在课堂教学的选材上,有些老师会有误区,认为素材越多越好。有时一堂课,就成了教学材料的展示课,只是对材料照搬照套,缺乏加工,没有做到材尽其用。对学生而言,则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只光顾课堂上的热闹,而忘记了去分析、去思考,效果肯定不好。
本次全国优质课大赛上,宁夏的李琴老师在“价格变动的影响”一课的授课中,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农产品(枸杞)价格的波动的案例,精心加工设计,转化农民李大山的喜与忧,将生活素材转化为课堂情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在对素材的处理上,李老师并没有点到为止,而是对这个素材进一步深入加工,形成一条课堂教学的明线——农民李大山生活的变化,去呼应课堂教学的暗线——价格波动的影响。课堂上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呼应,贯穿整个课堂。
转化二:不同教学手段间的相互转化运用——调和之美
电视上介绍家常菜啤酒鸭的做法:先爆炒,再放人高压锅压一下,最后放人沙锅文火慢炖,将多种烹制手法配合运用。课堂教学也一样,不同的教学手段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转化,取长补短,效果会明显好于“单打一”。但在现实中,年纪稍长的老师对现代教学手段不能灵活运用,而有些年青老师没有了电脑不知道怎么去上课,教学手段的单一会让我们的课堂失色不少,时间长了学生也会出现“审美疲劳”。传统有传统的魅力,现代有现代的风流,在教学中,老师如能将不同教学手段巧妙转化、调和得当,效果不言自明。
在全国政治优质课大赛上,江西的万雪梅老师在“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修养”一课中,通过电脑视频展示小悦悦事件——引出主题——课堂讨论——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课堂反思,进行主题活动:拒绝冷漠,从我做起。整个课堂在现代和传统教学手段的转化中严丝合缝,水到渠成,充分在展示了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调和的魅力。特别是以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这一个环节,万老师并没有用PPT或电脑视频,只是用了传统的口述,用激情演讲的方式,情感却直刺人的心灵深处:“小悦悦离开我们一年了,但该事件却给我留下了许多深思:当我们指责别人时,不要忘记了自己;明明我可以帮助别人,却没有做到;其实反省也是一种自律,不要一味地埋怨和指责,真正地行动起来,拒绝冷漠,从我做起。”
转化三:师生课堂角色的转化——互动之美
但凡有点厨房经验的人都知道,炒菜要不停地翻动,如果不翻动,这菜肯定做不好。课堂教学过程也需要教师像厨师炒菜一样,让课堂动起来。(政治教学论文 fanwen.oyaya.net)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转变观念,转变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让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转化为老师教学的合作者,老师从课堂主演转化为导演,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真正之主体,在师生的合作中实现教学的双向互动,成就课堂教学的合作之美、互动之美。
东莞的岳川老师在“当代文化生活素描”一课的教学中,完美地展现了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之美。岳川老师把整堂课分为“文化初体验”、“文化再判断”和“文化终决选”三个环节,巧妙地把“当代文化素描”、“文化生活的‘喜’与‘忧’”和“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的贯穿起来。在第二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的教学是在师生的合作互动中完成的,在“文化再判断”环节中,老师设计了一个光荣榜和一个谏言榜,让学生给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提建议;第三个环节老师设计了一个“集思广益,笑看谁与争锋”的课堂小辩论——《爱情买卖》,Yes or No:(1)正方:《爱情买卖》,我顶你——Yes;(2)反方:《爱情买卖》,我踩你——No,并且请出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迅速记下双方的主要观点。在整堂课的教学中,老师是组织者,组织好课堂活动,搞好分工;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整个课堂,也在师生角色的转化中互动起来,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激发智慧的火花,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好评如潮。
转化四:以疑启思,以思促疑,设疑和启思之间相互转化——思辨之美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更多的是强调“传道、授业、解惑”,向学生传授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就学校教育而言,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远比简单地接受知识,掌握解题技巧更为重要。所以我们课堂教学要在思疑之间转化得当,思与疑并重,既要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海南的陈淳老师在“ 《例谈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转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