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方法探析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方法探析
四川省美姑县城关小学 郭加平
【摘 要】小学生处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运用适当的《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提升自身认识世界、适应世界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品德与社会》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的策略,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教学方法 小学 教师 思想教育
《小学德育纲要》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小学教育的主渠道,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而直接的理想教育,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它既体现了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又充分体现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的品德教育则是德育工作的重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对于做好当前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德育工作重要性认识的不足,导致学校德育工作软化。在当前以升学率为实际评判标准的现行教育模式下,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升学率和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差别,往往是德育工作在一片加强声中成效缓慢,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势头却在一片控制声中有增无减,学校德育成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软指标。
2.社会大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对学校《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产生不良影响。受年龄、阅历等方面的局限,小学生识别、判断与抵制能力较差,易受一些外来的事物和思想影响,甚至把坏当好,更乐于接受一些哗众取宠、刺激张扬甚至腐朽堕落的不良风气,这也致使传统的模范人物对他们失去了吸引力,有的甚至认为类似“学雷锋、树新风”等德育活动是流于形式的表面文章。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缺乏对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支持和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顺利开展。
3.科学的学校德育体系尚未形成。总体上看,多数学校的德育目标定位欠佳,德育内容的层次及序列性不强。一方面,现行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与目前中小学的德育定位不合拍,如“让小学生形成道德价值观、人生观”,这一口号空喊大于现实,很难形成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在操作层面上部署开展不力,有的缺乏统一规划长期布署,有的各自为战不成体系,还有的德育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品质需要,与他们的生理、心理相悖,使学生“逆反心理”不断滋长,结果是教师说得越多,学生的逆反情绪越强烈,最终降低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效应。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教育教学方法探析
1.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要常抓不懈。思想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品德教育应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热情但缺乏理智,追求真善美,但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我们应当认识到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效工程,它是教师的责任,爱心接力才可完成的艰巨任务。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只有通过反复实践,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形成,品德教育必须围绕既定的教育目标,坚持始终、常抓不懈,才能达到“积硅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的目的。
2.教师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教师不仅要以高尚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而且要有一颗爱心。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爱心,学生才能从心底里亲近你,尊敬你,有了爱心还要有耐心。这种爱心和耐心常常体现在教学上。同时责任心是一名教师的责任感,要时时刻刻想着自己肩负的责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不仅是班主任的责任,而且是每个教师的责任。
3.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提供条件,进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对于小学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更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适当地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给学生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生活在各种信息的社会里。(fanwen.oyaya.net)如,在教“百折不挠”一课时,我认为对我国优秀击剑运动员栾菊杰的成功,不能仅仅从意志角度引导学生,更重要的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栾菊杰有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因为当时栾菊杰已经是全国冠军,是一种强烈的自强竞争意识使她产生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才使她在受伤不轻的情况下,冒着某种危险,顽强拼搏。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敢于竞争、不怕受挫、勇于探索的新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4.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想使《品德与社会》课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多媒体教学必不可少。它可以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能从感情上叩击学生的心弦,发动学生主动作用,让《品德与社会》课同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心。
5.时事阅读,课外延伸。可以让学生平时多听一些新闻或者多看看报纸之类的期刊,对国内外的事情能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上课时可以每节课都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汇报下自己了解的最新信息,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质量。
6.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可经常采取“讨论法”、“对话法”、“让学生说”等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如,我在教学“和同学友好相处”一课中,首先让学生说说,同学不小心把你心爱的东西损坏了,你的第一反应是怎样?一部分同学说:“只要他道歉,没关系”。一部分同学说:“很生气、不理他”。还有一部分同学说:“要他照价赔偿”。我笑着问:“同学们,你们都按自己的心愿处理了这件事,开心吗?”同学们有的说开心,有的说不开心。有一个同学则说:“前几天同桌把我的文具盒弄坏了,他向我道了歉,我说没关系,回家我让爸爸修好了,他没有责怪我,还夸我是好孩子”。针对上述发言,我高兴地说,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大家想想,刚才的发言中,谁的想法最值得大家学习?发言的同学争先恐后,结果我与同学们达成共识:心胸开朗,不斤斤计较,乐于交往,和同学友好相处能使自己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相互促进学习。
总之,教学方法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的素质,正如巴甫洛夫所说:“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教师在《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也才能不断升华,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方法探析》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4882.html
四川省美姑县城关小学 郭加平
【摘 要】小学生处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运用适当的《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提升自身认识世界、适应世界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品德与社会》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的策略,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教学方法 小学 教师 思想教育
《小学德育纲要》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实施小学教育的主渠道,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而直接的理想教育,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它既体现了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又充分体现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的品德教育则是德育工作的重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对于做好当前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德育工作重要性认识的不足,导致学校德育工作软化。在当前以升学率为实际评判标准的现行教育模式下,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升学率和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差别,往往是德育工作在一片加强声中成效缓慢,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势头却在一片控制声中有增无减,学校德育成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软指标。
2.社会大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对学校《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产生不良影响。受年龄、阅历等方面的局限,小学生识别、判断与抵制能力较差,易受一些外来的事物和思想影响,甚至把坏当好,更乐于接受一些哗众取宠、刺激张扬甚至腐朽堕落的不良风气,这也致使传统的模范人物对他们失去了吸引力,有的甚至认为类似“学雷锋、树新风”等德育活动是流于形式的表面文章。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缺乏对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支持和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顺利开展。
3.科学的学校德育体系尚未形成。总体上看,多数学校的德育目标定位欠佳,德育内容的层次及序列性不强。一方面,现行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与目前中小学的德育定位不合拍,如“让小学生形成道德价值观、人生观”,这一口号空喊大于现实,很难形成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在操作层面上部署开展不力,有的缺乏统一规划长期布署,有的各自为战不成体系,还有的德育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品质需要,与他们的生理、心理相悖,使学生“逆反心理”不断滋长,结果是教师说得越多,学生的逆反情绪越强烈,最终降低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效应。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教育教学方法探析
1.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要常抓不懈。思想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品德教育应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热情但缺乏理智,追求真善美,但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我们应当认识到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效工程,它是教师的责任,爱心接力才可完成的艰巨任务。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只有通过反复实践,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形成,品德教育必须围绕既定的教育目标,坚持始终、常抓不懈,才能达到“积硅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的目的。
2.教师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教师不仅要以高尚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而且要有一颗爱心。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爱心,学生才能从心底里亲近你,尊敬你,有了爱心还要有耐心。这种爱心和耐心常常体现在教学上。同时责任心是一名教师的责任感,要时时刻刻想着自己肩负的责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不仅是班主任的责任,而且是每个教师的责任。
3.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提供条件,进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对于小学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更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适当地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给学生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生活在各种信息的社会里。(fanwen.oyaya.net)如,在教“百折不挠”一课时,我认为对我国优秀击剑运动员栾菊杰的成功,不能仅仅从意志角度引导学生,更重要的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栾菊杰有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因为当时栾菊杰已经是全国冠军,是一种强烈的自强竞争意识使她产生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才使她在受伤不轻的情况下,冒着某种危险,顽强拼搏。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敢于竞争、不怕受挫、勇于探索的新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4.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想使《品德与社会》课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多媒体教学必不可少。它可以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能从感情上叩击学生的心弦,发动学生主动作用,让《品德与社会》课同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心。
5.时事阅读,课外延伸。可以让学生平时多听一些新闻或者多看看报纸之类的期刊,对国内外的事情能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上课时可以每节课都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汇报下自己了解的最新信息,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质量。
6.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可经常采取“讨论法”、“对话法”、“让学生说”等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如,我在教学“和同学友好相处”一课中,首先让学生说说,同学不小心把你心爱的东西损坏了,你的第一反应是怎样?一部分同学说:“只要他道歉,没关系”。一部分同学说:“很生气、不理他”。还有一部分同学说:“要他照价赔偿”。我笑着问:“同学们,你们都按自己的心愿处理了这件事,开心吗?”同学们有的说开心,有的说不开心。有一个同学则说:“前几天同桌把我的文具盒弄坏了,他向我道了歉,我说没关系,回家我让爸爸修好了,他没有责怪我,还夸我是好孩子”。针对上述发言,我高兴地说,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大家想想,刚才的发言中,谁的想法最值得大家学习?发言的同学争先恐后,结果我与同学们达成共识:心胸开朗,不斤斤计较,乐于交往,和同学友好相处能使自己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相互促进学习。
总之,教学方法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的素质,正如巴甫洛夫所说:“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教师在《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也才能不断升华,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