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公信”的思想品德课堂
的课堂是“公有”的课堂
很多学生觉得上品德课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之所以辛苦,不是因为体力的消耗,而是精神的折磨。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堂”,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使学生封闭在自己的狭小空间里。在课堂上,学生要么不说话,要么说着违心的话,而把真正想说的话闷在心里。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开放、民主、生态的课堂,教师应该相信学生,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给学生一片开放、民主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现自我、质疑发问的机会,营造一个各种思想异彩纷呈、各种观点纷至沓来、各种声音百家争鸣、各种色彩争奇斗艳的“学习场”。
某位教师在分析“坚定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这一知识时,教师精心营造了辩论情境,播放视频《全面梳理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由此引出两种不同声音:有人认为不用军事手段,黄岩岛回不来;也有人认为不动武才是我国最明智的选择。一时间全班开了锅,一番唇枪舌剑开始了。
反方:菲律宾的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国家利益,更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尊严。一个人如果丧失了尊严,他就会被世人看不起;一个国家如果丧失了尊严,就会被其他国家鄙视,就会在世界上抬不起头来。就目前来说,我们已经有理由打菲律宾了,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尊严,除了打之外,别无他法。
正方:中菲并非宿敌,南海问题也由来已久,为什么会在今天爆发?原因就在于菲律宾背后的美国。美国一直在找机会均遏制中国的崛起,如果使用武力则会给真正的对手以介入的机会。另外菲律宾是东盟成员国,东盟在对外战略上实行集体防御。现在与中国存在领土纠纷的不仅仅是菲律宾一家,其他国家都在看着中国会怎么处理。从情绪上讲,我们有能力去打,但是如果我们使用武力,可能就不仅仅是菲律宾这一仗,后面还有好几场等着呢。
反方:对方同学一直在纠结于打了菲律宾之后,美国会怎么样的问题。而实际上,美菲之间虽然是有军事同盟条约,也就是说一旦有哪些国家对菲律宾领土进行一种军事打击的话,美国人会帮助的。但是黄岩岛现在没有升格为菲律宾的领土,如果我们现在解决的话,美国是不会介入的,一旦拖得久了,别人就认为是他的领土了。
正方:不战争不代表我们软弱,并不代表我们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5月7日,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就当前黄岩岛事件向菲方提出严正交涉。她强调,中方已做好了应对菲方扩大事态的各种准备,显然包括军事手段在内,最后通牒的意味已相当明显。5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发表了题为《面对菲律宾,我们有足够手段》的署名文章,义正词严,措词强硬,“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的字眼赫然在目。我们并没有示弱,并没有忍辱负重。但是战争,只是在一切和平解决手段都不奏效的情况下才需要采取的手段。
……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做了一个总结:动用武力解决黄岩岛问题,真情可嘉,理性不足。我们的爱国热情是值得肯定的,但表达爱国情感可以有多种方式,我们有责任选择一种最有利于民族利益的方式。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目前可以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如听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份试卷,捡起身边的废纸,这些都是爱国的表现。其实,理性爱国就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没有争辩的课堂是乏味的,没有纠错的课堂是无力的。而话语的声音,恰恰表现的是思想的力量。这场精彩的辩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思维、人格和价值观也在争论中得以充分体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一节课都是这些独特生命成长的摇篮。因此,我们在每一节课上都要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辨别,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课堂真正成为全体学生的“学堂”。
三、公信的课堂是“公正”的课堂
作为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的传播者,教师极易被学生视作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公正地对待学生,学生就容易对他人产生信任,对自己产生信心,对生活产生信念。冷漠、偏颇、带有歧视性的教育,则会磨损学生奋力竞争的勇气和信心。
在《优秀教师的必修课:大爱厚生》中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刘可钦老师是全国“十佳教师”。当年,她班上有一个男生上课时举手十分积极,但回答却总是出错。刘老师经过谈心了解到,原来这个男生爱面子,课上如果不举手会遭到同学耻笑,而举手就说明自己是好学生。于是,刘可钦就和这个学生约定:“以后我上课提问,你会回答的就举右手,不会回答时就举左手。老师看见你举右手就喊你,举左手就不请你起来,好吗?”可见,孩子比成人更敏感自尊心更强。而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用心地观察和关注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不同孩子的教育方法,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爱。但是,持续观察思想品德课堂,有的教师往往把学生的发言变成了优秀生的专利,而后 《创设“公信”的思想品德课堂》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4990.html
很多学生觉得上品德课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之所以辛苦,不是因为体力的消耗,而是精神的折磨。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堂”,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使学生封闭在自己的狭小空间里。在课堂上,学生要么不说话,要么说着违心的话,而把真正想说的话闷在心里。思想品德课堂,应该是开放、民主、生态的课堂,教师应该相信学生,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给学生一片开放、民主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现自我、质疑发问的机会,营造一个各种思想异彩纷呈、各种观点纷至沓来、各种声音百家争鸣、各种色彩争奇斗艳的“学习场”。
某位教师在分析“坚定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这一知识时,教师精心营造了辩论情境,播放视频《全面梳理中菲黄岩岛对峙事件》,由此引出两种不同声音:有人认为不用军事手段,黄岩岛回不来;也有人认为不动武才是我国最明智的选择。一时间全班开了锅,一番唇枪舌剑开始了。
反方:菲律宾的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国家利益,更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尊严。一个人如果丧失了尊严,他就会被世人看不起;一个国家如果丧失了尊严,就会被其他国家鄙视,就会在世界上抬不起头来。就目前来说,我们已经有理由打菲律宾了,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与尊严,除了打之外,别无他法。
正方:中菲并非宿敌,南海问题也由来已久,为什么会在今天爆发?原因就在于菲律宾背后的美国。美国一直在找机会均遏制中国的崛起,如果使用武力则会给真正的对手以介入的机会。另外菲律宾是东盟成员国,东盟在对外战略上实行集体防御。现在与中国存在领土纠纷的不仅仅是菲律宾一家,其他国家都在看着中国会怎么处理。从情绪上讲,我们有能力去打,但是如果我们使用武力,可能就不仅仅是菲律宾这一仗,后面还有好几场等着呢。
反方:对方同学一直在纠结于打了菲律宾之后,美国会怎么样的问题。而实际上,美菲之间虽然是有军事同盟条约,也就是说一旦有哪些国家对菲律宾领土进行一种军事打击的话,美国人会帮助的。但是黄岩岛现在没有升格为菲律宾的领土,如果我们现在解决的话,美国是不会介入的,一旦拖得久了,别人就认为是他的领土了。
正方:不战争不代表我们软弱,并不代表我们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5月7日,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就当前黄岩岛事件向菲方提出严正交涉。她强调,中方已做好了应对菲方扩大事态的各种准备,显然包括军事手段在内,最后通牒的意味已相当明显。5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发表了题为《面对菲律宾,我们有足够手段》的署名文章,义正词严,措词强硬,“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的字眼赫然在目。我们并没有示弱,并没有忍辱负重。但是战争,只是在一切和平解决手段都不奏效的情况下才需要采取的手段。
……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做了一个总结:动用武力解决黄岩岛问题,真情可嘉,理性不足。我们的爱国热情是值得肯定的,但表达爱国情感可以有多种方式,我们有责任选择一种最有利于民族利益的方式。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目前可以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如听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份试卷,捡起身边的废纸,这些都是爱国的表现。其实,理性爱国就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没有争辩的课堂是乏味的,没有纠错的课堂是无力的。而话语的声音,恰恰表现的是思想的力量。这场精彩的辩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使学生的参与变得真情投入。他们的思维、人格和价值观也在争论中得以充分体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独特的生命个体,每一节课都是这些独特生命成长的摇篮。因此,我们在每一节课上都要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辨别,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课堂真正成为全体学生的“学堂”。
三、公信的课堂是“公正”的课堂
作为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的传播者,教师极易被学生视作学习的楷模。教师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公正地对待学生,学生就容易对他人产生信任,对自己产生信心,对生活产生信念。冷漠、偏颇、带有歧视性的教育,则会磨损学生奋力竞争的勇气和信心。
在《优秀教师的必修课:大爱厚生》中读到这样一个故事:河南安阳人民大道小学刘可钦老师是全国“十佳教师”。当年,她班上有一个男生上课时举手十分积极,但回答却总是出错。刘老师经过谈心了解到,原来这个男生爱面子,课上如果不举手会遭到同学耻笑,而举手就说明自己是好学生。于是,刘可钦就和这个学生约定:“以后我上课提问,你会回答的就举右手,不会回答时就举左手。老师看见你举右手就喊你,举左手就不请你起来,好吗?”可见,孩子比成人更敏感自尊心更强。而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用心地观察和关注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不同孩子的教育方法,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爱。但是,持续观察思想品德课堂,有的教师往往把学生的发言变成了优秀生的专利,而后 《创设“公信”的思想品德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