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通安全行为体验的建构性学习课例
基于交通安全行为体验的建构性学习课例
陈美龙 珠海市湾仔中学,广东 珠海 519000
长期以来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基于行为体验的建构性案例”模式的学习、应用、反思,从而探讨中学政治教学的新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背景
2011年,我校参与了区教科培训中心政治学科组织的“基于行为体验案例思想品德建构性学习模式”的校本研究。这是继“核心案例”和“冲突案例”课题之后对新的课堂教学的又一次新的尝试和探索。我和另外一位老师有幸参与了整个活动的组织和实践。
我们所选取的内容为“交通安全”。长久以来,由于社会客观和主观等因素的影响,交通事故频发,交通事故已经成为青少年的头号杀手,交通安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更多的时候是家长、老师的说教式教育,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也只是机械记忆和强化,缺乏主动的行为和情感体验。鉴于此,我们引导学生运用“基于行为体验案例思想品德建构性学习模式”来学习。
所谓“行为体验”指的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寻求立体教学,使教学回归生活,教学内容是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自主地发现和形成的。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整个体验的过程。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强行灌输。体验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体验,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建构自己的价值取向,并进行实践的迁移。
二、行为案例的创设与应用
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本课的教学逻辑无非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交通事故的发生,然后说出重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提高自我防范和遵纪守法的能力,这样的上课风格无疑比较陈旧,基本上是按教材的编排设计,采用讲解法,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课堂呈现的是毫无生活气息的案例,教与学是脱离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结论,而不可能对真实的案例进行分析、判断后自主地发现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所以我们在开始设计教学时就和科组老师讨论如何展现有行为体验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教材、找学生谈话、上网查资料,最终确定把这一行为体验案例放在学生熟悉的交通安全上,这样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这一载体让学生分析。
4月中旬,我们首先讨论确定了主题,这是学生最容易体验到的生活场景,也容易有情感的共鸣。重点是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参与有真实的生活体验,难点是从零散的感性材料中去提炼有价值的东西,进而形成初步地判断和选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确定主题后,我们首先考虑人员的确定,开始想在初二年级展开这个课题,后来想要体现参与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于是在初一年级选了15个学生,初二年级选了20个学生,组成了基本的一个体验主体,然后分了6大组,并选了组长,三天后,召集全体学生开会,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很多学生对这种体验式教学充满了兴趣,但却不知该如何去体验,有的同学建议写文章谈体会,有的说去做关于“交通安全”的手抄报,尽管这也是一种体验,但却是间接的体验,于是我们建议学生拍关于交通安全的照片和视频,自己设计问题做广泛地调查问卷,通过多种形式搜集关于交通安全的资料,同学们欣然接受了任务。同时反复向他们提出要求:一定要有真实的体验,可以创新,并不拘泥于老师布置的任务。遇到问题随时向老师沟通。几天以后我们去抽查发现了一些问题。1.拍摄的照片和视频过于单调。2.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不够科学和规范,主体也不够鲜明。于是引导学生如何设计表格,如何创设问题,有学生提议可不可以以生活实际为素材创作一个小品,我们觉得这个提议不错,可以去准备。
5月初,学生们的体验已经有模有样了,并且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中,于是如何上课把他们的成果展现出来就提上了日程,5月12日,第一次预演在学校演播室进行,同时请来教研室主任和科组的其他老师一起把关,提意见和建议,45分钟很快过去了,大家提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问题还不少,集中起来有这样几点:1.课堂气氛不够,虽然学生体验的成果比较丰富,但学生表达的欲望没有体现出来。2.每组主讲学生语言组织不够精炼、规范。3.老师组织过程中过渡不够自然,问题的创设可以更科学一些。4.问卷调查的面不够广,得出的结论不够明确。5.细节问题,如学生的行为规范;幻灯片的组合;小品的台词等等。下来以后我们又召集学生开会,反思出现的各个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整改要求,5月17日,凝结了众多学生和科组所有老师心血的实验课顺利举行。
三、评价与反思
(一)学生的评价
课后,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通过这节政治课的学习,知道原来青少年头号杀手是交通事故,我们身边有潜在的安全隐患。”有的说:“我们在观察的过程当中,发现我们同学的安全防患意识很淡薄。”有的说:“我们现在知道了为什么交通意外是青少年的头号杀手,一定要有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还有的学生说:“上完这堂政治课,我的感想是:‘无论做什么事,都一定要有规则意识,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学生们的评价各不相同,不能一一列举,但从他们写的学习体会中可以发现他们通过本节课学到很多,受益匪浅。不仅了解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加强了安全防范意识,还培养了规则意识。
(二)学习效果分析
从整堂课的效果来看,中心比较突出,通过学生课外大量地准备和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们对交通安全有了直观和更加理性的认识。通过他们自己照照片,找视频给他们直观的视觉冲击,再通过他们查阅资料,自己思考这些现象找原因,然后再去思考造成惨剧发生的原因和如何避免惨剧发生。整个过程让学生意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要有规则意识,并且尊重规则。
(三)反思
1.本节课选取了中学生熟悉而又陌生的交通安全为切入点,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与我们的人身安全密切相关,对于中学生意义重大。
2.按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必须在整个备课、上课的过程中要达到“三维”要求,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分析、判断的过程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有机地融入到课程学习。通过案例的学习,学生的规则意识、安全意识有所提高。
3.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自己在做的过程当中体会,反思,学习,这样对学生的触动要比老师的讲解效果更好。
4.学生的参与面够广,但参与的深度参差不齐,有的同学仅停留在文字材料和照片上,没有深刻地去体会和反思交通安全问题。
四、问题与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发现很多时候教学是一种灌输,从知识到知识,从理论到理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答案,对他们触动不是很深,缺乏主动探究,缺少多样选择,呈现的是单一的思维模式。而体验式教学正是给解决这种困惑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困惑,具体以下:
1.这种体验式教学的体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本节课,违反交通规则和自己身上存在的有安全隐患的行为,这就不能亲身去体验,去验证结论,那么它只能是一种间接体验,去发现、观察身边的种种问题,那么这种体验带来的结论可能对他们的触动并没有亲身体验带来的触动深刻。
2.体验是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做好全局的布置,学生们下去也一定要认真做好每一个具体的要求,只有把所有细节考虑清楚并按计划落实后,才能上一堂精彩的课,这就对课堂下老师和学生的要求要很高。 《基于交通安全行为体验的建构性学习课例》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5170.html
陈美龙 珠海市湾仔中学,广东 珠海 519000
长期以来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基于行为体验的建构性案例”模式的学习、应用、反思,从而探讨中学政治教学的新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背景
2011年,我校参与了区教科培训中心政治学科组织的“基于行为体验案例思想品德建构性学习模式”的校本研究。这是继“核心案例”和“冲突案例”课题之后对新的课堂教学的又一次新的尝试和探索。我和另外一位老师有幸参与了整个活动的组织和实践。
我们所选取的内容为“交通安全”。长久以来,由于社会客观和主观等因素的影响,交通事故频发,交通事故已经成为青少年的头号杀手,交通安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更多的时候是家长、老师的说教式教育,告诉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也只是机械记忆和强化,缺乏主动的行为和情感体验。鉴于此,我们引导学生运用“基于行为体验案例思想品德建构性学习模式”来学习。
所谓“行为体验”指的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寻求立体教学,使教学回归生活,教学内容是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自主地发现和形成的。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整个体验的过程。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强行灌输。体验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体验,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建构自己的价值取向,并进行实践的迁移。
二、行为案例的创设与应用
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本课的教学逻辑无非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交通事故的发生,然后说出重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提高自我防范和遵纪守法的能力,这样的上课风格无疑比较陈旧,基本上是按教材的编排设计,采用讲解法,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课堂呈现的是毫无生活气息的案例,教与学是脱离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结论,而不可能对真实的案例进行分析、判断后自主地发现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所以我们在开始设计教学时就和科组老师讨论如何展现有行为体验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教材、找学生谈话、上网查资料,最终确定把这一行为体验案例放在学生熟悉的交通安全上,这样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这一载体让学生分析。
4月中旬,我们首先讨论确定了主题,这是学生最容易体验到的生活场景,也容易有情感的共鸣。重点是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参与有真实的生活体验,难点是从零散的感性材料中去提炼有价值的东西,进而形成初步地判断和选择,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确定主题后,我们首先考虑人员的确定,开始想在初二年级展开这个课题,后来想要体现参与的广泛性和代表性,于是在初一年级选了15个学生,初二年级选了20个学生,组成了基本的一个体验主体,然后分了6大组,并选了组长,三天后,召集全体学生开会,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很多学生对这种体验式教学充满了兴趣,但却不知该如何去体验,有的同学建议写文章谈体会,有的说去做关于“交通安全”的手抄报,尽管这也是一种体验,但却是间接的体验,于是我们建议学生拍关于交通安全的照片和视频,自己设计问题做广泛地调查问卷,通过多种形式搜集关于交通安全的资料,同学们欣然接受了任务。同时反复向他们提出要求:一定要有真实的体验,可以创新,并不拘泥于老师布置的任务。遇到问题随时向老师沟通。几天以后我们去抽查发现了一些问题。1.拍摄的照片和视频过于单调。2.调查问卷的问题设计不够科学和规范,主体也不够鲜明。于是引导学生如何设计表格,如何创设问题,有学生提议可不可以以生活实际为素材创作一个小品,我们觉得这个提议不错,可以去准备。
5月初,学生们的体验已经有模有样了,并且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中,于是如何上课把他们的成果展现出来就提上了日程,5月12日,第一次预演在学校演播室进行,同时请来教研室主任和科组的其他老师一起把关,提意见和建议,45分钟很快过去了,大家提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问题还不少,集中起来有这样几点:1.课堂气氛不够,虽然学生体验的成果比较丰富,但学生表达的欲望没有体现出来。2.每组主讲学生语言组织不够精炼、规范。3.老师组织过程中过渡不够自然,问题的创设可以更科学一些。4.问卷调查的面不够广,得出的结论不够明确。5.细节问题,如学生的行为规范;幻灯片的组合;小品的台词等等。下来以后我们又召集学生开会,反思出现的各个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整改要求,5月17日,凝结了众多学生和科组所有老师心血的实验课顺利举行。
三、评价与反思
(一)学生的评价
课后,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通过这节政治课的学习,知道原来青少年头号杀手是交通事故,我们身边有潜在的安全隐患。”有的说:“我们在观察的过程当中,发现我们同学的安全防患意识很淡薄。”有的说:“我们现在知道了为什么交通意外是青少年的头号杀手,一定要有交通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还有的学生说:“上完这堂政治课,我的感想是:‘无论做什么事,都一定要有规则意识,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学生们的评价各不相同,不能一一列举,但从他们写的学习体会中可以发现他们通过本节课学到很多,受益匪浅。不仅了解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加强了安全防范意识,还培养了规则意识。
(二)学习效果分析
从整堂课的效果来看,中心比较突出,通过学生课外大量地准备和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们对交通安全有了直观和更加理性的认识。通过他们自己照照片,找视频给他们直观的视觉冲击,再通过他们查阅资料,自己思考这些现象找原因,然后再去思考造成惨剧发生的原因和如何避免惨剧发生。整个过程让学生意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要有规则意识,并且尊重规则。
(三)反思
1.本节课选取了中学生熟悉而又陌生的交通安全为切入点,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与我们的人身安全密切相关,对于中学生意义重大。
2.按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必须在整个备课、上课的过程中要达到“三维”要求,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分析、判断的过程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有机地融入到课程学习。通过案例的学习,学生的规则意识、安全意识有所提高。
3.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自己在做的过程当中体会,反思,学习,这样对学生的触动要比老师的讲解效果更好。
4.学生的参与面够广,但参与的深度参差不齐,有的同学仅停留在文字材料和照片上,没有深刻地去体会和反思交通安全问题。
四、问题与讨论
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发现很多时候教学是一种灌输,从知识到知识,从理论到理论,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答案,对他们触动不是很深,缺乏主动探究,缺少多样选择,呈现的是单一的思维模式。而体验式教学正是给解决这种困惑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困惑,具体以下:
1.这种体验式教学的体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本节课,违反交通规则和自己身上存在的有安全隐患的行为,这就不能亲身去体验,去验证结论,那么它只能是一种间接体验,去发现、观察身边的种种问题,那么这种体验带来的结论可能对他们的触动并没有亲身体验带来的触动深刻。
2.体验是教学要求老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做好全局的布置,学生们下去也一定要认真做好每一个具体的要求,只有把所有细节考虑清楚并按计划落实后,才能上一堂精彩的课,这就对课堂下老师和学生的要求要很高。 《基于交通安全行为体验的建构性学习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