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活动设计教学初探
计时,教师应树立新的学生观,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特点、实际出发,以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总体上去把握。处理和使用上都是以学生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采用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协作、探究,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活动者、做“主角”,教师扮演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这样来达到教学目标。
(三)形成新的教学过程观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是主导”的理念即过程较之于结果,过程更重要。新的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要通过提出问题、提供资料、与学生讨论和一起活动等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及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教学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师生共同交流、创新、分享成果、探求新知、共同成长的过程。新的教学过程观要求我们在处理教材活动设计时,应充分认识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构建“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生成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在师生互动中提升师生生命的质量。
三处理和使用教材活动设计的具体做法
(一)直接使用活动设计
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体,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努力使教材内容建立在学生的经验基础上,创设他们乐于接受并有利于他们自主发展、并能对他们的思维、情感、态度构成适当挑战的学习情景,加强 “ 讨论、探究、体验 ” 教学活动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情景中思考、探究、理解,在活动与实践中体验、认知,在实际生活中锤炼、提升,通过自己的知、情、意、行的整体参与来创造性地消化、吸收、实践教材的内容与目标,实实在在地增强他们自我选择和判断的能力,达到引导学生明事理、辩是非、增情感、导行为的目的。教材这些活动设计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设置既增强了学科的趣味性,又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对于教材中的活动设计,我们要按照合理、科学的原则进行比较和选择,只要符合本地、本班实际情况的我们就可以直接使用。如讲八年级上册《同学?朋友》一课时,可以直接使用课本的第一个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二)加工使用活动设计
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整合活动设计。教学实践中,要整体把握和梳理这一课的各种活动,挖掘出活动之间的关联,将几个活动整合在一起,给学生一个整体体验的过程,幷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把握。如八年级上册第三课《同学?朋友》一课中,为解决怎样交友的问题教材设计了三个不同的活动,有教师在教学中将三个活动整合成一个。既节约了活动的时间,留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交流的机会,又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二是更新材料,完善活动。如九年级教材中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中教学内容涉及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需要教师及时补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来更新教学内容。如有教师在进行《党的基本路线》这一框的教学时,将教材P39页的活动变成让学生观看国庆阅兵式片段,然后让学生讨论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学生积极性高,发言踊跃,在讨论交流中增强了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加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同感,有效地达到了三维教学目标。三是改编活动设计。教材中有些活动设计,尽管是经过编者精心设计的,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用起来并不那么得心应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需要对教材的活动设计进行改编,以便更乐于被学生所接受。
(三)创造活动设计
尽管新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活动,但是并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所有问题。教材中有的内容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而教材又没有设置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活动来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来设置新的活动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突破难点。如九年级第七课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的教学,需要教师把抽象的理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接受和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让活动更具有吸引力,更加联系学生实际,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师生创造的智慧,在课堂中流动,让我们的课堂更丰富。
(四)拓展课外活动
人教版七—九年级的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设置了一个单元主题探究,安排在单元的引言中,是一种前置的小课题长作业的实践活动。这是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是帮助学生走向生活、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关键,对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将“主题探究”教学与本单元其他内容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相得益彰。在结合的具体途径上,一方面发挥本单元其他教学内容对“主题探究”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探究,更好地认识和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发挥“主题探究”对本单元其他教学内容的内化作用,让学生通过探究,将教材中的间接经验加以内化、吸收,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实际操作中,可以先介绍主题活动的内容,成立合作小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其次,向学生提出活动的目的与要求,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资源、获得的途径;再次,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要给学生提供展示、检查、交流活动成果的机会;最后要把结果作为本学科学习状况评价的重要依据。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在处理和使用教材活动设计时,应该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遵循、整合、拓展、升华教材活动内容,真正发挥好活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①转引自刘玲.《浅谈思想品德课学生兴趣的培养》. 《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第34期①,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课程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2003.
[2] 李天赐.品新教材 谈“心”体会[J].中学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活动设计教学初探》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5410.html
(三)形成新的教学过程观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是主导”的理念即过程较之于结果,过程更重要。新的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要通过提出问题、提供资料、与学生讨论和一起活动等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及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教学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师生共同交流、创新、分享成果、探求新知、共同成长的过程。新的教学过程观要求我们在处理教材活动设计时,应充分认识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构建“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生成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在师生互动中提升师生生命的质量。
三处理和使用教材活动设计的具体做法
(一)直接使用活动设计
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体,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努力使教材内容建立在学生的经验基础上,创设他们乐于接受并有利于他们自主发展、并能对他们的思维、情感、态度构成适当挑战的学习情景,加强 “ 讨论、探究、体验 ” 教学活动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情景中思考、探究、理解,在活动与实践中体验、认知,在实际生活中锤炼、提升,通过自己的知、情、意、行的整体参与来创造性地消化、吸收、实践教材的内容与目标,实实在在地增强他们自我选择和判断的能力,达到引导学生明事理、辩是非、增情感、导行为的目的。教材这些活动设计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设置既增强了学科的趣味性,又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对于教材中的活动设计,我们要按照合理、科学的原则进行比较和选择,只要符合本地、本班实际情况的我们就可以直接使用。如讲八年级上册《同学?朋友》一课时,可以直接使用课本的第一个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二)加工使用活动设计
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整合活动设计。教学实践中,要整体把握和梳理这一课的各种活动,挖掘出活动之间的关联,将几个活动整合在一起,给学生一个整体体验的过程,幷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把握。如八年级上册第三课《同学?朋友》一课中,为解决怎样交友的问题教材设计了三个不同的活动,有教师在教学中将三个活动整合成一个。既节约了活动的时间,留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交流的机会,又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二是更新材料,完善活动。如九年级教材中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中教学内容涉及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需要教师及时补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来更新教学内容。如有教师在进行《党的基本路线》这一框的教学时,将教材P39页的活动变成让学生观看国庆阅兵式片段,然后让学生讨论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学生积极性高,发言踊跃,在讨论交流中增强了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加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同感,有效地达到了三维教学目标。三是改编活动设计。教材中有些活动设计,尽管是经过编者精心设计的,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用起来并不那么得心应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需要对教材的活动设计进行改编,以便更乐于被学生所接受。
(三)创造活动设计
尽管新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活动,但是并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所有问题。教材中有的内容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而教材又没有设置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活动来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来设置新的活动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突破难点。如九年级第七课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的教学,需要教师把抽象的理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接受和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让活动更具有吸引力,更加联系学生实际,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师生创造的智慧,在课堂中流动,让我们的课堂更丰富。
(四)拓展课外活动
人教版七—九年级的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设置了一个单元主题探究,安排在单元的引言中,是一种前置的小课题长作业的实践活动。这是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是帮助学生走向生活、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关键,对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将“主题探究”教学与本单元其他内容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相得益彰。在结合的具体途径上,一方面发挥本单元其他教学内容对“主题探究”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探究,更好地认识和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发挥“主题探究”对本单元其他教学内容的内化作用,让学生通过探究,将教材中的间接经验加以内化、吸收,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实际操作中,可以先介绍主题活动的内容,成立合作小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其次,向学生提出活动的目的与要求,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资源、获得的途径;再次,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要给学生提供展示、检查、交流活动成果的机会;最后要把结果作为本学科学习状况评价的重要依据。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在处理和使用教材活动设计时,应该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遵循、整合、拓展、升华教材活动内容,真正发挥好活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①转引自刘玲.《浅谈思想品德课学生兴趣的培养》. 《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第34期①,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课程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2003.
[2] 李天赐.品新教材 谈“心”体会[J].中学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活动设计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