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工业的特点、作用、发展趋势、发展战略创新
技术和人才优势,是带动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体制和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也是区域经济的骨干和支撑。
三是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方面要加快企业体制创新。要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股权结构合理化、注册资本扩大化、企业制度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推进县域工业企业进行公司制规范化改造,全面推进县属公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县域国有、集体资产退出的步伐。另一方面,要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坚持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自主开发引进与“产、学、研”合作相结合,突出载体建设、机制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以政府创新基金为导向、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不断激活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县域工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个体及私营为主体,加快推进民营化的进程
对县域工业而言,私营个体经济将成为发展的主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私营个体经济是县域工业经济持久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是提升县域工业竞争力的重要增长极。
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四个不论”:不论哪种形式,能搞活就行;不论归谁所有,有贡献就行;不论规模大小,能发展就行;不论业主来源,有作为就行。充分挖掘现有的工业基础和人才资源,注意引导、保持并不断激发私营个体经济的内在动力,努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在扩大总量、做强实力、提升产业上求突破。
二是要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建设县域工业园区,是发展县城工业的重要载体,也是完成县域工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后提升县域工业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坚持“以园兴县”的发展战略,确立“抓县域税源,就是要抓县域工业;抓县域工业,就是要抓园区发展”的工作理念,千方百计抓紧抓好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内外资并举、内外销并重、大中小齐上”的基本思路,集中精力两手抓,一手抓域内民资启动,一手抓域外招商引资。鼓励、引导个体企业和域外资本向工业园区集中。通过利用外资、启动民资、重组存资等渠道,加快各类民营企业在园区落户,迅速壮大园区投资规模;通过挂靠联合、协作配套、延伸产业链条等途径,加快推进园区横向联合,迅速壮大园区产业规模;通过增资扩股、开发新晶、挤占市场等措施,加快提升园区企业素质,迅速壮大园区竞争力。
.加快农村的工业化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不仅是提升县域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县域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当把发展非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确立“支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支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围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企业。着力启动民间投资、大力引进企业资本和外来资本,扶持和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加快推进“订单农业”、“晶牌农业”等现代农业,使更多的农民成为“产业工人”。要抓紧建立和完善主要农产晶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体系,积极组建农业信息中心,大力开发农业信息资源,不断增强农业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指导性。
.坚持政府退出竞争性领域,积极做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化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政府正在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并回归到政府本身所应担负的优化经济环境的职能。政府一定要做好环境的优化工作,只有有了好的环境,才能使县域工业得以更好的发展。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谁不与时俱进,谁就将被时代所淘汰。在新世纪县域工业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县域工业的发展,必须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发展战略的创新。积极推进县域工业发展战略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确立好县域工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在县域工业的发展方面,首先必须要确保战略规划的合理性、连续性,这也是县域工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战略规划规定着县域工业的发展方向,对县域工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不少县却存在着发展战略不清晰、主导产业不突出、战略缺乏连续性等问题。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对本区域的自然资源或区位优势全面考察、认真比较,导致战略不准确、主导产业不突出;二是主要领导人未能深谋远虑,较少从战略高度考虑全县的发展;三是干部频繁调动及战略制定和实施缺乏制度保证,导致县域工业发展战略规划频繁变动。
县域工业的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具有层次性。首先,全国要有一个系统规划,并依此制定促进县域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其次,各县域工业战略规划的制定要在实现总体规划目标的前提下,全面认识自身的比较优势,找出经济增长极,确定主导产业,带动县域工业的全面发展。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树立优势产业跨区域发展意识,一个工业系统不一定要定位于一个县域之内,应当形成以区域为核心的区域性工业经济。
战略规划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尽量保证其科学性,既要充分考虑现实,又要做到高瞻远瞩,将县域工业的发展放到国内国际大市场中考虑,树立全方位考虑的理念。因此,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作用,组织多学科的专家深入调研,全面分析论证,切不可非理智决策;战略一旦制定,就要保持其连续性,不能以主要领导人的变更而改变。为保证主要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用在抓县域工业的大事上,上级部门在工作安排中,不要轻易搞“一把手工程”或“一把手责任制”;在干部任免调配中,要注意保持主要领导干部的相对稳定;在绩效考核中,应减弱短期指标考核力度,加大战略规划及考核实施力度。
二内外部改革配套协调,对县乡政府功能进行准确定位
县乡两级政府是关系到县域工业发展的基层政府组织,县乡两级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及功能弱化,会妨碍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基层干部的任期较短,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普遍存在,决策从长远角度考虑少、科学成分不足、非理性成分多。二是一些干部考核制度导致干部较多对上负责而较少对下负责,这虽然符合经济学的原理,利于这些干部利益最大化,却不利于县域工业的发展,有些干部甚至为出“政绩”而不择手段。三是许多部门的直线管理,导致县乡政府权力与责任不对称,而且,各部门的垄断使协调难度加大、办事效率低下,这种条块关系失衡使县乡政府应有的功能支离破碎。
县乡政府在县域工业的发展中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应努力扮演好为县域工业发展服务的角色,作好县域工业发展的规划,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县域工业发展的经济环境,进行市场监督和调节。完整实现上述政府职能,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改革:一是基层干部应当进一步年轻化,适当延长任期,使其有激情、有时间踏踏实实地工作,为县域工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二是精简县乡两级庞大机构,压缩财政开支,将省下来的钱用到最合适的地方,将优秀人才用到县域工业发展的第一线。三是改革干部考核制度,使干部变对上负责为对上对下负责,作为基层干部必须并且应当做到这一点。四是适当下放权力,做到权责对称。要打破条块分割、城乡分割的旧体制,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条随块转的新管理体制。
三加快县域工业企业改制改组,活跃民间经营主体
在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县域工业总体攒坡的伺时,民营工业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步成为县域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有很多地方的民营工业经济的产值巳占到当地工业总产值的晰以上。因此,加快县域工业发展,必须坚持区域工业经济以民营工业为主体的原则,重点发展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县域工业经济优化升级。但多数的县域民营工业起步晚,整体规模不大,缺乏全面发展的基础,需要地方政府和社会进行积极引导和支持。笔者认为,一是要放宽准入标准。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对非公有制工业要做到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范围国家规定的除外,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尤其应在贷款、立项等方面给予非公有制企业同等的待遇,加大扶持力度,逐步提高民营工业企业的经济总量和整体规模。二是要调整产业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工业领域。三是要建立民营工业园区,按市场化模式组织园区运作,实施封闭式管理,开通绿色通道,大力扶持人驻企业的发展。四是要积极鼓.励民营企业以控般、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企改革,加快国企民营化,以增强县域工业的活力。五是要调整县域工业的经济结构,制止重复建设、低水平竞争的现象。政府要进行区域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县域企业群应根据其特点形成以龙头为核心的一体化分工协作体系。
四深化改革,优化县域工业发展的经营机制
县域工业的经营机制,是指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的方式。企业经营机制优化与否,决定了企业的活力和效益状况。县域工业有机制灵活的一面,但是不少企业也有机制退化的一面。要增强县域工业与市场的适应能力,增强企业的活力与动力,必须继续深化县域工业企业微观制度的改革。
目前,县域工业在发展中遇到很多实际矛盾和问题,用传统的经验往往解决不了,唯一的出路,就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打破思维定势,围绕体制和机制创新,全面深化改革。一是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重点抓好“四个一批”:通过引进外来资金、技术、管理,嫁接改造一批老企业和困难企业;通过参股、并购、托管、联营等方式,内外联合盘活一批中小企业;利用区位优势盘活一批陷入困难的企业;鼓励有实力的部门按照新体制和机制,创办领办一批困难的企业。要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清楚、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不断优化县域工业企业的经营机制,使之真正成为独立发展的市场主体。应当从产权制度改革人手,积极探索县域工业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对实施产权制度改革涉及的企业资产界定、人员安排、工资待遇、经营者权利和义务、债权债务、土地使用等各项具体问题予以明确的政策和法律规范。从县域工业企业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产权转让、国有民营、拍卖、兼并、破产等多种产权改革形式,不断增强企业活力。二是大力发展混合经济和民营经济。在政策措施上要有大的突破,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把民营工业引向县域工业的各个领域,引导民营工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外向化方向发展,上档次、上水平,使民营工业真正能成为县域工业的主体。三是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培育市场体系,转换政府职能为重点的配套改革。
五找准切人点,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
在发展县域工业的过程中,要力避各地区县域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的现象。传统的县域工业发展战略,受传统的产业及区域发展理论影响,往往从资源现状出发,确立支柱产业为主导产业来拉动本县经济。这样确立的支柱或主导产业往往形成“小而全”的局面,造成全国性的重复建设和产品积压,最后受害的还是县域工业。来自民间的经营主体活跃起来以后,这些农户中的能人及在市场拼搏中冲杀出来的企业家从自我获利的角度,会在与市场的对接中找到真正的比较优势所在,形成特色。这些星星之火汇聚在一起,形成县域工业的特色。而这成千上万的、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的增长点的大交融,就成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高涨的燎原
在我国加入后,县城工业要想长足发展,也必须走特色化道路。只有坚持特色,才能在国际分工中取得一席之地,才能使县域工业具有市场竞争力。县域工业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中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工业,讲求区域分与协作,在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对接中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变铺天盖地为顶天立地,变满天繁星为一轮明月,变大而全为大而专,小而全为小而精。
另外,发挥比较优势,应根据东、中、西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明确各个区域县域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使各地区、各县,甚至各乡镇,都要找准位置,扬长避短,走各自有特色的县域工业发展道路。东部地区利用县域工业起步早,基础较好,人才较多,地理位置优越的条件,继续按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调整县域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外向型经济,加快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接轨的步伐。中西部地区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如林业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水电资源、市场资源等,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并将其逐步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要从资源条件出发,积极发展县域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各种农林牧副资源的多次转化、增值;大力发展采矿业、能源工业、建材业、手工业等具有资源优势的县域工业,形成有区域特色的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要发挥劳动密集和传统工艺的优势,努力发展出口创汇产品,凡能成为优势,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要争取走出国门,挤入国际市场。
六县域工业的良性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环境
目前,县域工业的竞争也进入到一个以创造良好环境为中心的新的竞争阶段。县域所在地的经济环境好坏,能直接影响县域工业的发展状况。对于各个县域地方,区位是无法选择的,但环境却是可以创造的。良好的环境能弥补区位的劣势,而优越的区位优势却无法弥补环境劣势。因而,谁能营造县域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就能很好地带动县域工业发展。
一是要优化思想环境。如有的地方提出以“整治环境求生存、优化环境求发展”就体现出了这么一种做法。二是要优化政策环境。主要是规范收费管理制度,如一些地方制定了政务公开制度、服务承诺制度、免费试点制度和安静生产日制度及双向查处制度等,对不合理收费予以取消;有的开展各种专项督查,对违规行为进行大规模的集中整治;有的对县域工业发展有贡献的人员,放宽落户条件,简化办事手续,使企业及其员工在政策上有优惠感,生活上有舒适感,政治上有荣誉感,投资上有盈利感,财产上有安全感,形成政府为县域工业发展开路,主管部门为县城工业发展放行,其他各部门为县域工业发展献计的好局面。三是优化发展环境。如有的地方推出“软硬环境一起抓”,在抓好软环境的同时,大力搞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县域城镇整体形象,将县域城镇作为一个晶牌来经营,从而更有效地带动县域工业的发展。
七坚持科教兴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战略
人才是县域工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县域工业企业成功的根本。各县域工业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吸收一批具有高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科学家与企业家的融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县域工业的实业家队伍;必须坚持人本管理的思想,建 《县域工业的特点、作用、发展趋势、发展战略创新(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5671.html
三是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方面要加快企业体制创新。要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股权结构合理化、注册资本扩大化、企业制度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推进县域工业企业进行公司制规范化改造,全面推进县属公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县域国有、集体资产退出的步伐。另一方面,要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坚持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自主开发引进与“产、学、研”合作相结合,突出载体建设、机制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立以政府创新基金为导向、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不断激活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县域工业发展必须坚持以个体及私营为主体,加快推进民营化的进程
对县域工业而言,私营个体经济将成为发展的主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私营个体经济是县域工业经济持久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是提升县域工业竞争力的重要增长极。
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四个不论”:不论哪种形式,能搞活就行;不论归谁所有,有贡献就行;不论规模大小,能发展就行;不论业主来源,有作为就行。充分挖掘现有的工业基础和人才资源,注意引导、保持并不断激发私营个体经济的内在动力,努力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在扩大总量、做强实力、提升产业上求突破。
二是要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建设县域工业园区,是发展县城工业的重要载体,也是完成县域工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后提升县域工业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坚持“以园兴县”的发展战略,确立“抓县域税源,就是要抓县域工业;抓县域工业,就是要抓园区发展”的工作理念,千方百计抓紧抓好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内外资并举、内外销并重、大中小齐上”的基本思路,集中精力两手抓,一手抓域内民资启动,一手抓域外招商引资。鼓励、引导个体企业和域外资本向工业园区集中。通过利用外资、启动民资、重组存资等渠道,加快各类民营企业在园区落户,迅速壮大园区投资规模;通过挂靠联合、协作配套、延伸产业链条等途径,加快推进园区横向联合,迅速壮大园区产业规模;通过增资扩股、开发新晶、挤占市场等措施,加快提升园区企业素质,迅速壮大园区竞争力。
.加快农村的工业化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不仅是提升县域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县域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当把发展非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确立“支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支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围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企业。着力启动民间投资、大力引进企业资本和外来资本,扶持和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加快推进“订单农业”、“晶牌农业”等现代农业,使更多的农民成为“产业工人”。要抓紧建立和完善主要农产晶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体系,积极组建农业信息中心,大力开发农业信息资源,不断增强农业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指导性。
.坚持政府退出竞争性领域,积极做好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化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政府正在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并回归到政府本身所应担负的优化经济环境的职能。政府一定要做好环境的优化工作,只有有了好的环境,才能使县域工业得以更好的发展。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谁不与时俱进,谁就将被时代所淘汰。在新世纪县域工业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情况,县域工业的发展,必须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发展战略的创新。积极推进县域工业发展战略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确立好县域工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在县域工业的发展方面,首先必须要确保战略规划的合理性、连续性,这也是县域工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战略规划规定着县域工业的发展方向,对县域工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不少县却存在着发展战略不清晰、主导产业不突出、战略缺乏连续性等问题。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对本区域的自然资源或区位优势全面考察、认真比较,导致战略不准确、主导产业不突出;二是主要领导人未能深谋远虑,较少从战略高度考虑全县的发展;三是干部频繁调动及战略制定和实施缺乏制度保证,导致县域工业发展战略规划频繁变动。
县域工业的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具有层次性。首先,全国要有一个系统规划,并依此制定促进县域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其次,各县域工业战略规划的制定要在实现总体规划目标的前提下,全面认识自身的比较优势,找出经济增长极,确定主导产业,带动县域工业的全面发展。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树立优势产业跨区域发展意识,一个工业系统不一定要定位于一个县域之内,应当形成以区域为核心的区域性工业经济。
战略规划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尽量保证其科学性,既要充分考虑现实,又要做到高瞻远瞩,将县域工业的发展放到国内国际大市场中考虑,树立全方位考虑的理念。因此,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作用,组织多学科的专家深入调研,全面分析论证,切不可非理智决策;战略一旦制定,就要保持其连续性,不能以主要领导人的变更而改变。为保证主要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用在抓县域工业的大事上,上级部门在工作安排中,不要轻易搞“一把手工程”或“一把手责任制”;在干部任免调配中,要注意保持主要领导干部的相对稳定;在绩效考核中,应减弱短期指标考核力度,加大战略规划及考核实施力度。
二内外部改革配套协调,对县乡政府功能进行准确定位
县乡两级政府是关系到县域工业发展的基层政府组织,县乡两级政府职能定位不准确及功能弱化,会妨碍县域工业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基层干部的任期较短,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普遍存在,决策从长远角度考虑少、科学成分不足、非理性成分多。二是一些干部考核制度导致干部较多对上负责而较少对下负责,这虽然符合经济学的原理,利于这些干部利益最大化,却不利于县域工业的发展,有些干部甚至为出“政绩”而不择手段。三是许多部门的直线管理,导致县乡政府权力与责任不对称,而且,各部门的垄断使协调难度加大、办事效率低下,这种条块关系失衡使县乡政府应有的功能支离破碎。
县乡政府在县域工业的发展中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应努力扮演好为县域工业发展服务的角色,作好县域工业发展的规划,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县域工业发展的经济环境,进行市场监督和调节。完整实现上述政府职能,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改革:一是基层干部应当进一步年轻化,适当延长任期,使其有激情、有时间踏踏实实地工作,为县域工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二是精简县乡两级庞大机构,压缩财政开支,将省下来的钱用到最合适的地方,将优秀人才用到县域工业发展的第一线。三是改革干部考核制度,使干部变对上负责为对上对下负责,作为基层干部必须并且应当做到这一点。四是适当下放权力,做到权责对称。要打破条块分割、城乡分割的旧体制,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条随块转的新管理体制。
三加快县域工业企业改制改组,活跃民间经营主体
在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县域工业总体攒坡的伺时,民营工业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步成为县域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有很多地方的民营工业经济的产值巳占到当地工业总产值的晰以上。因此,加快县域工业发展,必须坚持区域工业经济以民营工业为主体的原则,重点发展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县域工业经济优化升级。但多数的县域民营工业起步晚,整体规模不大,缺乏全面发展的基础,需要地方政府和社会进行积极引导和支持。笔者认为,一是要放宽准入标准。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对非公有制工业要做到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范围国家规定的除外,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尤其应在贷款、立项等方面给予非公有制企业同等的待遇,加大扶持力度,逐步提高民营工业企业的经济总量和整体规模。二是要调整产业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工业领域。三是要建立民营工业园区,按市场化模式组织园区运作,实施封闭式管理,开通绿色通道,大力扶持人驻企业的发展。四是要积极鼓.励民营企业以控般、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企改革,加快国企民营化,以增强县域工业的活力。五是要调整县域工业的经济结构,制止重复建设、低水平竞争的现象。政府要进行区域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县域企业群应根据其特点形成以龙头为核心的一体化分工协作体系。
四深化改革,优化县域工业发展的经营机制
县域工业的经营机制,是指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的方式。企业经营机制优化与否,决定了企业的活力和效益状况。县域工业有机制灵活的一面,但是不少企业也有机制退化的一面。要增强县域工业与市场的适应能力,增强企业的活力与动力,必须继续深化县域工业企业微观制度的改革。
目前,县域工业在发展中遇到很多实际矛盾和问题,用传统的经验往往解决不了,唯一的出路,就是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打破思维定势,围绕体制和机制创新,全面深化改革。一是加快企业改制步伐,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重点抓好“四个一批”:通过引进外来资金、技术、管理,嫁接改造一批老企业和困难企业;通过参股、并购、托管、联营等方式,内外联合盘活一批中小企业;利用区位优势盘活一批陷入困难的企业;鼓励有实力的部门按照新体制和机制,创办领办一批困难的企业。要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清楚、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不断优化县域工业企业的经营机制,使之真正成为独立发展的市场主体。应当从产权制度改革人手,积极探索县域工业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对实施产权制度改革涉及的企业资产界定、人员安排、工资待遇、经营者权利和义务、债权债务、土地使用等各项具体问题予以明确的政策和法律规范。从县域工业企业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推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产权转让、国有民营、拍卖、兼并、破产等多种产权改革形式,不断增强企业活力。二是大力发展混合经济和民营经济。在政策措施上要有大的突破,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把民营工业引向县域工业的各个领域,引导民营工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外向化方向发展,上档次、上水平,使民营工业真正能成为县域工业的主体。三是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培育市场体系,转换政府职能为重点的配套改革。
五找准切人点,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
在发展县域工业的过程中,要力避各地区县域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的现象。传统的县域工业发展战略,受传统的产业及区域发展理论影响,往往从资源现状出发,确立支柱产业为主导产业来拉动本县经济。这样确立的支柱或主导产业往往形成“小而全”的局面,造成全国性的重复建设和产品积压,最后受害的还是县域工业。来自民间的经营主体活跃起来以后,这些农户中的能人及在市场拼搏中冲杀出来的企业家从自我获利的角度,会在与市场的对接中找到真正的比较优势所在,形成特色。这些星星之火汇聚在一起,形成县域工业的特色。而这成千上万的、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的增长点的大交融,就成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高涨的燎原
在我国加入后,县城工业要想长足发展,也必须走特色化道路。只有坚持特色,才能在国际分工中取得一席之地,才能使县域工业具有市场竞争力。县域工业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中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工业,讲求区域分与协作,在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对接中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变铺天盖地为顶天立地,变满天繁星为一轮明月,变大而全为大而专,小而全为小而精。
另外,发挥比较优势,应根据东、中、西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指导,明确各个区域县域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使各地区、各县,甚至各乡镇,都要找准位置,扬长避短,走各自有特色的县域工业发展道路。东部地区利用县域工业起步早,基础较好,人才较多,地理位置优越的条件,继续按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调整县域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外向型经济,加快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接轨的步伐。中西部地区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如林业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水电资源、市场资源等,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并将其逐步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要从资源条件出发,积极发展县域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各种农林牧副资源的多次转化、增值;大力发展采矿业、能源工业、建材业、手工业等具有资源优势的县域工业,形成有区域特色的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要发挥劳动密集和传统工艺的优势,努力发展出口创汇产品,凡能成为优势,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要争取走出国门,挤入国际市场。
六县域工业的良性发展必须优化经济环境
目前,县域工业的竞争也进入到一个以创造良好环境为中心的新的竞争阶段。县域所在地的经济环境好坏,能直接影响县域工业的发展状况。对于各个县域地方,区位是无法选择的,但环境却是可以创造的。良好的环境能弥补区位的劣势,而优越的区位优势却无法弥补环境劣势。因而,谁能营造县域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就能很好地带动县域工业发展。
一是要优化思想环境。如有的地方提出以“整治环境求生存、优化环境求发展”就体现出了这么一种做法。二是要优化政策环境。主要是规范收费管理制度,如一些地方制定了政务公开制度、服务承诺制度、免费试点制度和安静生产日制度及双向查处制度等,对不合理收费予以取消;有的开展各种专项督查,对违规行为进行大规模的集中整治;有的对县域工业发展有贡献的人员,放宽落户条件,简化办事手续,使企业及其员工在政策上有优惠感,生活上有舒适感,政治上有荣誉感,投资上有盈利感,财产上有安全感,形成政府为县域工业发展开路,主管部门为县城工业发展放行,其他各部门为县域工业发展献计的好局面。三是优化发展环境。如有的地方推出“软硬环境一起抓”,在抓好软环境的同时,大力搞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县域城镇整体形象,将县域城镇作为一个晶牌来经营,从而更有效地带动县域工业的发展。
七坚持科教兴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战略
人才是县域工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县域工业企业成功的根本。各县域工业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吸收一批具有高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科学家与企业家的融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县域工业的实业家队伍;必须坚持人本管理的思想,建 《县域工业的特点、作用、发展趋势、发展战略创新(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