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英语论文 >> 正文

对课堂教学中几对关系的再认识


判断一堂课是不是好课,以前的评价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看教师讲得如何。现在的评价多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得怎样.
    正确理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判断一堂课是不是好课,以前的评价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看教师讲得如何。现在的评价多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得怎样。当前,有种讲法,认为课堂上老师讲得越少,就越能体现其主导作用,学生活动得越多,就越能体现其主体地位。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有失偏颇。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是双方的,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关键在于从哪个角度来判断。如果是从教的方面来说,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从学的角度来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况且,主体和客体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有人把学生的作用说成是主动作用倒比较切合实际。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作用发挥得好,就是体现出教师主导作用的成功。当然,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体现,绝对不是以活动量的多少来衡量。现在提倡探究性学习,学生的探究与教师的讲授不是矛盾的,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不要把讲授和探究对立起来。课堂教学应摈弃灌输和填鸭式的老办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确重要,但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方法指导、技能训练的作用也不能低估。教法对学法的导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学生学习方法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要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信息作出反馈。教法得当,不仅使学生学起来轻松自如,而且可以使学生从教法领悟到学法,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相同的教材、相同的学生,由不同的教师进行教学,效果差别很大,这就体现出“导”的功夫。叶圣陶先生的著名观点“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强调的是“教”字。教什么,怎么教,这是关键。一部交响乐,演奏者的技艺再高,如果没有指挥家的指挥、协调,不能成为一曲和谐完美的乐章。
    正确对待传统教学与改革创新
  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改革,要扬弃不符合时代精神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构建新的教学方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但是,如何看待传统教学,又如何去构建新的教学方式,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和探讨。首先,要真正搞清楚哪些过时的东西该废除,哪些合理的东西该继承,不要一提改革就言必废除传统。好的传统不仅不能废除,还应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方法和“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是够传统了,但这方法和原则不仅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还是适用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启发式不等于提问式,讲授法不等于满堂灌。不能把废除注入式理解为老师不讲,也不能把师生的互动简单地理解为一问一答。课堂上的热热闹闹,不等于发挥了学生主动作用。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于能否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勉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能让学生乐学,效果肯定事半功倍。教学工作的现代化,不应当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现代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只能是在继承传统教学理论和方法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在教改工作中,我们应辩证地思考,不要走向极端。
    授之以渔不能替代授之以鱼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正经历着从生存方式到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变革。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其根本要求就是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和主动的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人。要达此目的,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要“授之以渔”。“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的话在今天新课程的理念看来当然不是太全面,但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教会做人、解答疑惑的责任还是应该尽到的。在课堂上必须讲授学生不易掌握的知识,不讲那是失职。教师是科学技术的传播者,民族文化薪火的传递者。这种传播和传递的作用不是光靠教给方法和技能就能全部体现的。光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完美无缺,学生的活动热热闹闹,而缺少对教材深入的挖掘和理性的分析;过于强调“怎样教”,而忽视了“教什么”,重形式而轻内容,这是一种花哨的浮躁教风。我们认为,教给学生知识和教给方法、技能同等重要。一个好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的关系,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教师当然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宰者,但也不能做一个旁观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不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又怎能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把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结合起来,将夯实基础知识和培养探究创新能力统一起来。学生最想得到的是智慧的帮助,而不是单纯技巧的指点。
    运用模式不能模式化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诚然,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对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有作用的。但是,如何对待模式,又如何去操作和运用好教学模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被称为“南钱北魏”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和魏书生,他们各有各的教学模式,各有各的风格,但殊途同归,都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前一阵子,某校在教学中摸索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点成绩。后来,经过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各地取经者、学习者纷至沓来,致使该校门庭若市,接待不暇,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竟下发文件号召各地进行学习模仿。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该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摸索出提高教学效果的路子,总结出了一定的经验,这种模式在他们那儿是有效果的,也可能是成功的,但是不等于他们的这种模式“放之四海而皆准”。特别是人文性极强的学科,怎么能用统一模式来框着呢?如果不分学科,不看内容,不看教学对象去刻意模仿,亦步亦趋,一成不变地全面盘照搬,那就失去了教学模式应有的价值。当然,教学不能没有规矩、没有章法,要有一定的程序和要求,但不能是固定的模式。什么叫模式,《现代汉语词曲》是这样解释的:某种事物的标准样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所谓标准,是本身合乎准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事物。我们要是都把人家的所谓模式照搬套用,那就成为模式化教学了。俄国十月革命是以城市暴动获得成功,中国借鉴苏联经验取得革命的胜利,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结果一致,方式不同。中国为什么要借鉴苏联模式,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与沙俄统治的社会有相似之处,但借鉴他们经验的同时又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这就告诉我们,借鉴、运用模式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上的这个“实际”,就是指不同的教材和不同的学生。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科教学都有它特定的内容、方法和活动的方式,即使同一门学科,因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也不能一模一样。教师千万不能成为教学的机械重复者,不能把对教学的独特理解和独特追求变成简单的模仿。只有不断探索、研究和掌握教学过程及其规律,形成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科学的教学体系,才能使教学过程逐步优化,从而收到最佳的效果。教学当然不能搞“闭关自守,惟我独尊”,但也不能人云亦云。教学既要有共性,更要有个性,要做到整合,要融入自己的智慧、经验、思想和感情,要做到批判地继承,搞“拿来主义”。要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


《对课堂教学中几对关系的再认识》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5931.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英语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