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直以来,我校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各科课堂教学中做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但是,我们发现,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最突出的表现是在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处在边缘位置,他们学习不主动,成绩落后。细究起来,有两条根本原因:一是这些学生缺少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他们不会学习,久而久之形成厌学。如何寻求一种适用于大班容量情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我们不懈努力。为此,我校在县城学区中心校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尝试探索双桥小学“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本目标
“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体现过程性,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与方法;突出创新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为出发点;凸显探究性,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最终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
二、操作程序
“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各学科,各年段,基本操作程序分为六步:
1.激趣导学。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重点完成两个任务:一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我要参与”的强烈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学习主动性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果课堂上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再怎么努力也是事倍功半。因此,要在导入上下功夫,改变呆板僵化的模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力求简洁高效;二是明确目标,指导自学,为探究作好知识、能力、心理等各方面的铺垫。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下一步的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要求等,知道自学什么,怎么学,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这样,在课堂伊始既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同时又使学生明确探索目标与方向。
2.自主探索。这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环节,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条件。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讨论合作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时间。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围绕学习内容设计切实可行的自学提示,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新知。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观察学习状态。要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巡视中差生。
3.合作交流。这是以学生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探究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能力和探索精神的重要途经。合作交流是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合作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就要给学生自己解决,以发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汇报展示。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交往互动。创设机会,让学生多些互动,多些探究,展示研究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引导、点拨、评价,疑难的地方该讲解的讲解,该总结的总结,该提升的提升。努力做到学生已经学会的老师不再重复,在有价值的问题上多下功夫。
5.拓展训练。这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获得能力。教师的练习设计要紧扣本节课教学内容,有适当的坡度与密度,要让全体学生都练有所得。要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开放性习题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6.总结评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回顾问题探索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得失,并联系实际将知识点向课外延伸,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激发再认识、再发现、再创新。
三、操作策略
1.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和谐的课堂环境能唤醒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使之产生强烈的欲望,并积极进入状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师都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保持宽容与理解,给予鼓励与引导,少一些批评与指责,多一些赞扬与鼓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也是我校启动的“微笑工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我们的课堂上也有合作的环节,但需要规范,不能走形式,白白浪费时间。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有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存在着不知道怎样合作,或不善于合作的现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
合理分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的建构:每组6人,前后座(每座3人)为一组,设组长一名。编组时考虑到组员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性别差异甚至家庭背景等,尽量保证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每个小组之间又不能差距太大,力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合理分工。小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分工,只有合作小组内分工明确,才会使课堂“活而有序”。并且组内的角色需要互换,一学期下来,让每位学生都在尝试着不同的角色,从中锻炼他们的能力。
培训技能。要教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合作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了解对方的观点,这样才能合作探究。在课堂上,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不善于表达,不知道怎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有些学生则是不敢表达,顾虑自己的发言是不是正确,导致合作中出现只是尖子生一言堂的现象。我们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与意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质疑。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在合作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补充、学会评价等等。
3.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从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方向靠拢。要求教师时刻树立效率意识,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实践、探索、积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 《小学“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6126.html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直以来,我校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各科课堂教学中做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但是,我们发现,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最突出的表现是在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处在边缘位置,他们学习不主动,成绩落后。细究起来,有两条根本原因:一是这些学生缺少浓厚的学习兴趣,二是他们不会学习,久而久之形成厌学。如何寻求一种适用于大班容量情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我们不懈努力。为此,我校在县城学区中心校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尝试探索双桥小学“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本目标
“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体现过程性,关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与方法;突出创新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为出发点;凸显探究性,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的能力,最终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
二、操作程序
“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各学科,各年段,基本操作程序分为六步:
1.激趣导学。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重点完成两个任务:一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我要参与”的强烈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学习主动性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果课堂上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再怎么努力也是事倍功半。因此,要在导入上下功夫,改变呆板僵化的模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力求简洁高效;二是明确目标,指导自学,为探究作好知识、能力、心理等各方面的铺垫。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下一步的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要求等,知道自学什么,怎么学,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这样,在课堂伊始既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同时又使学生明确探索目标与方向。
2.自主探索。这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环节,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条件。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讨论合作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时间。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围绕学习内容设计切实可行的自学提示,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新知。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观察学习状态。要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巡视中差生。
3.合作交流。这是以学生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探究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能力和探索精神的重要途经。合作交流是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合作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就要给学生自己解决,以发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汇报展示。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交往互动。创设机会,让学生多些互动,多些探究,展示研究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引导、点拨、评价,疑难的地方该讲解的讲解,该总结的总结,该提升的提升。努力做到学生已经学会的老师不再重复,在有价值的问题上多下功夫。
5.拓展训练。这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获得能力。教师的练习设计要紧扣本节课教学内容,有适当的坡度与密度,要让全体学生都练有所得。要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开放性习题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6.总结评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回顾问题探索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得失,并联系实际将知识点向课外延伸,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激发再认识、再发现、再创新。
三、操作策略
1.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和谐的课堂环境能唤醒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需要,使之产生强烈的欲望,并积极进入状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教师都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保持宽容与理解,给予鼓励与引导,少一些批评与指责,多一些赞扬与鼓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缩短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也是我校启动的“微笑工程”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我们的课堂上也有合作的环节,但需要规范,不能走形式,白白浪费时间。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让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目前,有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存在着不知道怎样合作,或不善于合作的现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
合理分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的建构:每组6人,前后座(每座3人)为一组,设组长一名。编组时考虑到组员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性别差异甚至家庭背景等,尽量保证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每个小组之间又不能差距太大,力求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合理分工。小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分工,只有合作小组内分工明确,才会使课堂“活而有序”。并且组内的角色需要互换,一学期下来,让每位学生都在尝试着不同的角色,从中锻炼他们的能力。
培训技能。要教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合作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了解对方的观点,这样才能合作探究。在课堂上,我们发现有些学生不善于表达,不知道怎样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有些学生则是不敢表达,顾虑自己的发言是不是正确,导致合作中出现只是尖子生一言堂的现象。我们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与意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质疑。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在合作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补充、学会评价等等。
3.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从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的方向靠拢。要求教师时刻树立效率意识,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实践、探索、积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习能力,构建高效课堂。 《小学“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