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一是抗洪救灾斗争始终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巨大支持。在寿县人民奋力抗洪救灾的关键时刻,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田纪云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来到寿县视察灾情,慰问灾民,指导抗灾救灾工作。7月7月至8日,正当寿县汛情处于最紧张的时候, 江泽民总书记亲临灾区视察,明确指出了“振奋精神、加强领导、团结协作、战胜灾害”的指导思想。7月20日下午, 原国务院总理李鹏同志乘坐直升飞机抵达被洪水围困的寿县县城。冒着39度的高温,李鹏来到城外东津村、花园村灾民住地,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代表江泽民总书记,向受灾群众表示亲切慰问。看到灾民情绪稳定,灾区秩序安定,他对当地干部说,当前我们要解决好灾民们的吃饭、住宿、医疗三大问题。要告诉大家,困难是暂时的,有党的领导,有国家和人民的支持,有灾区群众的努力, 我们一定能战胜灾害,重建家园。中央40多家部、委及省委、 省政府对寿县的特大洪涝灾害也十分关注,主要领导纷纷亲临寿县视察灾情、慰问灾民。带来了温暖和支持,给了广大干群抗灾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二是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这次抗御百年不遇的灾害中,寿县各级党组织经受住了考验,是坚强的战斗堡垒。各级领导班子在大灾面前,指挥有方,决策果断。广大的共产党员、国家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这次大灾中表现了高度的政治觉悟。有的不顾年老体弱深入灾区,为灾民解决实际问题;有的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参加战斗,指挥战斗;有的哪里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有的不怕苦不怕累,坚守岗位,日夜奋战;有的乡村干部和党员,在极其艰险的情况下,冲锋陷阵,首先抢救困难户。全县上下涌现出许多奋不顾身,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
三是人民群众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参加保堤保城抢险抗灾斗争的40多万民工,不怕牺牲,无畏无惧。他们宁愿不要小家,誓死确保大堤,日夜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有的民工家庭房倒屋塌,有的不知妻儿去向,有的连续两、三天饿着肚子,但仍众志成城,坚持不懈,奋力拼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一心跟党走,坚决夺取抗洪救灾胜利的凯歌。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抗洪救灾的主力军。
四是人民子弟兵的无私救援。在寿县抗洪抢险进入最关键的时刻,人民解放军的一千多名官兵,日夜兼程,奔赴抗洪救灾第一线,与寿县干群同唱抗天歌。他们“视灾区为故乡,视灾民如亲人”,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有险情哪里上。解放军除直接参加寿县的保城保堤外,还为当地灾民送来了帐蓬等急需的救灾物品。人民解放军勇于拼搏的革命精神,激励全县人民的抗洪救灾斗争。
五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寿县洪涝灾害发生后,全国各地人民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积极支援寿县受灾人民,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全县人民度过难关,战胜灾害的信心。据不完全统计,灾后寿县共收到上级拨给的救灾款700多万元,救灾粮1400万公斤,救灾煤6000多吨,接受各地捐赠、援助款1000多万元,衣物23537件,各种熟食5万公斤,捐献药品价值逾万元,帐蓬300顶,还有一大批搭庵棚的毛竹、油毡、铅丝等。我县区镇乡干部职工及轻灾区群众也积极向灾区捐款捐物。
四、灾后灾民生活得到了保证
大水给寿县人民带来了来顶之灾,全县几十万灾民无家可归,几十万灾民严重缺粮。面对困难以及将来临的雨雪关、春节关和春荒关,县委、县政府把安排灾民生活、确保灾民安全度过“三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做到了“四个确保”。
一是确保灾民有饭吃。1991年6月至1992年5月,全县共发放救灾粮6833.94万公斤,保证灾民每人每天至少有1斤口粮;下拨救灾煤7010吨,安排钱煤配套款218 万元,保证灾民不断炊。
二是确保灾民有衣穿。全县共发放衣物95万件,其中棉衣21万件,棉被4万床,重点是五保户、军烈属、特困户和“三光户”,保证了灾民有过冬棉衣和过冬棉被。
三是确保灾民有房住。1991年9月底前,投资3186万元建起过冬庵棚10.6万间;同时开展建房试点,建造17处3500间两层楼房。1991年底,建成永久性房屋2.71万间,安排灾民1.44万户。
四是确保灾民有病能医。全县设立56个医疗点,组织87个医疗队和350个消毒小组深入灾区治病发药, 监测疫情病情,保证灾民有稳定的情绪和足够的体力,搞好生产自救,确保了大灾之年无大疫。
六、灾后恢复和发展进展顺利
大水过后,寿县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团结起来,发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抗洪精神,以大无畏的英勇气概,以满腔的建设热情,去重建美好的家园,去谱写振兴寿县的创业之歌。提出了:一年医治创伤,两年恢复元气,三年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建设目标。
& 《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633.html
二是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这次抗御百年不遇的灾害中,寿县各级党组织经受住了考验,是坚强的战斗堡垒。各级领导班子在大灾面前,指挥有方,决策果断。广大的共产党员、国家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这次大灾中表现了高度的政治觉悟。有的不顾年老体弱深入灾区,为灾民解决实际问题;有的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参加战斗,指挥战斗;有的哪里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有的不怕苦不怕累,坚守岗位,日夜奋战;有的乡村干部和党员,在极其艰险的情况下,冲锋陷阵,首先抢救困难户。全县上下涌现出许多奋不顾身,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
三是人民群众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参加保堤保城抢险抗灾斗争的40多万民工,不怕牺牲,无畏无惧。他们宁愿不要小家,誓死确保大堤,日夜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有的民工家庭房倒屋塌,有的不知妻儿去向,有的连续两、三天饿着肚子,但仍众志成城,坚持不懈,奋力拼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一心跟党走,坚决夺取抗洪救灾胜利的凯歌。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抗洪救灾的主力军。
四是人民子弟兵的无私救援。在寿县抗洪抢险进入最关键的时刻,人民解放军的一千多名官兵,日夜兼程,奔赴抗洪救灾第一线,与寿县干群同唱抗天歌。他们“视灾区为故乡,视灾民如亲人”,不怕苦,不怕累,哪里有险情哪里上。解放军除直接参加寿县的保城保堤外,还为当地灾民送来了帐蓬等急需的救灾物品。人民解放军勇于拼搏的革命精神,激励全县人民的抗洪救灾斗争。
五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寿县洪涝灾害发生后,全国各地人民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积极支援寿县受灾人民,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全县人民度过难关,战胜灾害的信心。据不完全统计,灾后寿县共收到上级拨给的救灾款700多万元,救灾粮1400万公斤,救灾煤6000多吨,接受各地捐赠、援助款1000多万元,衣物23537件,各种熟食5万公斤,捐献药品价值逾万元,帐蓬300顶,还有一大批搭庵棚的毛竹、油毡、铅丝等。我县区镇乡干部职工及轻灾区群众也积极向灾区捐款捐物。
四、灾后灾民生活得到了保证
大水给寿县人民带来了来顶之灾,全县几十万灾民无家可归,几十万灾民严重缺粮。面对困难以及将来临的雨雪关、春节关和春荒关,县委、县政府把安排灾民生活、确保灾民安全度过“三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做到了“四个确保”。
一是确保灾民有饭吃。1991年6月至1992年5月,全县共发放救灾粮6833.94万公斤,保证灾民每人每天至少有1斤口粮;下拨救灾煤7010吨,安排钱煤配套款218 万元,保证灾民不断炊。
二是确保灾民有衣穿。全县共发放衣物95万件,其中棉衣21万件,棉被4万床,重点是五保户、军烈属、特困户和“三光户”,保证了灾民有过冬棉衣和过冬棉被。
三是确保灾民有房住。1991年9月底前,投资3186万元建起过冬庵棚10.6万间;同时开展建房试点,建造17处3500间两层楼房。1991年底,建成永久性房屋2.71万间,安排灾民1.44万户。
四是确保灾民有病能医。全县设立56个医疗点,组织87个医疗队和350个消毒小组深入灾区治病发药, 监测疫情病情,保证灾民有稳定的情绪和足够的体力,搞好生产自救,确保了大灾之年无大疫。
六、灾后恢复和发展进展顺利
大水过后,寿县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团结起来,发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抗洪精神,以大无畏的英勇气概,以满腔的建设热情,去重建美好的家园,去谱写振兴寿县的创业之歌。提出了:一年医治创伤,两年恢复元气,三年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建设目标。
& 《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