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年的近10倍,年递增37%;乡镇企业实现营销收入38.9亿元,是1991年的10倍,年递增43.5%。
四是大力推进村镇康居建设步伐。 寿县紧紧抓住灾后加大投入的机遇,把村镇建设放在农村奔小康的突出位置来抓,将14个重灾乡镇17个重点村列为村镇规划建设示范点。在规划上,田、林、路、渠综合考虑,做到四个结合,即与土地管理相结合,与土地调整相结合,与发展庭院经济、多种经济和乡镇企业相结合,与新农村远景建设相结合。在资金筹集上,寿县坚持“一个为主,五个一点”的办法,即群众自筹为主,互助一点、贷款一点、保险赔偿一点、国家支援一点、减免一点,到1992年底,全县灾民基本上都住上了安全、实用的住房。1992年后,寿县陆续对17个建制乡镇进行改造和完善,提高64个小集镇的建设水平,建设100个中心村,全面改造农村居住环境。到1998年底,全县已建成100户以上的康居点135个,50 户以上的康居点630个,农村住房有了很大改善。1991年, 寿县农村80%是草房;1998年,80%改变为永久性砖瓦房,新建住房达15.7万间6.3万户,灾后过渡性庵棚已基本消灭。与此相适应,1995年,实现了村村通电, 新建和改造高压线路845.1公里;1996年,实现了村村通程控电话, 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31部;1998年,实现了乡乡通油路,381个村实现晴雨通车,公路密度由1992年18.4 公里/万平方公里发展为37.7公里/平方公里。
七、寿县灾后恢复和发展带来的启示
水灾既是灾难,也是机遇,通过寿县1991年以来灾后恢复和发展的工作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灾后重建家园要充分利用好五个有利条件。一要利用好群众空前的政治热情。经过抗洪救灾的考验,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得到增强,全县人民凝聚力得到增强,党群关系、政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显著改善;二要利用好群众强烈的灾后重建意识。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是灾后重建的强大内在动力;三要利用好灾后提供的农村治理的有利空间。不破不立,洪水冲了土房子、草房子,毁了破坛坛、旧罐罐,为高起点、高水平重整山河提供了有利空间;四要利用好灾后重建的政策机遇。中央和地方为了支持灾后的恢复和发展,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一定要将之用足、用好、用活;五要利用好灾后的市场机会。灾后的市场需求量大,必然有一个经济活跃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无限“商机”。
二是要制定一个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大灾过后,可以暴露出许多平时发现不了的问题。因此,灾后各行各业都要抓好深刻反思,问一问,淹明白了没有。对于造成灾害的原因,抗灾避灾的措施,灾后重建应注意的问题等,通过反思得出结论,唤醒干部,唤醒群众,认识规律,激发斗志。在灾后反思的基础上,结合本行业的特点,制定出适应本行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规划,这样的规划才有针对性,才有新起点。如寿县围绕抗灾避灾问题,面对作为淮河行蓄洪区的客观现实,提出灾后建房实行“四靠”,即靠公路、靠庄台、靠集镇、靠岗地。靠庄台、靠岗地,有利于避开水灾;靠集镇有利于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抗灾能力;靠公路有利于行蓄洪时安全撤离。灾后重建和发展,必须拿出重整山河的大气魄,实行田、林、路、渠、园、镇、宅、厂、校、场“十位一体”综合治理,统筹规划,全面改造。田、林、路、渠、园治理,是改造自然的需要;镇、宅、厂、校、场治理,是改造社会的需要。
三是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大灾之后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最好时期。这个时候,民心最齐,能够握紧拳头,集中力量,把各类资金捆起来使用,形成规模优势。如寿县当年救济的1个亿资金,30%用来解决灾民吃饭问题,50%用来解决灾民住的问题,在解决群众基本生活的前提下,用了17%的资金投入到以前投入太小, 而且今后政策上不可能短时间投入太多的公益事业上,如防洪、除涝工程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办一些过去想办而办不成的事情。
四是灾后工作的落脚点要放在发展上。受灾就是一次机遇,是灾区经济全面调整和大发展的机会。重点要抓好结构调整和水平提高。灾后也是科技推广的最好时期。如寿县当年灾后秋种缺种子,由政府负责提供,全部实现了良种化;由于水灾,当年耕牛大量死亡,又为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创造了条件。灾后,群众对党和政府更加信赖,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面对面指导生产,农民容易接受。总之,灾后重建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精心组织,不搞简单复制型恢复,真正把重建后的抗灾能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农民容易接受。总之,灾后重建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精心组织,不搞简单复制型恢复,真正把重建后的抗灾能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ƒ 五、灾后灾民生活得到了保证
大水给寿县人民带来了来顶之灾,全县几十万灾民无家可归,几十万灾民严重缺粮。面对困难以及将来临的雨雪关、春节关和春荒关,县委、县政府把安排灾民生活、确保灾民安全度过“三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做到了“四个确保”。
一是确保灾民有饭吃。1991年6月至1992年5月,全县共发放救灾粮6833.94万公斤,保证灾民每人每天至少有1斤口粮;下拨救灾煤7010吨,安排钱煤配套款218 万元,保证灾民不断炊。
二是确保灾民有衣穿。全县共发放衣物95万件,其中棉衣21万件,棉被4万床,重点是五保户、军烈属、特困户和“三光户”,保证了灾民有过冬棉衣和过冬 《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633.html
四是大力推进村镇康居建设步伐。 寿县紧紧抓住灾后加大投入的机遇,把村镇建设放在农村奔小康的突出位置来抓,将14个重灾乡镇17个重点村列为村镇规划建设示范点。在规划上,田、林、路、渠综合考虑,做到四个结合,即与土地管理相结合,与土地调整相结合,与发展庭院经济、多种经济和乡镇企业相结合,与新农村远景建设相结合。在资金筹集上,寿县坚持“一个为主,五个一点”的办法,即群众自筹为主,互助一点、贷款一点、保险赔偿一点、国家支援一点、减免一点,到1992年底,全县灾民基本上都住上了安全、实用的住房。1992年后,寿县陆续对17个建制乡镇进行改造和完善,提高64个小集镇的建设水平,建设100个中心村,全面改造农村居住环境。到1998年底,全县已建成100户以上的康居点135个,50 户以上的康居点630个,农村住房有了很大改善。1991年, 寿县农村80%是草房;1998年,80%改变为永久性砖瓦房,新建住房达15.7万间6.3万户,灾后过渡性庵棚已基本消灭。与此相适应,1995年,实现了村村通电, 新建和改造高压线路845.1公里;1996年,实现了村村通程控电话, 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2.31部;1998年,实现了乡乡通油路,381个村实现晴雨通车,公路密度由1992年18.4 公里/万平方公里发展为37.7公里/平方公里。
七、寿县灾后恢复和发展带来的启示
水灾既是灾难,也是机遇,通过寿县1991年以来灾后恢复和发展的工作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灾后重建家园要充分利用好五个有利条件。一要利用好群众空前的政治热情。经过抗洪救灾的考验,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得到增强,全县人民凝聚力得到增强,党群关系、政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显著改善;二要利用好群众强烈的灾后重建意识。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是灾后重建的强大内在动力;三要利用好灾后提供的农村治理的有利空间。不破不立,洪水冲了土房子、草房子,毁了破坛坛、旧罐罐,为高起点、高水平重整山河提供了有利空间;四要利用好灾后重建的政策机遇。中央和地方为了支持灾后的恢复和发展,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一定要将之用足、用好、用活;五要利用好灾后的市场机会。灾后的市场需求量大,必然有一个经济活跃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无限“商机”。
二是要制定一个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大灾过后,可以暴露出许多平时发现不了的问题。因此,灾后各行各业都要抓好深刻反思,问一问,淹明白了没有。对于造成灾害的原因,抗灾避灾的措施,灾后重建应注意的问题等,通过反思得出结论,唤醒干部,唤醒群众,认识规律,激发斗志。在灾后反思的基础上,结合本行业的特点,制定出适应本行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规划,这样的规划才有针对性,才有新起点。如寿县围绕抗灾避灾问题,面对作为淮河行蓄洪区的客观现实,提出灾后建房实行“四靠”,即靠公路、靠庄台、靠集镇、靠岗地。靠庄台、靠岗地,有利于避开水灾;靠集镇有利于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抗灾能力;靠公路有利于行蓄洪时安全撤离。灾后重建和发展,必须拿出重整山河的大气魄,实行田、林、路、渠、园、镇、宅、厂、校、场“十位一体”综合治理,统筹规划,全面改造。田、林、路、渠、园治理,是改造自然的需要;镇、宅、厂、校、场治理,是改造社会的需要。
三是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大灾之后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最好时期。这个时候,民心最齐,能够握紧拳头,集中力量,把各类资金捆起来使用,形成规模优势。如寿县当年救济的1个亿资金,30%用来解决灾民吃饭问题,50%用来解决灾民住的问题,在解决群众基本生活的前提下,用了17%的资金投入到以前投入太小, 而且今后政策上不可能短时间投入太多的公益事业上,如防洪、除涝工程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办一些过去想办而办不成的事情。
四是灾后工作的落脚点要放在发展上。受灾就是一次机遇,是灾区经济全面调整和大发展的机会。重点要抓好结构调整和水平提高。灾后也是科技推广的最好时期。如寿县当年灾后秋种缺种子,由政府负责提供,全部实现了良种化;由于水灾,当年耕牛大量死亡,又为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创造了条件。灾后,群众对党和政府更加信赖,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面对面指导生产,农民容易接受。总之,灾后重建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精心组织,不搞简单复制型恢复,真正把重建后的抗灾能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农民容易接受。总之,灾后重建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精心组织,不搞简单复制型恢复,真正把重建后的抗灾能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ƒ 五、灾后灾民生活得到了保证
大水给寿县人民带来了来顶之灾,全县几十万灾民无家可归,几十万灾民严重缺粮。面对困难以及将来临的雨雪关、春节关和春荒关,县委、县政府把安排灾民生活、确保灾民安全度过“三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抓,做到了“四个确保”。
一是确保灾民有饭吃。1991年6月至1992年5月,全县共发放救灾粮6833.94万公斤,保证灾民每人每天至少有1斤口粮;下拨救灾煤7010吨,安排钱煤配套款218 万元,保证灾民不断炊。
二是确保灾民有衣穿。全县共发放衣物95万件,其中棉衣21万件,棉被4万床,重点是五保户、军烈属、特困户和“三光户”,保证了灾民有过冬棉衣和过冬 《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