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棉被。
三是确保灾民有房住。1991年9月底前,投资3186万元建起过冬庵棚10.6万间;同时开展建房试点,建造17处3500间两层楼房。1991年底,建成永久性房屋2.71万间,安排灾民1.44万户。
四是确保灾民有病能医。全县设立56个医疗点,组织87个医疗队和350个消毒小组深入灾区治病发药, 监测疫情病情,保证灾民有稳定的情绪和足够的体力,搞好生产自救,确保了大灾之年无大疫。
六、灾后恢复和发展进展顺利
大水过后,寿县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团结起来,发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抗洪精神,以大无畏的英勇气概,以满腔的建设热情,去重建美好的家园,去谱写振兴寿县的创业之歌。提出了:一年医治创伤,两年恢复元气,三年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建设目标。
按此目标,寿县当年就打了“五场硬仗”。一是作物补种硬仗。从7月2日至8月5日,及时补种各类作物35万亩;二是秋种硬仗。战胜百日无雨的严重干旱,播种小麦90万亩,油菜67万亩,为来年午季丰收打下了基础;三是工业复产硬仗。用3个月时间,通过自力更生,使全县254个因灾停产的县办工业企业及乡镇企业全部恢复生产;四是水利冬修硬仗。从10月至来年2月用5个月时间,出工30万人,投入劳动积累工1200万个,完成土石方1100万立方米,及时修复水毁水利工程4640处;五是水毁设施恢复硬仗。及时修复水毁的教育、交通、通讯、电力、广播等方面的水毁设施,共修复和新盖校舍8000余间,使118 所水毁的中小学于9月1日都按时开学。修复水毁公路313条512.3公里。架设电力线杆5283根,广播线杆5992根,供电恢复正常,广播重新接通。仅用8 个月时间就基本完成了灾后恢复,医治了水灾的创伤。
此后,寿县紧紧抓住“八五”期间有利的发展机遇,立足县情,深刻反思,突出重点,加快建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到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由1991年的4.5亿元增加到28亿元,年递增24.8%。财政收入逐年大幅度增长,1993年甩掉“讨饭型”财政帽子,1994年消化历年赤字实现收支平衡,1995年成为亿元财政县,1998年财政收入达到2.3亿元,比1992年增长6.7倍,年递增31.6%,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93 年的3.7%,提高到1997年的8.2%,位列全省第14位。农民人均收入由1991年的176元增长到1998年的1782元。 县级经济综合实力由全省41位上升到34位。贫困人口由1992年的65万人减少到1998年的5万人。“八五”期间, 成为寿县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此间,寿县重点抓了四个方面:
一是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寿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寿县非旱即涝,十年九灾。通过1991年灾后反思,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兴寿之要,惟在治水”。多年来,寿县始终把治水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每逢冬春,都要组织40万大军会战在水利冬修第一线,县乡有重点,村村有工程,户户都出力。在用工方式上创造出了“推磨转圈”,在发挥综合效益上创造了“塘口经济”。几年来,寿县“书记、县长一张图、水利部门一本书、一任接着一任干”,已连续多年被省、地评为水利兴修先进县。全县上下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水利是产出回报率最高的产业,兴修水利能够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是“富民工程”、“德政工程”,每年都要坚持抓,一张蓝图绘到底,决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痛”。据统计,从1991年至1998年,全县累计投入劳动积累工9811万个,资金9612万元,兴修各类水利工程5.49万处,完成土石方8455.9万立方米。通过兴修,我县堤防防洪标准已提高到40年一遇,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141.77万亩,排涝自排能力达到1890秒立方米,新增蓄水能力1.5亿立方米。
作为沿淮贫困县,寿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从哪里来的呢?除群众投工投劳外,寿县开辟了三个渠道,一是如期足额征收水利四项规费;二是每亩耕地征收2斤稻谷进行集资,建立水利发展基金; 三是采取“以劳代工,以工折资,以资入股,以股分利”的形式,在全县广泛兴起股份合作制兴修水利热潮。1997年全县兴修的840口当家塘,40%都是以这种形式建成的。
二是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寿县是农业大县,优势在农业,希望在农业,潜力在农业。抓住了农业,就抓住了全县发展的根本。几年来,寿县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实践中,寿县广大干群充分体会到,只有变对抗性农业为适应性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才能促使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寿县主要抓了三个方面,一抓大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重在提高复种指数,变粮经二元结构为粮经三元结构;畜牧水产加大发展步伐,生猪饲养量由1991年的58万头发展到1998年的129万头,水产品捕捞量由1991年的7820 吨发展到1998年的5.6万吨,林牧渔业比重达到49.3%。二抓提高农业科技含量。1991年以来,寿县先后推广10项农业新技术,并实行农业三师技术承包制度,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40%。三抓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全县现已建成优质粮、油料、席草、林果、水产、棉花、蔬菜、生猪、白鹅、蚕桑等十大商品基地,形成粮油棉、畜牧、水产、果菜、席草、茧丝绸等六大支柱产业。建成安丰油脂、板桥草席等亿元产业化龙头企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得以增强。灾后几年,我县的农业发展势头强劲,199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8.84亿元,是1991年的6倍;粮食总产年递增8.5%,到1998年已达9 《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第5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633.html
三是确保灾民有房住。1991年9月底前,投资3186万元建起过冬庵棚10.6万间;同时开展建房试点,建造17处3500间两层楼房。1991年底,建成永久性房屋2.71万间,安排灾民1.44万户。
四是确保灾民有病能医。全县设立56个医疗点,组织87个医疗队和350个消毒小组深入灾区治病发药, 监测疫情病情,保证灾民有稳定的情绪和足够的体力,搞好生产自救,确保了大灾之年无大疫。
六、灾后恢复和发展进展顺利
大水过后,寿县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团结起来,发扬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抗洪精神,以大无畏的英勇气概,以满腔的建设热情,去重建美好的家园,去谱写振兴寿县的创业之歌。提出了:一年医治创伤,两年恢复元气,三年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建设目标。
按此目标,寿县当年就打了“五场硬仗”。一是作物补种硬仗。从7月2日至8月5日,及时补种各类作物35万亩;二是秋种硬仗。战胜百日无雨的严重干旱,播种小麦90万亩,油菜67万亩,为来年午季丰收打下了基础;三是工业复产硬仗。用3个月时间,通过自力更生,使全县254个因灾停产的县办工业企业及乡镇企业全部恢复生产;四是水利冬修硬仗。从10月至来年2月用5个月时间,出工30万人,投入劳动积累工1200万个,完成土石方1100万立方米,及时修复水毁水利工程4640处;五是水毁设施恢复硬仗。及时修复水毁的教育、交通、通讯、电力、广播等方面的水毁设施,共修复和新盖校舍8000余间,使118 所水毁的中小学于9月1日都按时开学。修复水毁公路313条512.3公里。架设电力线杆5283根,广播线杆5992根,供电恢复正常,广播重新接通。仅用8 个月时间就基本完成了灾后恢复,医治了水灾的创伤。
此后,寿县紧紧抓住“八五”期间有利的发展机遇,立足县情,深刻反思,突出重点,加快建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到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由1991年的4.5亿元增加到28亿元,年递增24.8%。财政收入逐年大幅度增长,1993年甩掉“讨饭型”财政帽子,1994年消化历年赤字实现收支平衡,1995年成为亿元财政县,1998年财政收入达到2.3亿元,比1992年增长6.7倍,年递增31.6%,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93 年的3.7%,提高到1997年的8.2%,位列全省第14位。农民人均收入由1991年的176元增长到1998年的1782元。 县级经济综合实力由全省41位上升到34位。贫困人口由1992年的65万人减少到1998年的5万人。“八五”期间, 成为寿县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此间,寿县重点抓了四个方面:
一是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寿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寿县非旱即涝,十年九灾。通过1991年灾后反思,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兴寿之要,惟在治水”。多年来,寿县始终把治水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每逢冬春,都要组织40万大军会战在水利冬修第一线,县乡有重点,村村有工程,户户都出力。在用工方式上创造出了“推磨转圈”,在发挥综合效益上创造了“塘口经济”。几年来,寿县“书记、县长一张图、水利部门一本书、一任接着一任干”,已连续多年被省、地评为水利兴修先进县。全县上下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水利是产出回报率最高的产业,兴修水利能够给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是“富民工程”、“德政工程”,每年都要坚持抓,一张蓝图绘到底,决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痛”。据统计,从1991年至1998年,全县累计投入劳动积累工9811万个,资金9612万元,兴修各类水利工程5.49万处,完成土石方8455.9万立方米。通过兴修,我县堤防防洪标准已提高到40年一遇,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到141.77万亩,排涝自排能力达到1890秒立方米,新增蓄水能力1.5亿立方米。
作为沿淮贫困县,寿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从哪里来的呢?除群众投工投劳外,寿县开辟了三个渠道,一是如期足额征收水利四项规费;二是每亩耕地征收2斤稻谷进行集资,建立水利发展基金; 三是采取“以劳代工,以工折资,以资入股,以股分利”的形式,在全县广泛兴起股份合作制兴修水利热潮。1997年全县兴修的840口当家塘,40%都是以这种形式建成的。
二是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寿县是农业大县,优势在农业,希望在农业,潜力在农业。抓住了农业,就抓住了全县发展的根本。几年来,寿县始终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实践中,寿县广大干群充分体会到,只有变对抗性农业为适应性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才能促使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寿县主要抓了三个方面,一抓大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重在提高复种指数,变粮经二元结构为粮经三元结构;畜牧水产加大发展步伐,生猪饲养量由1991年的58万头发展到1998年的129万头,水产品捕捞量由1991年的7820 吨发展到1998年的5.6万吨,林牧渔业比重达到49.3%。二抓提高农业科技含量。1991年以来,寿县先后推广10项农业新技术,并实行农业三师技术承包制度,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40%。三抓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全县现已建成优质粮、油料、席草、林果、水产、棉花、蔬菜、生猪、白鹅、蚕桑等十大商品基地,形成粮油棉、畜牧、水产、果菜、席草、茧丝绸等六大支柱产业。建成安丰油脂、板桥草席等亿元产业化龙头企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得以增强。灾后几年,我县的农业发展势头强劲,199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8.84亿元,是1991年的6倍;粮食总产年递增8.5%,到1998年已达9 《水灾及灾后恢复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