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荷花别样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研报告)
——县——中学
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动物,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爱因斯坦
必须坦承,改革开放25年来,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已经明显滞后于经济的飞速发展。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现状
一段时间以来,这样一些信息冲击着我们的视野和耳膜:
▲在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针对未成年人的一次调查中,对“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持肯定评价的达到15.2,认为难以评价的占29.8,;当问及“你在马路上捡到1000块钱会选择如何处理”时,有16%的学生选择了对这笔意外之财进行私占或私分,另有10.5的学生表示只有在别人知道时,才会将钱交出去。
▲在一项调查研究中,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的打骂教育,竟然滋生出“恨不得和他们拼了”、“长大以后找他们算账”等想法。2000年1月17日,浙江金华17岁高中生徐力重棒打死逼他考入前10名的生母就是一个典例。
▲2002年6月16日凌晨,年仅13岁的张某伙同14岁的宋某蓄意纵火,制造了震惊全国的"蓝极速"网吧火灾事件。
▲调查表明:只有56的学生知道母亲的生日,65的学生知道父亲的生日,与此相反,父母年年都给孩子过生日的却达到90。尽管父母向孩子付出了很多的爱,却没能得到孩子相应的爱的回报。
▲2003年9月,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谭江村后山组年仅17岁的少年罗文辉在观看武打凶杀影碟后,仅仅为了练习胆量,竟然将本村两名未成年人接连杀害。
▲2003年11月,广东省几个初中学生为了打发时间、找点儿新鲜和刺激,把一个乞丐套在麻袋里,然后是一顿疯狂的殴打,甚至用上了棍棒,结果导致乞丐死亡;
▲2004年3月19日,山西太原市发生了一起由7名初中女学生无中生有、凭空炮制的"7名初中女学生遭绑架案"。
▲2004年6月江西省一名初中二年级学生因与社会青年发生纠纷竟挥刀狂砍对方18刀致人重伤。
……
应该说,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已成为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同时我们更应看到,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处在经济转轨时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不可避免地产生着负面影响,加之未成年人“免疫力”差,使得一些未成年人的心灵受到腐蚀,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思想迷惘,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歧途,主要表现在:
1、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快,有很强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的见解,渴望平等,渴望得到别人尤其是成人的尊重的同时却又不知道怎样去尊重别人;
2、他们在享受别人给予的同时却不愿付出自己的爱心、承担应有的责任;
3、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滞后于生理发展水平,心理承受能力极为脆弱,向往成功却又畏惧通往成功路途上的艰难,不能正视并难以承受挫折和失败;
4、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极具不成熟性,往往不加分析地全面接受或全面否定一切,常常对人、对事作出错误的判断或采取过激的行为;
5、他们称兄道弟、哥们义气;害怕吃苦,追求享受;诚信缺失,考试作弊;盲目攀比,自堕自卑;不讲公德,为所欲为;对家庭、学校和社会极具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
总之,他们的思想充满了矛盾性和不稳定性,他们的道德价值取向更是多元性的。
成因
一、学校教育不当
1、学习榜样高大化
当代德育似乎已被时代远远的甩在了身后,所有的教师都在感慨德育工作越来越难。原因之一是:学校为学生树立的榜样实在是太完美,太高大。这使得当代德育陷入了一个不断轮回的怪圈——学生可以在校园内完美地模仿榜样,但在校外却可以彻底地忘却榜样。
我的一位学生承认,“在学校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学雷锋,学榜样,学得毫无瑕疵,而且深知这样的模仿深受欢迎,但回到家中就完全变了,因为家里没有这样的环境。很多事情连大人都做不到,我做了也得不到表扬。”他说。“我觉得学榜样太累了。”
学生们背负着太多的道德标准,这些道德标准在成人世界、尤其是在一个传统被丢弃得越来越快的时代更是难以实现的。德育过于注重完美典范的结果是:学生在纷乱的社会现实面前迷失了价值取向。榜样太遥远了,她已经与现实有了不小的差距。我们总是按照一个榜样的标准去要求每一个学生,似有刻舟求剑的迂腐之嫌。“应该把德育工作渗入日常点滴,通过最细小的事件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比如关心他人,关爱集体,不随地吐痰,给需要帮助的同学以足够的帮助。很多时候可以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