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教学管理论文 >> 正文

关于课堂教学的论文 对教学目标设计的再思考


  
  第一,突出主体性。教学目标应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在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陈述教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评价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直接依据应该是学生收获了什么,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什么、具体的进步怎么样,而不是教师完成了什么任务、教了哪些内容。也就是说,教学目标应该是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这实际上是我们目前倡导的学习目标设计。
  
  第二,强调系统性。不能孤立地就某一课时来设计教学目标,而要逐步地系统化、具体化,按照“课程目标一学段目标一单元教学目标一课时教学目标”的顺序,上下贯通、相互联系。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教学内容的分析,主要是知识点、知识体系、知识重点和难点等的分析,以及教学内容如何组织与整合,教学内容折射出哪些教育目标。(2)学生认知水平的分析,主要是对学生当前的年龄特征、心智发展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班级情况、学习态度以及对新的学习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等的整体把握,是确定教学目标的起点。(3)教学资源、条件的分析,主要是实验、多媒体条件、相关资源等的运用。
  
  第三,关注整合性。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和谐统一、有机整合的过程。“知识与技能”,是指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过程与方法”,是指知识发生、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与方法,实质是能力和智力,解决“怎么学”的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指在“学什么”、“怎么学”的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或价值取向。因此,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从教师、教材、学生这三方面统筹兼顾,既要有以感知为基础的认知目标,又要有以能力训练为宗旨的技能目标,同时还应考虑学生的内在情感,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以教学中的知识、实验或科学史等为主线,将三维目标有机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目标统一体。
  
  三维目标的整合,可采用先分解再合成的策略。我们知道,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即目标的分解和目标的合成。对目标的分解,着眼的是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化、梯度化和台阶化的问题,涉及学什么、怎么学、学习有什么意义等;而目标的合成,关注的是目标的结构化和整体化的问题,合成的策略有:(1)从局部到整体——对存在着并列关系的学习目标进行结构化、整体化处理。(2)从简单到复杂——对具有递进关系的学习目标进行结构化、整体化处理。
  
  第四,重视可操作性。教学目标是教学实施和学习水平的参照,它必须具体到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学效果来验证教学设计的可行性,检验教学的成效,给教师提供教学诊断的依据,给学生提出发展水准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既要具有实效性,又要具有可操作性。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最低要求,教学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学生课堂上仅仅对所学知识进行初步的了解,在课后还有一个巩固、消化、运用的过程,只有经过多次的反复和强化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所以设计的教学目标可以高于本节课课堂教学能够达到的要求。另一方面,设计教学目标时还要为生成目标留下空间,真正的教学结果一定是在预设目标的基础上生成新知识、新技能、新思想、新观念。在坚持原则和方向的基础上,要有调控的意识,“每走一步都要走向一个终于要达到的目标,并且每一步都应该是一个目标,每一步都有价值”。
  
  第五,体现差异性。虽然任何知识的教学都具有实现三维目标的价值,但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三维目标的要求并不是均等的,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区别对待、有所侧重。有些知识或技能要求学生掌握,有些只需要学生理解,有些需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我们要根据每节课的具体情况,精心制订各种层次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层次:了解(对信息的再认、识别和回忆)、认识(进一步知道,辨认事实和证据,描述对象的特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信息,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应用(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模仿(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迁移(在新情境下运用已有技能)。(2)“过程与方法”层次:经历(觉察和注意知识形成的科学过程)、感知(能说明知识形成过程中所采取的程序、方式、步骤、规则)、探究(在不涉及准备知识的情况下,会用该方法按照一定的程序、方式、步骤和规则去操作,以形成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次:体验(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反应(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进行价值判断)、领悟或内化(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
  
  第六,强化可观测性。一般来说,标准是指衡量学习结果行为的最低要求,而教学目标应该是对学生学习内容、过程、所要达到程度的描述。对行为标准作出具体要求是必须的,如:正确率达到80%以上,实验的精确度不低于1%,在10分钟内完成实验或作业,等等。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所采用的检测目标是否达成的手段、内容和标准的科学可行,以便于教学目标的把握和调控。
  
  第七,明确规范性。对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规范,准确选择和使用行为动词,不能以课程具体内容标准来代替教学目标。常用的行为目标表述中包含的要素有:(1)行为主体:学生。(2)行为动词:知道、说出、理解、掌握、测量、交流、体会、形成等。(3)行为条件(影响教学的环境、人、设备、信息、时间、问题明确性等):“根据……得到……”、“通过……知道……”等。(4)行为程度(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于评测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
  
  总而言之,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来说,既是起点,又是归宿。教学目标设计应立足于课程标准,充分利用目标指导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积极发挥评价作用,扎实开展有效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于课堂教学的论文 对教学目标设计的再思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6569.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教学管理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