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更重视教学评价
教师应更重视教学评价
湖北宜都市教学研究室特级教师 陈光全
教学与评价不可分离。然而,课程改革的头一个十年,教学评价举步维艰,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评价的缺位,教师有意或无意轻慢、疏离了教学评价,课堂上只管“教”,而根本没有评;二是评价理念和评价原则陈旧,各地实施的评价,仍然是“以教评教”,强调的是教学内容、方法和技巧等评价指标,关注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不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水平;三是评价手段单调,绝大多数教师对纸笔测试的量化评价很熟悉,对诸多质性评价手段和方法却知之甚少,因而在课堂上只能用“你真棒”、“真不错”、“好极了”等千篇一律的评价句式加以搪塞或敷衍;四是教师评价素养的弱化或虚化,职前待岗时教师没有学过评价学,职后学校又未组织“教学评价”专题培训和研修活动,因而教学评价成了教师职业生活中的“盲点”。如何解决基础教育课程深化发展中“教”与“评”的失衡?对于教师来说,一定要看重并学会教学评价,以弥补自己的“短板”。崔允都教授强调:教师要肩负其使命,“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会评价比学会教学更重要”。因为“会教”往往只关注对学生的输入,而“会评”则要关注对学生的输出,且反过来又能改变输入的质量。他还尖锐地说,教师如果不看重、不学会评价,“一定是上不好课的。”笔者以为,这话绝非危言耸听。教师要看重、学会评价,须得先了解、学习有关教学评价知识。基于这种考量,本文拟就教学评价的内涵、教学评价的理念、功能、原则作些简要介绍。
一、教学评价的理念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对课堂中师生“教”与“学”的观察和信息搜集,运用科学评价手段,对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果作出的价值判断。实施教学评价要坚守如下理念:
(一)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理念
教学评价不是撇开教学过程的一个独立部分。评价是对教学的评价,而教学则有赖于评价。评价与教学不可分离,融为一体。“促进学习的评价应整合于教学活动中,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一部分”。美国国家评价标准及学生评价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EIIenOsnudon认为:“如果教学和评价紧密相连,学生将会学得更多。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详细信息,尤其是详细评价他们的作业质量,或向他们提供改进方法,乃是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
(二)为了学习,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
教学评价是为了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习的评价,是指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转变为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收集学习证据并反馈,以促进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特级教师唐江澎说:“真正的评价指向于‘促进学习’,‘为了发展’,那种对生命激励的力量,远比我们为学生铺上红地毯,搭起领奖台,进行隆重庄严的表彰更强、更大,也更为有效。”
(三)依据课程标准评价的理念
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评价,实质上是对教师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结果和效益的检测和判断。“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评价,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研读课程标准,使评价目标、内容、方法和判定都符合“课标”的要求。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一)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为评价对象,强调的是教学内容、方法和技巧等评价指标,关注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实施“以学论教”的评价模式,无论是评价指标,还是评价内容和方式,都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真实的行为变化,教师“教”的才能和智慧,表现在不断地引导“学”,并努力把自己转变成“学”的力量。坚持“以学论教”,实施发展性评价,对于优化教师的“教”和优化学生的“学”都具有积极的导向功能。
(二)教学评价的反馈功能
有专家认为“评价的基本功能是为教和学提供反馈”。借助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反馈是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的关键。详细且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能够支持学生的学习”。
(三)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
教学评价是评价者利用观察、问卷、测验等手段,收集被评者的有关资料,根据评价标准作出分析和价值判断,从而诊断出教学活动中哪些部分或环节做得好,应加以保持和提高;哪些地方存在问题,并提供改进的途径和措施。评价的诊断性,表现的是一种善意和爱心。诚如有学者说:“评价真正的价值应该体现在能够进行准确的诊断。”
(四)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
激励功能是指教学评价能够激发和维持评价对象的内在动力,调动被评价者的内部潜力,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不管是对教师课堂行为表现的评价还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评价者应带着赏识的态度进行。为了彰显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教师应注重“提高每个学生的自我概念,增强其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而不应使学生长时间体验挫败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五)教学评价的学习功能
评价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对评价者来说,在评价时,需要组织自己的感受和判断,以适当的方式表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对他人教学过程的观察与思考是一种学习,关注别人的感受、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学习。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听取别人的评价意见会茅塞顿开,一些平时冥思苦想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评价者的启发下会迎刃而解。这样,评价就成了评价者与被评者相互交流、共同探究,形成评价共同体,携手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优化教学,实现教与学的双重价值建构。
三、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新课程倡导多元、开放、整体性评价。评价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从单一、封闭走向开放、多元;评价过程从片面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走向整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开放、整体,对教师的评价亦应多元、开放、整体。怎样贯彻、彰显这一基本原则呢?要做到以下四条:
(一)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以质性评价为主
量化评价具有客观性、精确性特点,其局限性是简单化、表面化,没有质性评价的纯量化评价往往使教育丢失了最有内在价值的内容。这样的评价使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特点以及他们的努力和进步都泯灭在抽象的数据中。与量化评价不同,质性评价具有深入、真实的特点。评价主体可以凭借自己的洞察力,描述和分析教学行为;可以对评价过程倾注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评价感受,并切入自己的理解,形成个性化的评价建议。这种评价富有生活气息。它强调评价主体进入真实教学情境中,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对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故事作出直截了当的陈述和分析。质性评价的不足是具有主观性、缺乏精确性。因此,新课程倡导质性评价要与量化评价相结合,“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
(二)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终结性评价是一种对教学活动结果进行解释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把评价的视野扩展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使评价的目的回归到促进人的发展上。形成性评价具有包容性,教学过程中凡是有价值的教学现象,它都能够给予关注。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应“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经验的高度加以珍视。”形成性评价的缺陷是比较分散,较难把握。因此,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运用非常必要。
(三)他评与自评相结合
他评是评价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评价对象的审视和判断。他评具有客观性特点,但这种评价往往使评价对象处于受评地位,评价结果不一定为评价对象所接纳。自评是评价者对自己的审视和判断。新课程倡导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积极鼓励儿童自评、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师生“元评价意识”的匮乏,加上传统文化“谦虚”观念的影响,师生对自我评价容易受到干扰而产生偏差,因此,最佳方式是多元评价。评价对象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成为评价的主体。在评价共同体中,主体之间的关系平等、民主,他们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协商。评价对象可以对评价结果发表自己的意见,当评价对象觉得评价意见不能反映自己真实情况时可以要求复评。这样,随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活动的平等化和民主化、评价角度多维化的充分体现,评价会愈加全面。
(四)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相结合
教学评价应公开、公平、公正地展开。但是,一些涉及学生内在心理活动,带有羞涩性的内容并不适合用显性的方式评价(如心理测试的有些内容以及学生的“隐私”等)。针对这种情况,如果采用隐性的方式评价,受评者因体验到尊重和信任,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会更高,自我反思也会更加自觉。
教学评价关系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关系到教学品质的进一步提升。经历了十年课改,教学评价将“成为课程与教学新的研究关注点”。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一定要树立现代教学评价思想,把学会评价作为一项新的教学基本功加以修炼。 《教师应更重视教学评价》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6583.html
湖北宜都市教学研究室特级教师 陈光全
教学与评价不可分离。然而,课程改革的头一个十年,教学评价举步维艰,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评价的缺位,教师有意或无意轻慢、疏离了教学评价,课堂上只管“教”,而根本没有评;二是评价理念和评价原则陈旧,各地实施的评价,仍然是“以教评教”,强调的是教学内容、方法和技巧等评价指标,关注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不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发展水平;三是评价手段单调,绝大多数教师对纸笔测试的量化评价很熟悉,对诸多质性评价手段和方法却知之甚少,因而在课堂上只能用“你真棒”、“真不错”、“好极了”等千篇一律的评价句式加以搪塞或敷衍;四是教师评价素养的弱化或虚化,职前待岗时教师没有学过评价学,职后学校又未组织“教学评价”专题培训和研修活动,因而教学评价成了教师职业生活中的“盲点”。如何解决基础教育课程深化发展中“教”与“评”的失衡?对于教师来说,一定要看重并学会教学评价,以弥补自己的“短板”。崔允都教授强调:教师要肩负其使命,“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会评价比学会教学更重要”。因为“会教”往往只关注对学生的输入,而“会评”则要关注对学生的输出,且反过来又能改变输入的质量。他还尖锐地说,教师如果不看重、不学会评价,“一定是上不好课的。”笔者以为,这话绝非危言耸听。教师要看重、学会评价,须得先了解、学习有关教学评价知识。基于这种考量,本文拟就教学评价的内涵、教学评价的理念、功能、原则作些简要介绍。
一、教学评价的理念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对课堂中师生“教”与“学”的观察和信息搜集,运用科学评价手段,对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果作出的价值判断。实施教学评价要坚守如下理念:
(一)教学与评价一体化理念
教学评价不是撇开教学过程的一个独立部分。评价是对教学的评价,而教学则有赖于评价。评价与教学不可分离,融为一体。“促进学习的评价应整合于教学活动中,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一部分”。美国国家评价标准及学生评价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EIIenOsnudon认为:“如果教学和评价紧密相连,学生将会学得更多。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详细信息,尤其是详细评价他们的作业质量,或向他们提供改进方法,乃是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
(二)为了学习,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
教学评价是为了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习的评价,是指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转变为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收集学习证据并反馈,以促进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特级教师唐江澎说:“真正的评价指向于‘促进学习’,‘为了发展’,那种对生命激励的力量,远比我们为学生铺上红地毯,搭起领奖台,进行隆重庄严的表彰更强、更大,也更为有效。”
(三)依据课程标准评价的理念
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评价,实质上是对教师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结果和效益的检测和判断。“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评价,组织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评价,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研读课程标准,使评价目标、内容、方法和判定都符合“课标”的要求。
二、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一)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以教师为评价对象,强调的是教学内容、方法和技巧等评价指标,关注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实施“以学论教”的评价模式,无论是评价指标,还是评价内容和方式,都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真实的行为变化,教师“教”的才能和智慧,表现在不断地引导“学”,并努力把自己转变成“学”的力量。坚持“以学论教”,实施发展性评价,对于优化教师的“教”和优化学生的“学”都具有积极的导向功能。
(二)教学评价的反馈功能
有专家认为“评价的基本功能是为教和学提供反馈”。借助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反馈是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的关键。详细且具有针对性的信息能够支持学生的学习”。
(三)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
教学评价是评价者利用观察、问卷、测验等手段,收集被评者的有关资料,根据评价标准作出分析和价值判断,从而诊断出教学活动中哪些部分或环节做得好,应加以保持和提高;哪些地方存在问题,并提供改进的途径和措施。评价的诊断性,表现的是一种善意和爱心。诚如有学者说:“评价真正的价值应该体现在能够进行准确的诊断。”
(四)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
激励功能是指教学评价能够激发和维持评价对象的内在动力,调动被评价者的内部潜力,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不管是对教师课堂行为表现的评价还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评价者应带着赏识的态度进行。为了彰显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教师应注重“提高每个学生的自我概念,增强其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而不应使学生长时间体验挫败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五)教学评价的学习功能
评价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对评价者来说,在评价时,需要组织自己的感受和判断,以适当的方式表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对他人教学过程的观察与思考是一种学习,关注别人的感受、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学习。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听取别人的评价意见会茅塞顿开,一些平时冥思苦想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评价者的启发下会迎刃而解。这样,评价就成了评价者与被评者相互交流、共同探究,形成评价共同体,携手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优化教学,实现教与学的双重价值建构。
三、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新课程倡导多元、开放、整体性评价。评价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从单一、封闭走向开放、多元;评价过程从片面追求学生的学业成绩走向整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开放、整体,对教师的评价亦应多元、开放、整体。怎样贯彻、彰显这一基本原则呢?要做到以下四条:
(一)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以质性评价为主
量化评价具有客观性、精确性特点,其局限性是简单化、表面化,没有质性评价的纯量化评价往往使教育丢失了最有内在价值的内容。这样的评价使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特点以及他们的努力和进步都泯灭在抽象的数据中。与量化评价不同,质性评价具有深入、真实的特点。评价主体可以凭借自己的洞察力,描述和分析教学行为;可以对评价过程倾注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评价感受,并切入自己的理解,形成个性化的评价建议。这种评价富有生活气息。它强调评价主体进入真实教学情境中,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对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故事作出直截了当的陈述和分析。质性评价的不足是具有主观性、缺乏精确性。因此,新课程倡导质性评价要与量化评价相结合,“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
(二)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终结性评价是一种对教学活动结果进行解释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把评价的视野扩展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使评价的目的回归到促进人的发展上。形成性评价具有包容性,教学过程中凡是有价值的教学现象,它都能够给予关注。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应“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经验的高度加以珍视。”形成性评价的缺陷是比较分散,较难把握。因此,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运用非常必要。
(三)他评与自评相结合
他评是评价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评价对象的审视和判断。他评具有客观性特点,但这种评价往往使评价对象处于受评地位,评价结果不一定为评价对象所接纳。自评是评价者对自己的审视和判断。新课程倡导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积极鼓励儿童自评、互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师生“元评价意识”的匮乏,加上传统文化“谦虚”观念的影响,师生对自我评价容易受到干扰而产生偏差,因此,最佳方式是多元评价。评价对象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成为评价的主体。在评价共同体中,主体之间的关系平等、民主,他们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相互之间进行讨论、协商。评价对象可以对评价结果发表自己的意见,当评价对象觉得评价意见不能反映自己真实情况时可以要求复评。这样,随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活动的平等化和民主化、评价角度多维化的充分体现,评价会愈加全面。
(四)显性评价与隐性评价相结合
教学评价应公开、公平、公正地展开。但是,一些涉及学生内在心理活动,带有羞涩性的内容并不适合用显性的方式评价(如心理测试的有些内容以及学生的“隐私”等)。针对这种情况,如果采用隐性的方式评价,受评者因体验到尊重和信任,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会更高,自我反思也会更加自觉。
教学评价关系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关系到教学品质的进一步提升。经历了十年课改,教学评价将“成为课程与教学新的研究关注点”。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一定要树立现代教学评价思想,把学会评价作为一项新的教学基本功加以修炼。 《教师应更重视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