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师生接触方式
编者按:真实地了解学生是成功地教育学生的前提。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怎样才能保证所获得的信息是真实的呢?下文针对这一问题,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而且还为我们开展实际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
有些班主任在工作中常出现“以情论人”的固执和“以人论事”的武断——明明是好学生干了坏事,老师却为之护短;明明是学习差的学生做了好事,老师却不信其有,或虽信其有而疑其动机。此类事情发生多了,既不利于班务工作的开展,又不利于全体同学的健康成长。要改变这种评价学生时消极的思维定势,班主任就必须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第一是转变教育观念。第二是改变与学生的接触方式。
转变教育观念,在这里主要是变“师本位”为“生本位”。传统的教育思想,总是将教师置于“本位”,教师是“ 传道”者,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纳道”地位。结果,学生在长期的“现实处境”中,渐渐放弃了表现“个性”的愿望,一切以老师的是非观为标准;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培养自己的“服从性”,甚至有少数人学会了曲意“逢迎”。当然也有人会通过各种形式来进行“抗拒”,但大多只能是“地下”的,无法触动“师本位”的权威地位。“师本位”教育的最大弊病在于:它使人类道德“前行”在学校教育这一最重要的领地遭到了强硬的“软性拦截”。试想,如果老师永远是对的,学生不可能超越老师,人类的道德还能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超越吗?
由“师本位”转变到“生本位”,首先要认识到在教育的每个段位上,受教育者都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其中理所当然地包括自我评价意识。教育对象发展的主动性的强弱,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受教育者自我评价的准确度。如果教育者的误评导致了受教育自我评价的偏误,那么损失是巨大的。其次,要认识到教育对象具有复杂性。他们不是二维的平面,甚至也不是三维的立体,而是多维的。即使是在一般人看来是明确不过的东西,一旦放到受教育者身上,都会变得扑朔迷离起来。比如,“胆小”和“谨慎”有时恐怕就很难区分。何况,还有些“表象”遮蔽了“真实”。受教育者的复杂性还表现在随着时间和地点等的转移,同一个受教育者表露出的同一个情感信息未必等同。再次,要认识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实体要素”是变动不定的,绝对的静止不存在。就以观念之进步落后而论:教师原先可能是“先进”的代表者,但过不了多久,也许就成了“保守”的卫道士。
传统教育体系中,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班务活动,顶多加上个别谈话。而学生展示真面貌的时段往往不在此列,教师也就不太容易把握学生思想感情的真实动态,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恰当的评价了。因此,班主任应当千方百计巧妙地接触学生,创造能够让学生讲真话、表真情的契机。传统教育中,师生的接触总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另外,在接触的时间安排上,教师总是从“方便自己”的角度考虑得多,很少有意识地去“方便学生”。
我的体会是:在特定的时段或以特定的方式接触学生,往往可以事半功倍。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随地“找上门来”,特别要重视将家庭向学生开放。因为如果学生主动走进教师的家门,就意味着对教师的莫大信任。如果教师出于怕麻烦,生怕学生的造访干扰了家庭生活的宁静,有意无意地将学生拒于家门之外,实际上就堵死了一条最有效的获取真实信息的渠道。当然,我们承认:教师也是人,应当有其纯私人的生活空间,不可能彻底向他人开放,哪怕是十分亲近的朋友。但是,如果向学生公开一个大体的可开放时段,这总还是不难做到的。
以下几种接触时机也许是以往不为教师重视的,现在应当引起重视。
? 一?晨间接触。老师可以不定期地站在校门口,与学生相互问候早安;可以与学生一起晨练,一起打扫卫生包干区。早晨,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在这一时段与学生交流,效果往往极佳。
二?课余接触。即利用课余时间随意地、放松地与学生聊天、谈心、娱乐。这时候,师生平等气氛往往显得很自然,学生也愿意选择这样的时机讲真话、表真情。
三?午间接触。师生各买各的饭菜在一张桌子上共进午餐,最容易产生一种家庭氛围。如果教师边吃饭边跟同学聊,学生的心态肯定是放松的,反映的情况也就更为实在。
? 四?放学路上接触。师生推着自行车,一起走出校门,同行一段路,边蹬车边闲谈,会使人感到格外亲切。
五?兴趣接触。即利用师生相同的兴趣爱好寻求接触机会。比如都喜欢集邮,都喜欢某项体育活动。师生双方容易产生共同语言,沟通的欲望强烈。利用这种“优势”接触部分学生,得到的真实信息往往最多。
? 六?网上接触。如今是信息社会,与学生的接触空间大大拓宽,我们必须跟上这个形势。“网上有污染,上网易学坏”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但光堵是堵不住的,最需要的是导。导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教师也上网,乐做学生的网友,尽可能地提升聊天的档次和下载资料的档次。
转变教育观念是改变接触方式的前提;改变接触方式是将教育观念的更新落实在行动之中。只要真正把学生当成丰富复杂的发展主体,当成可以坦诚相见、倾心交谈的互动者,我们就不会在评价上失衡甚至失误而自尝教育的苦果了。
《改变师生接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