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新农村的五大关键
**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共有XX个乡镇区XX个农林场,XX个行政村XX万农业人口,XX万亩耕地。近年来,我县着眼长远、狠抓当前,转变政府职能,下移工作重心,围绕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下功夫、想办法、出实招,收到了显著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707元增加到XX元,比基本小康值XX元多了XX元,有XX个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XX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露端倪。
一、美化环境,打造生态型农村。近年来,**县大力实施“青山绿水”工程,建设秀美山川。一是山上造林。在全省率先作出封山植树、退耕还林的决定,并以此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林项目和生态公益林项目,三年共完成退耕还林14.9万亩,发展生态公益林178万亩。结合项目建设,引导农民积极发展小果园、小茶园,促进了庭院绿化,罗坪栗子坪的茶叶、雁池宋家坡的板栗、蒙泉梭金山的柑桔,都收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屋内建池。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和扶贫开发力度,新建沼气池1.2万个,楚江刘家坪、夹山孙家岗、壶瓶山长岭等村建池都在50个以上。同时推行“猪—沼—果”、“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实现了以沼促养、以养促种,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为建设“园林式”村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园中安灯。在秀坪、易家渡、蒙泉、新关开展了柑桔频振灯灭虫,东山峰开展了茶叶频振灯灭虫,全县共计150盏,面积6000亩以上。柑桔使用频振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2-3次。茶叶应用较好地解决假眼小绿蝉和茶尺蠖为害,经严格的出口检验,未检出超标批次。通过近些年的努力,全县森林植被覆盖率由56.8增至70.4,水土流失面积由451万亩降至210万亩,土壤年侵蚀总量不断下降,200多条季节性溪河已有140多条常流不断,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8700亩,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114万亩。
二、突出主业,打造富裕型农村。近年来,**为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力争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一是突出区域特色,大力发展种植业。**根据本县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资源特点,按照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要求,大力建设特色乡、专业村,全县已形成四个规模化的特色产业区域。即以秀坪、龙凤等园艺场为代表的20万亩优质蜜桔种植区;以白云山林场、罗坪安溪茶场、三圣泰仙茶场为代表的万亩有机茶生产区;以南北镇、东山峰、壶瓶山等乡镇区为核心的5万亩高山蔬菜生产区;以罗坪、壶瓶山、所街等乡镇为核心的2万亩优质烤烟生产区。就柑桔来说,全县16个乡镇、640个村(场)、13万农户、近30万农业人口以柑桔为主业,2005年实现鲜果收入3.32亿元,柑农人均柑桔收入超过1000元。二是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养殖业。以双佳农牧、九峰实业、北山牧业为龙头,带动家禽、生猪、草食动物发展,重点推进养殖小区建设,扩大养殖规模。全县去年新建养殖小区46个,其中生猪养殖小区20个、牛羊养殖小区10个、家禽养殖小区8个、综合养殖小区8个,带动羊、猪、牛、禽不同程度增长,畜牧业产值比2004年增长4。三是积极组织培训,大力发展劳务业。去年,县劳动部门组织5218人接受了9个专业的岗前技能培训;县扶贫办组织开展了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全县共培训250人;县农业局组织开展了“阳光工程”培训,全县共完成培训2500人。组织召开了大规模的劳务输出专场洽谈会,876名农村劳动力被用人单位录用。全县2005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8.0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3亿元。
三、改善设施,打造畅通型农村。近年来,**积极实施以水、电、路、电视、电话为主的“五通”工程,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观。一是借助国家项目建设基础设施。高标准实施了蒙泉、夹山农业综合开发、三圣水土保持、病险库整治、**水防洪大堤等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和防洪保安能力。完成了**至新铺、古市至罗坪、三圣至杜家岗、雅林桥至上午通等县乡干道硬化升级,新建改建县乡公路311公里,硬化村道10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目标。实施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完成591个村的电网改造,提高了居民用电质量。架通了县城至南北镇的有线电视专线,实现了15个乡镇通有线电视。二是坚持自力更生建设基础设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还注重调动群众、能人和协会的力量,涌现了不少自力更生建设基础设施的典型。易家渡镇丁家山村四组村民,按照“项目自立、资金自筹、建材自备、劳力自投”的“四自”模式,人平筹资100元、筹劳3个工日,整修硬化本组引水渠540米,解决了400多亩田地不能旱涝保收的问题。二都的孙家坪发动30多人(单位)捐款,捐得资金8万多元,启动了村道硬化,目前已硬化20厘米厚、4米宽的标准路面1200米。毗邻的先锋村采取同样的方式,虽然还是路基整修阶段,在外工作的能人已开始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