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辅导学习材料精编
让我们感到无比振奋。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更是每一位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职责和担当。
十八大代表杨振超:科学发展的过程,始终伴随对长期利益和短期收益、发展速度和发展内涵、资源约束和发展冲动等“矛盾”的取舍决断。实践证明,只要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顶得住压力,才能变阻力为动力,才能开拓新的空间。
十八大代表俞峰:文化创造必须立足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包括了他们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消费者和享受者。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们的职责就是要让百姓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进而通过文化的力量提升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十八大代表张陈慧:“三个自信”简洁精练,词约而意丰。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代表,我觉得这一论述让我们更加有底气。我们坚信,只要坚持走正确的道路,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能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老百姓的日子就会越过越好。
报告解读二
两个“翻一番”意味着什么
新华网北京11月8日电(记者张旭东、韩洁)针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这两个指标同步提出,重若千钧,内涵丰富,不仅引起与会代表热烈讨论,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个是经济总量指标,一个是人民生活指标,指标设定以2010年为基期,这两个指标的指导性、方向性更加鲜明,尤其是将人均收入翻一番指标写入党代会报告,分量更重,彰显出今后我们更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出的宏伟目标。目前距离2020年还有8年时间。胡鞍钢表示:“这两个目标的时间段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后10年,目前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这无疑更具现实意义和操作性,必将激发起我们奋进的力量。”
翻阅前十年的两次党代会报告,从十六大提出“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到十七大提出“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再到如今十八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目标更高,标准更严。
双指标同步提出,体现了明确的政策导向。“这说明我们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这也意味着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挂钩,广大百姓可以充分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收益。”十八大代表、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说。
“从这两个翻一番的指标看,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也充分考虑了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新格局,目标设定合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表示。
“仅从速度上看,其实并不需要太快的年均增速。”李扬为记者算了一笔账:要实现两个翻一番的目标,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只要经济年均增速达到6.9%左右就可实现GDP翻一番目标,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要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对经济发展要求会更高一些,粗略测算GDP年均增速达到7.1%左右就可保障,而人均收入年均增速7%左右即可。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十六大以来,年均经济增速超过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1%,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这向外界传递出未来中国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改善百姓生活的重要信号。”李扬说。
值得指出的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的背景下,放在全球来看,中国未来如能保持7%左右的增速其实并不低,甚至在主要经济体中仍会保持“一枝独秀”的态势。而7%左右的居民收入增速,速度虽不高,但其着力点在于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十二五”规划中已将年均经济增速预期指标设定为7%,将城乡居民人均增长预期指标提升至7%以上。“事实上,这两个指标也已综合考虑‘十二五’规划安排,并互相吻合。”胡鞍钢说。
十八大报告在提出两个指标的同时,也将更多笔墨放在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尤其是提出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这向外界传递出中国未来发展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大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
“这两个翻一番指标和其他指标,构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的一个有机整体,总体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勾勒出一个幸福中国的美好图景。”十八大代表、山东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说。
报告解读三
国家有能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关键词:“战略机遇期”
解读:“天时、地利、人和”
记者: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您如何理解“战略机遇期”?
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情研究院院长):我用“天时、地利、人和”这六个字来判断这个战略机遇期。所谓天时,是讲全球化知识革命,以及正在酝酿和发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绿色革命,同时第三次工业革命即信息革命尚未完成,还在加速当中。中国现在已经成为这几场革命最大的受益者,用户量和生产量都处在世界第一,中国只要利用了新的工业革命、新的战略机遇期,就能带来更好的天时。
地利是指在过去二十多年,由于中国的发展,亚洲在整个世界五大洲中经济、贸易、吸引外国投资增长率是最快得。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恰恰是除日本外的亚洲地区经济增长最快,因此地利是非常重要的。
最重要的当然还是人和,能不能把握战略机遇期,关键是在国内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我对此充满信心。
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在我国近现代史上是少有的。所以我们既要珍惜战略机遇期,还要创造战略机遇期。
关键词:“三大台阶”
解读:具有国际竞争力
记者:胡总书记的报告总结了“三大台阶”,您如何理解这“三大台阶”?
胡鞍钢:在报告里,第一个大台阶是“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以经济实力为例,基于世界银行[微博]的数据,按汇率法计算,200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总量比重只有3.8%,到2011年为10.4%;我们与最大的追赶对象美国的相对差距,从2000年按汇率法计算的8.3倍,到2011年时,这个数字已降至2.06倍,今年后有望“破2”。
第二个大台阶是“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第三个大台阶是“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根据研究,综合国力分为八大类战略资源的24个小指标,2000年我国综合国力占世界总量比重为8.8%,是世界第二,到2010年占14%;与美国的相对差距从2.55倍缩小至1.4倍。在国际竞争力方面,我国的全球竞争指数(GCI)排名的上升速度超过任何国家,从2002年的第47位上升至29位,进入了具有竞争力国家行列。
记者:胡总书记的报告标题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即“道路”和“目标”,您如何理解这里两个关键词?
胡鞍钢:“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报告回答了当今中国最核心的两个问题: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如何建设。报告对我国国情总体判断是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和实际,多年来并未根本改变。报告还确立了总的现代化布局,以往的提法主要是“经济现代化”,但我们对“现代化”经历了一个从片面到全面、从不协调到协调,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认识过程。十六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十八大进一步拓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个总体布局意味着中国进入21世纪后,从局部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不大协调的现代化到全面协调的现代化。
此外,报告的核心观点是目标。此次提出的2020年目标是党中央历史上第三次就核心目标进行精心设计,在新起点下根据新形势提出新要求和目标。包括我在内的专家建议的内容在此次报告中都有所提到了,更加明确提出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大幅提升。目前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为3.8%,百分点越高经济增长质量越好,意味着从资本驱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另外还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十六大已经提出到2020年城镇化达到50%,实际去年已经达标,今年有望超过52.5%。因此速度没问题但更关心城镇化质量,比如怎样进一步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比如怎样使外来人口享受到公共服务业。
关键词:收入分配缩小差距
解读: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记者:原来我们提出收入分配的问题都是用“趋势扭转”这个词,而本次十八大报告上却提出缩小差距,您怎么看待这一变化?
胡鞍钢:十八大报告提出,收入分配差距缩小。这和原来的提法不一样了,原来要求的是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说缩小,而现如今用的是缩小这个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国家有这个能力和财力。以北京为例,城北边强,城南边弱,于是重点发展南部。实际上,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缩小,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有利条件。
此外我还有一个很大胆的提法,就是社会保障全民覆盖,这个原来没提出来。这个提法很大胆,意味着党中央向全国人民承诺社会主义因素普及到所有人身上。
首先看,城乡收入差距在2009年达到最高点,然后下降。现在不敢说最穷和最富的差距缩小,中国发展分两步,前20年是“先富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后面进入21世纪,以十六大报告为标志开始进入“共同富裕论”,但共同富裕不等于平均富裕。先富比较容易,共同富裕比较难,需要强烈的政治意愿和国家发展战略。最主要是人口构成发生巨大变化,从农业为主变成非农业为主,农业劳动力已经降到34%,三分之二的人口非农,劳动生产率高于农业。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说明收入水平、消费支出远远超过农村人口。某种意义上说,也与格局大的变化有关系。
报告解读四
报告首提“美丽中国”引人关注
“我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报告说要推进绿色发展,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我听了真的挺高兴。”
谈到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刚刚走出人民大会堂的十八大代表、山西省右玉县杨千河乡南崔家窑村农民余晓兰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她的话,是许多十八大代表的共同感受。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
地处毛乌素沙漠天然风 《十八大报告辅导学习材料精编》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736.html
十八大代表杨振超:科学发展的过程,始终伴随对长期利益和短期收益、发展速度和发展内涵、资源约束和发展冲动等“矛盾”的取舍决断。实践证明,只要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顶得住压力,才能变阻力为动力,才能开拓新的空间。
十八大代表俞峰:文化创造必须立足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包括了他们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消费者和享受者。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们的职责就是要让百姓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进而通过文化的力量提升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十八大代表张陈慧:“三个自信”简洁精练,词约而意丰。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代表,我觉得这一论述让我们更加有底气。我们坚信,只要坚持走正确的道路,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能把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老百姓的日子就会越过越好。
报告解读二
两个“翻一番”意味着什么
新华网北京11月8日电(记者张旭东、韩洁)针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这两个指标同步提出,重若千钧,内涵丰富,不仅引起与会代表热烈讨论,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个是经济总量指标,一个是人民生活指标,指标设定以2010年为基期,这两个指标的指导性、方向性更加鲜明,尤其是将人均收入翻一番指标写入党代会报告,分量更重,彰显出今后我们更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提出的宏伟目标。目前距离2020年还有8年时间。胡鞍钢表示:“这两个目标的时间段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后10年,目前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这无疑更具现实意义和操作性,必将激发起我们奋进的力量。”
翻阅前十年的两次党代会报告,从十六大提出“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到十七大提出“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再到如今十八大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目标更高,标准更严。
双指标同步提出,体现了明确的政策导向。“这说明我们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这也意味着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挂钩,广大百姓可以充分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收益。”十八大代表、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说。
“从这两个翻一番的指标看,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也充分考虑了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新格局,目标设定合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表示。
“仅从速度上看,其实并不需要太快的年均增速。”李扬为记者算了一笔账:要实现两个翻一番的目标,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只要经济年均增速达到6.9%左右就可实现GDP翻一番目标,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要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对经济发展要求会更高一些,粗略测算GDP年均增速达到7.1%左右就可保障,而人均收入年均增速7%左右即可。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十六大以来,年均经济增速超过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1%,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这向外界传递出未来中国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改善百姓生活的重要信号。”李扬说。
值得指出的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的背景下,放在全球来看,中国未来如能保持7%左右的增速其实并不低,甚至在主要经济体中仍会保持“一枝独秀”的态势。而7%左右的居民收入增速,速度虽不高,但其着力点在于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十二五”规划中已将年均经济增速预期指标设定为7%,将城乡居民人均增长预期指标提升至7%以上。“事实上,这两个指标也已综合考虑‘十二五’规划安排,并互相吻合。”胡鞍钢说。
十八大报告在提出两个指标的同时,也将更多笔墨放在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尤其是提出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这向外界传递出中国未来发展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大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
“这两个翻一番指标和其他指标,构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的一个有机整体,总体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勾勒出一个幸福中国的美好图景。”十八大代表、山东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说。
报告解读三
国家有能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关键词:“战略机遇期”
解读:“天时、地利、人和”
记者: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您如何理解“战略机遇期”?
胡鞍钢(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情研究院院长):我用“天时、地利、人和”这六个字来判断这个战略机遇期。所谓天时,是讲全球化知识革命,以及正在酝酿和发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绿色革命,同时第三次工业革命即信息革命尚未完成,还在加速当中。中国现在已经成为这几场革命最大的受益者,用户量和生产量都处在世界第一,中国只要利用了新的工业革命、新的战略机遇期,就能带来更好的天时。
地利是指在过去二十多年,由于中国的发展,亚洲在整个世界五大洲中经济、贸易、吸引外国投资增长率是最快得。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恰恰是除日本外的亚洲地区经济增长最快,因此地利是非常重要的。
最重要的当然还是人和,能不能把握战略机遇期,关键是在国内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我对此充满信心。
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在我国近现代史上是少有的。所以我们既要珍惜战略机遇期,还要创造战略机遇期。
关键词:“三大台阶”
解读:具有国际竞争力
记者:胡总书记的报告总结了“三大台阶”,您如何理解这“三大台阶”?
胡鞍钢:在报告里,第一个大台阶是“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以经济实力为例,基于世界银行[微博]的数据,按汇率法计算,2000年,中国经济占世界总量比重只有3.8%,到2011年为10.4%;我们与最大的追赶对象美国的相对差距,从2000年按汇率法计算的8.3倍,到2011年时,这个数字已降至2.06倍,今年后有望“破2”。
第二个大台阶是“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第三个大台阶是“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根据研究,综合国力分为八大类战略资源的24个小指标,2000年我国综合国力占世界总量比重为8.8%,是世界第二,到2010年占14%;与美国的相对差距从2.55倍缩小至1.4倍。在国际竞争力方面,我国的全球竞争指数(GCI)排名的上升速度超过任何国家,从2002年的第47位上升至29位,进入了具有竞争力国家行列。
记者:胡总书记的报告标题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即“道路”和“目标”,您如何理解这里两个关键词?
胡鞍钢:“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报告回答了当今中国最核心的两个问题: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如何建设。报告对我国国情总体判断是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和实际,多年来并未根本改变。报告还确立了总的现代化布局,以往的提法主要是“经济现代化”,但我们对“现代化”经历了一个从片面到全面、从不协调到协调,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认识过程。十六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十八大进一步拓展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个总体布局意味着中国进入21世纪后,从局部现代化到全面现代化,从不大协调的现代化到全面协调的现代化。
此外,报告的核心观点是目标。此次提出的2020年目标是党中央历史上第三次就核心目标进行精心设计,在新起点下根据新形势提出新要求和目标。包括我在内的专家建议的内容在此次报告中都有所提到了,更加明确提出科技进步对经济贡献率大幅提升。目前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为3.8%,百分点越高经济增长质量越好,意味着从资本驱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另外还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十六大已经提出到2020年城镇化达到50%,实际去年已经达标,今年有望超过52.5%。因此速度没问题但更关心城镇化质量,比如怎样进一步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比如怎样使外来人口享受到公共服务业。
关键词:收入分配缩小差距
解读: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记者:原来我们提出收入分配的问题都是用“趋势扭转”这个词,而本次十八大报告上却提出缩小差距,您怎么看待这一变化?
胡鞍钢:十八大报告提出,收入分配差距缩小。这和原来的提法不一样了,原来要求的是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说缩小,而现如今用的是缩小这个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国家有这个能力和财力。以北京为例,城北边强,城南边弱,于是重点发展南部。实际上,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缩小,既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有利条件。
此外我还有一个很大胆的提法,就是社会保障全民覆盖,这个原来没提出来。这个提法很大胆,意味着党中央向全国人民承诺社会主义因素普及到所有人身上。
首先看,城乡收入差距在2009年达到最高点,然后下降。现在不敢说最穷和最富的差距缩小,中国发展分两步,前20年是“先富论”,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后面进入21世纪,以十六大报告为标志开始进入“共同富裕论”,但共同富裕不等于平均富裕。先富比较容易,共同富裕比较难,需要强烈的政治意愿和国家发展战略。最主要是人口构成发生巨大变化,从农业为主变成非农业为主,农业劳动力已经降到34%,三分之二的人口非农,劳动生产率高于农业。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说明收入水平、消费支出远远超过农村人口。某种意义上说,也与格局大的变化有关系。
报告解读四
报告首提“美丽中国”引人关注
“我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报告说要推进绿色发展,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我听了真的挺高兴。”
谈到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全国党代会报告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刚刚走出人民大会堂的十八大代表、山西省右玉县杨千河乡南崔家窑村农民余晓兰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她的话,是许多十八大代表的共同感受。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
地处毛乌素沙漠天然风 《十八大报告辅导学习材料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