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数学论文 >> 正文

第四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第三学段(7~9年级) ]


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本学段数与代数的内容中充满了用来表达各种数学规律的模型,如代数式、方程、函数、不等式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例3 完成下列计算:
  1+3=?
  1+3+5=?
  1+3+5+7=?
  1+3+5+7+9=?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
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 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重学生是否找到了规律,更应关注学生是否进行了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进一步探索,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如列出如下点阵,以使学生从数与形的联系中发现规律:

  进而鼓励学生推测出1+3+5+7+9+…+19=102。
  此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一步推广到一般的情形,推出1+3+5+ 7+…+(2n-1)= n2,?当然应该认识到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有待进一步证明。
  本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如图案的欣赏与设计,图形的基本性质,视图等)的教学,可以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并交流活动的体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
  例4 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动:
(1) 用硬纸片制作一个角;
(2) 把这个角放在白纸上,描出∠AOB(如图);
(3)再把硬纸片绕着点O旋转180°,并画出∠A′OB′;
(4)探索从这个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操作、观察,每个学生都可能发现如下的某些结论:OA与OA′,OB与OB′是一条直线 ;∠ AOB与∠A′OB′是对顶角,∠AOB与∠A′OB′的大小相等,还可能发现:∠BOA′与∠B′OA 也是对顶角,也相等;∠AOB与∠A′OB互补,……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 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四)应关注证明的必要性、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证明”的教学所关注的是,对证明必要性的理解,对证明基本方法和证明过程的体验,而不是追求所证命题的数量、证明的技巧。具体来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在命题教学中,应通过生活和数学中的实例来说明什么是命题;能够区分一个简单命题的真伪,能够用反例来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对几何中的一些基本命题,应该要求学生能够画出相应的图形,并逐步学会用符号来表示命题。
  在证明的教学中,首先,应通过生活、代数和几何中的具体例子使学生认识到,有些命题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并获得大家的认可,但也有些命题仅仅通过观察和实验是不够的,从而使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其次,应该使学生理解证明的基本要求,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想法,知道推理必须有依据,证明过程的表述必须条理清楚。
  反证法也是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教学中可以通过生活实例和简单的数学例子,使学生体会反证法的思想。但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必给出反证法的证明格式。
  在教学中,应把证明作为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根据观察 、实验的结果,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首先得出猜想,然后再进行证明,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证明的全面理解;使用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论证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理解他人的思想;组织学生探索证明的不同思路,并进行适当的比较和讨论,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供一些具有实际背景的命题,增加论证的趣味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证明的兴趣和掌握综合证法的信心。
  (五)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

《第四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第三学段(7~9年级) ]》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764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数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