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快乐的”生本”班主任
做一个快乐的”生本”班主任
李永利
一、对“生本教育”理论的一般认识
教育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儿童在身体、智慧、审美、价值观和各方面的社会适应性得到锻炼提高与和谐发展。教育只有回归到教育的自然属性,教育与生命韵律和谐统一时才可能展示美丽的生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其中意蕴的教育世界观所揭示出的教育本质是促使个体在不断的生长中主动发展自身的人格和学力。“生本教育”理论的创立者郭思乐教授认为:“教育是依靠人的特殊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它最终或基本上是由一个带有整体性、活动性和生长(创新)性的生命自己实现的。”教育只有归属到遵循儿童的自身发展规律,点燃内在的发展热情,形成主动发展的内在品质,才能有效发挥一切教育的外在影响,才可能在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中提高教育质量。
唯物主义辨证法的经典著作中常常枚举鸡蛋能孵化出小鸡而石头却不能的事实来阐述“内因”与“外因”对于事物变化的关系,那么教学——教师与学生谁是教学的中心,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此争论不休却争而未果。“师本教育”模式下教师自觉不自觉地会站在教学舞台的中央,以同一个动作同一种表情向学生(观众)作程序演示,“知识”是货物,教师把其搬到教室,学生又把其原封不动搬回去,教室成为“货物”中转站,教与学变成令人痛苦的无奈之举。“生本教育”的“超越两难之法”在理论上、行为上、逻辑上论证了儿童是决定教学的主要方面——教学的中心。在上世纪初叶,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也研究过儿童中心问题,把这一观点作为基本的教育原则。她还注意到生命自然发展的事实,发现人的“完成”实际是由自己不断努力达到的。“生本教育”对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指出一条新的思路: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最终研究还是回到学生身上,教育所努力的就是优化一个环境,促进儿童学习的“自然发展”。
“生本教育”理论尤其注重教学实践,强调“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而,教学不能平均用力,课程改革策略要立足于建构开放化、弹性化、均衡化系统,不但要传承人类文明成果,而且要满足社会未来发展需要;不但要与现实生活、时代社会紧密联系,而且要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要使儿童的人格和学力均能得到和谐发展,使每一个儿童成为一个具有不断自我超越的意识和能力的人。只有“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体——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激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才可能使教学也成为生命的系统。知识的生命因其完整而生动,儿童的生命因其完整而精彩。
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师本教育”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目标内容与主体活动不统一。即使教学目标非常清晰,教学内容非常经典,但以截流式的思维对儿童实行“针剂”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主体的整体意义、意念和行为、意志和活动被“肢解”成“拼盘”,在课堂上展示。二是师生角色定位与功能不清楚。由于长期的思维定势,我们的教学采取单纬度的知识线性输入方式,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尊贵与权威,这种教师本位论必然导致教学组织的非人本化,常常以教案来规制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事实上,如果把学习比作搏水,那么在信息海洋里,只有不断地进行练习,才可能娴熟掌握技能,也只有在练习中才能体验乐趣,锻炼意志。三是学风与教风华而不实。 (范文网 fanwen.oyaya.net) 由于教学的不开放性,使得教学重理论、轻过程,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教学忽略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忽略实践经验的积累,忽略系统知识的相互关联。
二、“生本教育”的实践策略
在教学、教育和管理班级上运用生本理念,其效果实在让笔者感到特别地兴奋。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笔者信任学生的能力,凡是他们能做到的事情,都交给他们去做。学生的能力是锻炼出来的,当学生获得主动权的时候,他们的能力发展使人感到震惊。
1.活用资源,事半功倍。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的任务终归要学习者自己才能完成,别人是不能代替或包办的。只有让学生参与,自己完成,他们才能把知识内化成为自己所有。作为班主任,笔者经常提醒自己,要为学生提供最大的主动权和参与机会。
为了搞好班级纪律,我尝试让学生来自编班级管理条例,哪一个同学想到的纪律要求就把它编成班级管理条例,并起名叫:×××同学管理条例,在班里公布、实施,由想出这个条例的学生来负责该项内容的监督与实施。想不到学生们纷纷踊跃举手编自己的条例。如:不准随便扔垃圾、见到老师或客人要有礼貌问好、要准时交作业等等,他们想的比我想的还要完善。学生看见这些纪律要求变成有自己名字的管理条例感到多光荣啊,像创造发明了一件伟大事物般神气认真。结果,班级的纪律一下子就好了。因为平时爱倒蛋的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所以,大家都很认真守着“岗位”。特别是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他们有了这样光荣的“岗位”,便产生了自信和骄傲。班级是属于学生的,要学习、要遵守纪律的是学生,所以,教师也应该把管理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活动起来。
同样,学习文化知识也好,学习品德、行为习惯也好,都不能只是单向传授,教育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的机械传授。只有让学生自己理解、体会、完成,他们才有空间去创造和锻炼,以至能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这就是“生本教育”说的“借力”,依托学生资源来教育,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让儿童成为小思想家。大家都知道,随着社会的转型,现在的儿童跟以前的不同了,他们接收的信息很多,甚至有的超越成人。这要求教师民主、平等,那些传统的控制和压抑的教育方式不再适合了。儿童有自己不同于成人的观点,我们应该善于运用儿童的观点来教育儿童。
作为班主任,我经常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我发现讲过以后学生很快又忘记,总是要反复地提醒,效率很低下。然后我重新思考“生本教育”,反思自己必须转换方式,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悟。学习的核心是感悟,人形成思想必须要通过感悟。于是,每节班会课我都请学生来发言,要求他们说说本周的建议及要注意的事项,并讨论解决的办法。让学生形 《做一个快乐的”生本”班主任》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9514.html
李永利
一、对“生本教育”理论的一般认识
教育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让儿童在身体、智慧、审美、价值观和各方面的社会适应性得到锻炼提高与和谐发展。教育只有回归到教育的自然属性,教育与生命韵律和谐统一时才可能展示美丽的生机——“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其中意蕴的教育世界观所揭示出的教育本质是促使个体在不断的生长中主动发展自身的人格和学力。“生本教育”理论的创立者郭思乐教授认为:“教育是依靠人的特殊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它最终或基本上是由一个带有整体性、活动性和生长(创新)性的生命自己实现的。”教育只有归属到遵循儿童的自身发展规律,点燃内在的发展热情,形成主动发展的内在品质,才能有效发挥一切教育的外在影响,才可能在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中提高教育质量。
唯物主义辨证法的经典著作中常常枚举鸡蛋能孵化出小鸡而石头却不能的事实来阐述“内因”与“外因”对于事物变化的关系,那么教学——教师与学生谁是教学的中心,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对此争论不休却争而未果。“师本教育”模式下教师自觉不自觉地会站在教学舞台的中央,以同一个动作同一种表情向学生(观众)作程序演示,“知识”是货物,教师把其搬到教室,学生又把其原封不动搬回去,教室成为“货物”中转站,教与学变成令人痛苦的无奈之举。“生本教育”的“超越两难之法”在理论上、行为上、逻辑上论证了儿童是决定教学的主要方面——教学的中心。在上世纪初叶,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也研究过儿童中心问题,把这一观点作为基本的教育原则。她还注意到生命自然发展的事实,发现人的“完成”实际是由自己不断努力达到的。“生本教育”对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指出一条新的思路: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最终研究还是回到学生身上,教育所努力的就是优化一个环境,促进儿童学习的“自然发展”。
“生本教育”理论尤其注重教学实践,强调“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而,教学不能平均用力,课程改革策略要立足于建构开放化、弹性化、均衡化系统,不但要传承人类文明成果,而且要满足社会未来发展需要;不但要与现实生活、时代社会紧密联系,而且要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要使儿童的人格和学力均能得到和谐发展,使每一个儿童成为一个具有不断自我超越的意识和能力的人。只有“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体——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激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才可能使教学也成为生命的系统。知识的生命因其完整而生动,儿童的生命因其完整而精彩。
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师本教育”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是目标内容与主体活动不统一。即使教学目标非常清晰,教学内容非常经典,但以截流式的思维对儿童实行“针剂”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中,主体的整体意义、意念和行为、意志和活动被“肢解”成“拼盘”,在课堂上展示。二是师生角色定位与功能不清楚。由于长期的思维定势,我们的教学采取单纬度的知识线性输入方式,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尊贵与权威,这种教师本位论必然导致教学组织的非人本化,常常以教案来规制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事实上,如果把学习比作搏水,那么在信息海洋里,只有不断地进行练习,才可能娴熟掌握技能,也只有在练习中才能体验乐趣,锻炼意志。三是学风与教风华而不实。 (范文网 fanwen.oyaya.net) 由于教学的不开放性,使得教学重理论、轻过程,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教学忽略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忽略实践经验的积累,忽略系统知识的相互关联。
二、“生本教育”的实践策略
在教学、教育和管理班级上运用生本理念,其效果实在让笔者感到特别地兴奋。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笔者信任学生的能力,凡是他们能做到的事情,都交给他们去做。学生的能力是锻炼出来的,当学生获得主动权的时候,他们的能力发展使人感到震惊。
1.活用资源,事半功倍。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的任务终归要学习者自己才能完成,别人是不能代替或包办的。只有让学生参与,自己完成,他们才能把知识内化成为自己所有。作为班主任,笔者经常提醒自己,要为学生提供最大的主动权和参与机会。
为了搞好班级纪律,我尝试让学生来自编班级管理条例,哪一个同学想到的纪律要求就把它编成班级管理条例,并起名叫:×××同学管理条例,在班里公布、实施,由想出这个条例的学生来负责该项内容的监督与实施。想不到学生们纷纷踊跃举手编自己的条例。如:不准随便扔垃圾、见到老师或客人要有礼貌问好、要准时交作业等等,他们想的比我想的还要完善。学生看见这些纪律要求变成有自己名字的管理条例感到多光荣啊,像创造发明了一件伟大事物般神气认真。结果,班级的纪律一下子就好了。因为平时爱倒蛋的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所以,大家都很认真守着“岗位”。特别是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他们有了这样光荣的“岗位”,便产生了自信和骄傲。班级是属于学生的,要学习、要遵守纪律的是学生,所以,教师也应该把管理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活动起来。
同样,学习文化知识也好,学习品德、行为习惯也好,都不能只是单向传授,教育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的机械传授。只有让学生自己理解、体会、完成,他们才有空间去创造和锻炼,以至能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这就是“生本教育”说的“借力”,依托学生资源来教育,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让儿童成为小思想家。大家都知道,随着社会的转型,现在的儿童跟以前的不同了,他们接收的信息很多,甚至有的超越成人。这要求教师民主、平等,那些传统的控制和压抑的教育方式不再适合了。儿童有自己不同于成人的观点,我们应该善于运用儿童的观点来教育儿童。
作为班主任,我经常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我发现讲过以后学生很快又忘记,总是要反复地提醒,效率很低下。然后我重新思考“生本教育”,反思自己必须转换方式,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悟。学习的核心是感悟,人形成思想必须要通过感悟。于是,每节班会课我都请学生来发言,要求他们说说本周的建议及要注意的事项,并讨论解决的办法。让学生形 《做一个快乐的”生本”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