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观察学生的技巧与要点
班主任观察学生的技巧与要点
郭 维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班主任聚焦学生行为,时时留心,处处思考,展开对学生行为的观察、记录、分析与反思,不仅能不断促进学生发展,也能日益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一个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解读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学生的一些细微的变化,捕捉到最佳的教育时机,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暑期闲暇之余,略微观赏几集美剧,有幸观赏到了一部研究心理的电视剧《lie to me》,此剧研究的是人的微表情和动作反应人本能的心理活动,观之兴趣盎然,之后做了些功课,拜读了美国心理学专家保罗·艾克曼博士的几本著作,例如《解密脸部,从脸部线索识别情绪的指导》和《说谎》,读罢后深有体会。说起班主任工作,不也是与学生打交道,观察人,改造人的过程么?人脸部的肌肉有43块,可以组合出10000多种表情,其中3000种具有情感意义。何不利用这些心理学知识和这些情感意义,利用一些“非常规”的教育手段呢?
微表情,是内心的流露与掩饰,是心理学名词。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它的信息。“微表情”最短可持续1/25秒。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却能泄露大量的信息,表达人们此时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最重要的是,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往往是最真实的,不掺杂一点虚假和做作。比如,当感到悲伤时,人们会下意识的两边嘴角下弯。当对某人表示鄙视时,则会右边嘴角微微上扬等等。课上,教师应随时注意观察和掌握这一点,其重要作用。课一开始,在师生相互问好之前,教师应迅速环视一下学生的脸部表情,这样不仅能提醒和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看出学生是否浮躁、懈怠,抑或愉快、专注,气候对他们是否有影响等。据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精神状态,去提醒他们,诱导他们。能准确而又及时抓住学生的情绪变化,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
于是,开学伊始,我便将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和手段付诸实际,开始了“解读”学生的有趣过程。
一、细心观察学生,纠正学生不良习惯
之前的班主任工作,我一般都是采用我主导,学生听从,然后学生提意见,我再纠正学生错误想法的做法。模式化的过程使得课堂气氛多少有些死板、单调。长期的以班主任为中心,给自身及学生都造成一个“假象”,学生们好像少了班主任,地球就不转了,每天早晨早读前到教室都看着班主任来了没,班主任没来,学生就不开始学习,卫生也不做了,就等着班主任发号施令呢!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只有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留意他们细微的心理变化,细致地分析这些心理表象和外在行为的内在根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而帮助他们为今后自身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各种面部表情,并理解所传达的学习心态的信息。学生困惑时经常会眉头紧锁,嘴唇闭拢,神情焦虑不安; (范文网 fanwen.oyaya.net) 理解了学习内容时则双眉舒展,面露微笑,频频点头;学生思考问题时常常面色沉重,双眼微合,双唇紧闭,有时口中还念念有词;专心听讲时目光凝视,神情专注,嘴唇微张;心不在焉时目光游移,表情木然,眉头时开时合;不耐烦时或双眉紧锁,频吐烦言,或焦虑不安,左顾右盼……只要教师注意观察,就能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心态。
学生的目光往往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情绪,教师应注意捕捉并体会学生目光所传递的信息。学生的目光或期待、急切、专心致志,或困惑、茫然、游移不定,或心领神会,或疑虑重重,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信息,判明原因,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观察到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后,我开始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现在早读前我进教室,故意不说话了,只见学生都在默默地等着什么,我也假装糊涂也学着“等”什么,学生等我发号施令,我等学生自觉开始读书。同时我还做了一件以前没做过的事情——暗中观察学生脸部的细微表情变化和肢体动作反应。通过连续几天的观察,我逐渐有了发现,学生们有了转变。在我无声的监督下,慢慢地有些学生开始“动”了,似乎开始“自觉”地读书了,但这种“自觉”确是班主任期待的自觉么?不尽然。细细分析学生的微表情和小动作,我发现有的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拿眼睛瞟我,眼神中显然是疑惑,像这样的学生内心是单纯的,存在疑惑也是正常的,班主任从学习的主导者变为一个沉默的观察者,学生们当然会存在疑惑;有的学生在大声读书,目不斜视,坐得极其端正,乍一看是在投入地学习,但深入观察之,会发现他们的眉毛是在略微上扬,他们可能是带着一丝恐惧在读书的,这种恐惧是因为我的沉默让他们觉得无所适从而形成的;有的学生嘴角扬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嘴角含着一丝笑意,这样的学生显然是没有深入早读文本,带着不是从文本中得到的欢乐在读书;还有的学生,眉头紧锁,如临重负,似乎心事重重……通过观察,学生们的真实状态尽收班主任眼底,从他们的微表情和小动作为切入口,联系其学习上及课后家庭中的表现,大多能对其当下状态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教师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在观察初期,班主任需要以一些具有典型行为表现的学生作为重点观察对象,通过个案研究,逐步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策略和手段,从而为研究和观察其他学生提供参照。
当然,学生单次的行为表现并不足以使教师作出正确的判断,而是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在观察中积累“个案知识”,由此,教师才能真正关注有着具体需要的学生。
二、交谈不重目的,重过程
一名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不熟悉自己教育的对象,就像在黑夜里走路。只有对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因此要重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精神世界、爱好和才能、欢乐和忧愁。不仅要观察他们的表情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而且要窥探孩子心灵的奥秘。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灵,寻找到心灵的触点,才有可能打开学生的心扉。教师才能以更好地接触到学生情感的“点子”上,这种接触点就好像是“心窍”,是个突破口,它往往是教师传授爱的门路。
班主任找学生谈话是家常便饭,但是大多数谈话并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我也不例外。我后来仔细思考了一下,发现我们找学生谈话,目的性极强,总希望能借这次谈话解决一个问题。其实大部分被谈话的学生都不能理解这个目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当然无法让谈话获得应有的效果。
如果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缩短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以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那么课堂教学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于是,我在随后的谈话过程中,尽量放慢语速,把眼睛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上。从学生的表情反应来揣摩他们的想法及其心理状态。是厌烦还是渴望,是失望还是欢喜,都可以观察得出来,然后在交谈过程中,适时改变问题和回答,让学生从不耐烦到乐于倾听。学生的身体语言也会透露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通常,学生在专心听讲时,身体微微前倾,用手托着腮帮,或者双手平放;困惑不解时,就会摇头挠首或者交头接耳;在弄懂了一个难点后,会改变原来的体态,时常身体后仰;不耐烦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摇晃身体,或叉臂抱胸,或跺脚颠膝。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体态语,细心体会,会收获一笔不可小视的教学信息。
曾记得,有一次找一个学生谈话,这名学生的作业有部分是别的学生代做的。当这名学生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显示出一副失望的表情,我清楚地记得,她看到我的表情时,她的反应是,手紧贴着大腿,中指在略微地颤抖,这是明显的不安情绪。紧接着我问了一个问题:作业怎么回事?好像不是你做的?她迅速地用眼睛看了一下右下方,然后回答我说:不会写。眼睛看左下方是回忆,而右下方是联想,显然这名学生刚刚创造了一个谎言。于是我马上质问她,真的不会做么?她的嘴角撇了一下,露出不屑的表情,于是我又知道,对于我的质问的不屑,证明她不是不会做,而是偷懒。紧接着我又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了最后一句话:“你的语文作业不是不会做,你没做,是因为偷懒。你是优秀的学生,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再观察这名学生的表情时,我就放心了。因为她用手不经意地摸了一下脖子,典型的羞愧情绪。很快,又一次的作业交上来了,这次她的作业完成得最好。
三、尽量全方位“解读”学生
本学期,笔者的班级曾经出现过一起偷盗 《班主任观察学生的技巧与要点》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89535.html
郭 维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班主任聚焦学生行为,时时留心,处处思考,展开对学生行为的观察、记录、分析与反思,不仅能不断促进学生发展,也能日益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一个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解读学生的心灵,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学生的一些细微的变化,捕捉到最佳的教育时机,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暑期闲暇之余,略微观赏几集美剧,有幸观赏到了一部研究心理的电视剧《lie to me》,此剧研究的是人的微表情和动作反应人本能的心理活动,观之兴趣盎然,之后做了些功课,拜读了美国心理学专家保罗·艾克曼博士的几本著作,例如《解密脸部,从脸部线索识别情绪的指导》和《说谎》,读罢后深有体会。说起班主任工作,不也是与学生打交道,观察人,改造人的过程么?人脸部的肌肉有43块,可以组合出10000多种表情,其中3000种具有情感意义。何不利用这些心理学知识和这些情感意义,利用一些“非常规”的教育手段呢?
微表情,是内心的流露与掩饰,是心理学名词。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它的信息。“微表情”最短可持续1/25秒。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却能泄露大量的信息,表达人们此时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最重要的是,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往往是最真实的,不掺杂一点虚假和做作。比如,当感到悲伤时,人们会下意识的两边嘴角下弯。当对某人表示鄙视时,则会右边嘴角微微上扬等等。课上,教师应随时注意观察和掌握这一点,其重要作用。课一开始,在师生相互问好之前,教师应迅速环视一下学生的脸部表情,这样不仅能提醒和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看出学生是否浮躁、懈怠,抑或愉快、专注,气候对他们是否有影响等。据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精神状态,去提醒他们,诱导他们。能准确而又及时抓住学生的情绪变化,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
于是,开学伊始,我便将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和手段付诸实际,开始了“解读”学生的有趣过程。
一、细心观察学生,纠正学生不良习惯
之前的班主任工作,我一般都是采用我主导,学生听从,然后学生提意见,我再纠正学生错误想法的做法。模式化的过程使得课堂气氛多少有些死板、单调。长期的以班主任为中心,给自身及学生都造成一个“假象”,学生们好像少了班主任,地球就不转了,每天早晨早读前到教室都看着班主任来了没,班主任没来,学生就不开始学习,卫生也不做了,就等着班主任发号施令呢!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只有注意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留意他们细微的心理变化,细致地分析这些心理表象和外在行为的内在根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从而帮助他们为今后自身的学习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各种面部表情,并理解所传达的学习心态的信息。学生困惑时经常会眉头紧锁,嘴唇闭拢,神情焦虑不安; (范文网 fanwen.oyaya.net) 理解了学习内容时则双眉舒展,面露微笑,频频点头;学生思考问题时常常面色沉重,双眼微合,双唇紧闭,有时口中还念念有词;专心听讲时目光凝视,神情专注,嘴唇微张;心不在焉时目光游移,表情木然,眉头时开时合;不耐烦时或双眉紧锁,频吐烦言,或焦虑不安,左顾右盼……只要教师注意观察,就能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心态。
学生的目光往往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情绪,教师应注意捕捉并体会学生目光所传递的信息。学生的目光或期待、急切、专心致志,或困惑、茫然、游移不定,或心领神会,或疑虑重重,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信息,判明原因,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观察到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后,我开始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现在早读前我进教室,故意不说话了,只见学生都在默默地等着什么,我也假装糊涂也学着“等”什么,学生等我发号施令,我等学生自觉开始读书。同时我还做了一件以前没做过的事情——暗中观察学生脸部的细微表情变化和肢体动作反应。通过连续几天的观察,我逐渐有了发现,学生们有了转变。在我无声的监督下,慢慢地有些学生开始“动”了,似乎开始“自觉”地读书了,但这种“自觉”确是班主任期待的自觉么?不尽然。细细分析学生的微表情和小动作,我发现有的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拿眼睛瞟我,眼神中显然是疑惑,像这样的学生内心是单纯的,存在疑惑也是正常的,班主任从学习的主导者变为一个沉默的观察者,学生们当然会存在疑惑;有的学生在大声读书,目不斜视,坐得极其端正,乍一看是在投入地学习,但深入观察之,会发现他们的眉毛是在略微上扬,他们可能是带着一丝恐惧在读书的,这种恐惧是因为我的沉默让他们觉得无所适从而形成的;有的学生嘴角扬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嘴角含着一丝笑意,这样的学生显然是没有深入早读文本,带着不是从文本中得到的欢乐在读书;还有的学生,眉头紧锁,如临重负,似乎心事重重……通过观察,学生们的真实状态尽收班主任眼底,从他们的微表情和小动作为切入口,联系其学习上及课后家庭中的表现,大多能对其当下状态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教师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在观察初期,班主任需要以一些具有典型行为表现的学生作为重点观察对象,通过个案研究,逐步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策略和手段,从而为研究和观察其他学生提供参照。
当然,学生单次的行为表现并不足以使教师作出正确的判断,而是需要教师对其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在观察中积累“个案知识”,由此,教师才能真正关注有着具体需要的学生。
二、交谈不重目的,重过程
一名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不熟悉自己教育的对象,就像在黑夜里走路。只有对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与学生心心相印,因此要重视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精神世界、爱好和才能、欢乐和忧愁。不仅要观察他们的表情和行为上的细微变化,而且要窥探孩子心灵的奥秘。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灵,寻找到心灵的触点,才有可能打开学生的心扉。教师才能以更好地接触到学生情感的“点子”上,这种接触点就好像是“心窍”,是个突破口,它往往是教师传授爱的门路。
班主任找学生谈话是家常便饭,但是大多数谈话并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我也不例外。我后来仔细思考了一下,发现我们找学生谈话,目的性极强,总希望能借这次谈话解决一个问题。其实大部分被谈话的学生都不能理解这个目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当然无法让谈话获得应有的效果。
如果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缩短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以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那么课堂教学效果一定是事半功倍的。
于是,我在随后的谈话过程中,尽量放慢语速,把眼睛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上。从学生的表情反应来揣摩他们的想法及其心理状态。是厌烦还是渴望,是失望还是欢喜,都可以观察得出来,然后在交谈过程中,适时改变问题和回答,让学生从不耐烦到乐于倾听。学生的身体语言也会透露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通常,学生在专心听讲时,身体微微前倾,用手托着腮帮,或者双手平放;困惑不解时,就会摇头挠首或者交头接耳;在弄懂了一个难点后,会改变原来的体态,时常身体后仰;不耐烦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摇晃身体,或叉臂抱胸,或跺脚颠膝。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体态语,细心体会,会收获一笔不可小视的教学信息。
曾记得,有一次找一个学生谈话,这名学生的作业有部分是别的学生代做的。当这名学生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显示出一副失望的表情,我清楚地记得,她看到我的表情时,她的反应是,手紧贴着大腿,中指在略微地颤抖,这是明显的不安情绪。紧接着我问了一个问题:作业怎么回事?好像不是你做的?她迅速地用眼睛看了一下右下方,然后回答我说:不会写。眼睛看左下方是回忆,而右下方是联想,显然这名学生刚刚创造了一个谎言。于是我马上质问她,真的不会做么?她的嘴角撇了一下,露出不屑的表情,于是我又知道,对于我的质问的不屑,证明她不是不会做,而是偷懒。紧接着我又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说了最后一句话:“你的语文作业不是不会做,你没做,是因为偷懒。你是优秀的学生,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再观察这名学生的表情时,我就放心了。因为她用手不经意地摸了一下脖子,典型的羞愧情绪。很快,又一次的作业交上来了,这次她的作业完成得最好。
三、尽量全方位“解读”学生
本学期,笔者的班级曾经出现过一起偷盗 《班主任观察学生的技巧与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