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的语文教师是怎样炼成的
做了16年的中学语文教师,06年再回到大学读书的中文系做老师,重新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会不由地生出许多感慨。
刘晓庆有句名言,这句名言后来变成了一个有用的句式,可以用来描述许多事情,比如教师,就可以这样说,“做教师难,做语文教师更难,做出色的语文教师难上加难”。
做语文教师难就难在语文不难上。语文人人都懂,社会上谁都可以教导批评你;语文教师里能人最多,语文组里谁都有两下子;能做语文教师的人最多,缺了谁地球都能转;语文成绩提高难,好学生的语文不一定是你教出来的;语文功底最没有止境,不知什么时候就被学生问一个跟头……
再加上办公室法则的消磨,低收入的焦虑,班主任的烦恼,论资排辈的压抑,刚开始做教师的头几年,很容易看不到希望。一看不到希望就容易懈怠,一懈怠就容易放弃,一放弃就容易边缘化。
因此,我觉得要想成为一个站得住讲台的语文教师,特别是刚入行的语文教师,最忌讳的是失去热情。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师是更需要激情的,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一分冷漠,学生将回报你十分的冷眼,久而久之,彼此都把上课当成负担甚至折磨,这是最糟糕的。因此,我强迫自己,不管身体多么不适,不管遇到多么不顺心的事,一旦站到讲台上,那就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面对学生。我赞赏那些把讲台当成舞台的人,我大学里有一位教古典文学的老师,他上课必带一把梳子,进教室前一定把头发梳理整齐。我还有一个做教师的朋友,她上课前一定着装整齐、入定沉思良久,才走进课堂。自然,他们年年是最受欢迎的老师。尽管这位老师平时有些随便,但上课是不能马虎的。他们这种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学生的做法令我十分钦佩。也许有人会说,是不是他们性格外向,遇事易激情澎湃,其实,激情与性格无关,只跟态度有关,在课堂上,激情难道不是责任的最好表现么?
激情不仅仅是对学生负责的,也是对自己负责,你想,如果一个人在讲台上了无趣味地站上30年,那将是多么可怕的生活?
成为好的语文教师的第二个方面,我认为是注意学习。数学教师不读书还可以理解,外语教师不读书也还能应付,语文教师若是不读书,那就不知其可了。“语文教师需要读书”是一句老话、套话,在很多人那里也就几近于废话。我认识的一些教师,除了基本教材教参外,就几乎是三不主义,从不买书,从不借书,自然也从不读书,几年下来,肚子就空,眼就钝,口就涩,心就虚。语文教师除了文学作品以外,还要读点教育学、心理学的书,最好也读点科普的书,也应该读一点最时尚的书,这样才能与学生有共同语言。
除了读书这种学习方式,还要注意吸收他人的经验。比如听课,我觉得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每个学校都有几个好教师,算上周围学校的资源就更多了,别人积累了几年、几十年的经验,你一堂课就能学到不少,这是多大的乐事呀!可是,有的青年教师不希望别人来听课,也不去听别人的课,这简直是暴殄天物。另外,读杂志,参加培训、听讲座,读学位,都是有效的学习。一些年轻教师参加培训都是混学分,这也是很不划算的。还有一个学习途径,就是跟名师学,如果能得到一些名师的指点,进步效果自然就更明显,我自己就深得一些名师的指点帮助。不过,拜师不一定非要投到门下,读他们的书,弄懂他们的说法,研读他们的讲课实录,琢磨他们的成功之道,都可以学习他们的精髓。
第三点,最好参加一个团队,大家经常一起研讨,一起做事,互相激励,共同研讨,机会共享,自然也能一起进步。我做中学语文教师十六年,先后参加过校读书会、区名师工作室、教材编写组、市青语会、市名师基地、全国培训专家组、研究生班、西部支教志愿者小组等十多个语文团队,每参加一个组织,都会结识一批同道,得到一次历练,提升一些能力。也许有人会说,是不是你的机会多,参加的才多呢?我觉得主要不是这个原因,许多事情普通教师都可以做,关键是要主动做起来,比如可以先在学校找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研究一个小课题,读几本书,参加一些征文或讲课比赛,这样坚持下来,专业水平慢慢提高,教学上自然会有所体现,影响也会慢慢向周围扩散,团队也会变化。有了第一步,机会是很多的,许多教师就是没有迈出第一步,也许就永远止于第一步之前了,这是很可惜的。
当然,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一定非成为名师,名师也不一定必然是合格的语文教师。我眼里所谓合格的语文教师,上要对得起语文的纯粹,不太流俗,中对得起学生的期待,不太误人,下对得起教师这份职业,不怠工。这就够了,先前所说的三点,只是更有利于实现这三条,仅此而已,愿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