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培育创新载体工作计划
和新产品试制任务,企业研发中心人数一般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0%以上,其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不能低于企业研发中心总人数的5%。
4.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使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具备研发、中试、工程化研究所需的仪器、场地、设备、检测等科研设施,有为企业更新换代、引进技术再创新的能力和条件。
三、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活力,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群,扶持若干科技“小巨人”。
方略:
围绕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和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根据我区“四、六、七”产业布局特征,在促进电子通讯、电力装备、精细化工、光机电一体化等优势产业的同时,在数字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节能等重点领域有所突破,提升我区高新技术产业水平和能级,建立布局合理、权重突出的高新技术产业群。重点挖掘、培育扶持科技型、实业型、有效益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壮大发展这支重要的经济和科技力量。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营销机制,促进科技企业在我区形成星罗棋布的覆盖,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行动目标:
到2010年,市、区两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00家,实现销售额200亿。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工业企业产值比重达3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开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5%以上,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业衔接、辐射明显的新型产业体系。
主要措施:
1、集群创新,扩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围绕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和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根据我区“四、六、七”产业布局特征,以七大产业基地为中心,汇聚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产业衔接、辐射明显的新型产业体系。在促进电子通讯、电力装备、精细化工、光机电一体化等优势产业的同时,在燃料电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加强成熟技术的集成创新、融入本土特色的创新,形成整体的创新优势,提升我区高新技术产业水平和能级,建立布局合理、权重突出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2、塑造产值高、规模大的高新技术企业群,创造条件使高科技“领军”企业脱颖而出。到2010年以数家高科技行业的“领军”企业为先导,在先进制造技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技术四块重点高新技术领域,通过帮助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形式领衔实施一批重大技术专项计划,使之成为我区新经济的领头羊。
3、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将区内重点科技企业纳入发展体系,每年滚动扶持10家以上符合支持条件极具潜力的企业,对在实施期内效益明显提高的企业,在政策上、项目上、资金上给予集中扶持,促进企业滚动发展、快速壮大,成为实力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到2010年重点扶持成长性良好,属地化、实业型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通过3年时间使每家企业实现产值翻一番,成为管理制度完善、技术装备先进、市场定位准确、竞争力明显、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性规模企业。
四、完善科技服务平台,推进高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基地的建设。
方略:
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的建立发展,有利于其成为新型工业化先导区、项目转化的示范区及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更是落实“科教兴市”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应沿着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的路线图,着力为之,上下联动,合力打造核心科技竞争力,为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行动目标:积极创造条件,加快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奉贤)基地建设,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到2010年争取基地高转项目年销售额达10亿元以上,在基地内培育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骨干企业。放大现代农业专业孵化器的抚育作用,以此为基础加快启动实施“上海市现代农业服务区”工程,使之成为集现代农业技术的科研开发、技术测试、成果孵化、产业聚集、配套服务多元一体的载体。
主要措施:
1.整合资源,精心规划,市区联动,政策倾斜,创造和基地发展相配套的各种优越条件。吸引符合优质科技项目向基地集聚,顺利实施产业化。
2.利用各类高新产业向市郊转移的时机,盘活存量土地资源,集聚一批重点成果注入产业化基地,促进产业集聚、资金集聚、知识集聚、人才集聚,突出特色,建设产业链。
3.科学论证,分类指导,建立科学完善的科技成果评估机制,跟踪产业导向,注重项目成熟度、市场前景以及与优势产业相衔接的程度,追求产出的效益最大化。
4.建立专业服务体系和网络,给予基地内的项目和企业重要扶持。主动服务、解决困难,争取有利资源,创造宽松环境,为企业提供热情、高效、快速的个性化服务。
5.探索基地+资本+重大科技项目的融合模式,提升企业的科技要素和科技创新动力,鼓励产学研联合,推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组织与政府引导的良性互动。
《积极培育创新载体工作计划(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90554.html
4.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使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具备研发、中试、工程化研究所需的仪器、场地、设备、检测等科研设施,有为企业更新换代、引进技术再创新的能力和条件。
三、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活力,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群,扶持若干科技“小巨人”。
方略:
围绕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和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根据我区“四、六、七”产业布局特征,在促进电子通讯、电力装备、精细化工、光机电一体化等优势产业的同时,在数字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节能等重点领域有所突破,提升我区高新技术产业水平和能级,建立布局合理、权重突出的高新技术产业群。重点挖掘、培育扶持科技型、实业型、有效益的科技“小巨人”企业,壮大发展这支重要的经济和科技力量。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营销机制,促进科技企业在我区形成星罗棋布的覆盖,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行动目标:
到2010年,市、区两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00家,实现销售额200亿。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工业企业产值比重达3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开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5%以上,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业衔接、辐射明显的新型产业体系。
主要措施:
1、集群创新,扩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围绕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和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根据我区“四、六、七”产业布局特征,以七大产业基地为中心,汇聚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产业衔接、辐射明显的新型产业体系。在促进电子通讯、电力装备、精细化工、光机电一体化等优势产业的同时,在燃料电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加强成熟技术的集成创新、融入本土特色的创新,形成整体的创新优势,提升我区高新技术产业水平和能级,建立布局合理、权重突出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2、塑造产值高、规模大的高新技术企业群,创造条件使高科技“领军”企业脱颖而出。到2010年以数家高科技行业的“领军”企业为先导,在先进制造技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技术四块重点高新技术领域,通过帮助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形式领衔实施一批重大技术专项计划,使之成为我区新经济的领头羊。
3、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将区内重点科技企业纳入发展体系,每年滚动扶持10家以上符合支持条件极具潜力的企业,对在实施期内效益明显提高的企业,在政策上、项目上、资金上给予集中扶持,促进企业滚动发展、快速壮大,成为实力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到2010年重点扶持成长性良好,属地化、实业型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通过3年时间使每家企业实现产值翻一番,成为管理制度完善、技术装备先进、市场定位准确、竞争力明显、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性规模企业。
四、完善科技服务平台,推进高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基地的建设。
方略:
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的建立发展,有利于其成为新型工业化先导区、项目转化的示范区及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更是落实“科教兴市”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应沿着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的路线图,着力为之,上下联动,合力打造核心科技竞争力,为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行动目标:积极创造条件,加快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奉贤)基地建设,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到2010年争取基地高转项目年销售额达10亿元以上,在基地内培育出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骨干企业。放大现代农业专业孵化器的抚育作用,以此为基础加快启动实施“上海市现代农业服务区”工程,使之成为集现代农业技术的科研开发、技术测试、成果孵化、产业聚集、配套服务多元一体的载体。
主要措施:
1.整合资源,精心规划,市区联动,政策倾斜,创造和基地发展相配套的各种优越条件。吸引符合优质科技项目向基地集聚,顺利实施产业化。
2.利用各类高新产业向市郊转移的时机,盘活存量土地资源,集聚一批重点成果注入产业化基地,促进产业集聚、资金集聚、知识集聚、人才集聚,突出特色,建设产业链。
3.科学论证,分类指导,建立科学完善的科技成果评估机制,跟踪产业导向,注重项目成熟度、市场前景以及与优势产业相衔接的程度,追求产出的效益最大化。
4.建立专业服务体系和网络,给予基地内的项目和企业重要扶持。主动服务、解决困难,争取有利资源,创造宽松环境,为企业提供热情、高效、快速的个性化服务。
5.探索基地+资本+重大科技项目的融合模式,提升企业的科技要素和科技创新动力,鼓励产学研联合,推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组织与政府引导的良性互动。
《积极培育创新载体工作计划(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