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民政局专题调研我区社区服务工作时的汇报
10个。现在,我区100%的社区都建立了居民之家,设立了劳动保障站和社区警务室,90%的社区被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全区100%的社区配备有3台以上的电脑,实现了宽带上网,安装了各类社区管理软件,提高了社区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制定社区发展规划,落实新区公共配套。2002年区划调整后,我局即着手研究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在河西规划分局的大力支持下,于2003年完成。规划对服务5万人口的社区中心和服务1万人口的基本社区中心的面积、功能设置等作了明确规定,最重要的是在图纸上预留了位置,从规划源头上进行了控制。几年来,我们密切与河西指挥部、河西规划分局等方面的联系,积极推动该规划的落实。目前,有2家社区中心建成交付,其中1家已于4月初正式投入使用。年内,还将有2家社区中心和2个基本社区中心开工建设。随着新区建设的推进和规划的落实,新建小区的社区配套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4、发展社区商业服务,满足群众各种需求。社区商业服务也是社区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关系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为了加快社区商业服务的发展,我区将其纳入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将社区商业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划,将商业配套完善与道路拓宽改造、城市景观提升“三位一体”同时驱动。几年来,12个部门通过新建和业态调整,在北部地区已建成若干条商业特色街,服务项目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群众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方便,南湖街道也因此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中、南部新建区的商业设施建设也正在“一核三轴两带三中心”的总体发展框架下稳步推进。
三、加强社区各种队伍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社区服务
1、狠抓社工队伍建设。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注重选人机制、用人机制、育人机制和留人机制建设,由专职社区党务工作者、居委会成员和专职社工组成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方面是抓好社工规范管理。今年5月,我区正式出台了《建邺区社工管理办法》,从社工的选聘任用、日常管理到考核评定、奖优汰劣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据我们了解,外地现在还没有这样的专门文件。依据该办法规定,5月24日至6月9日,我局与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和社会学院联合对全体社工进行了为期6天的综合培训,有201名社工取得了结业证书。另一方面是逐步提高社工待遇。通过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我区社区工作者的基本收入从几年前的每月五、六百元增加到八、九百元,全年综合收入超过我区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面前,已建立了自然增长机制,今后每两年将调整一次。年内,社工的“五险”也将全部办理到位。由于社工待遇的不断提高,社工职业的吸引力也在逐步增强。今年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后,全区208名社区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和专职社工平均年龄42岁,学历全部在高中以上,大专以上学历的占到2/5,党员比例达到2/3,一大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居民走上了社区工作岗位。
2、推动义工队伍建设。我区现有社区义工活跃在社区服务、卫生、文化、教育、体育、科技、治安等方方面面。他们发挥自身特长,把从事义工服务作为居民的应尽义务和良好风尚,并引导和鼓励其它居民加入,有力地支持了我区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滨湖街道的“兆缘时间银行”和南湖街道蓓蕾社区的党员义务医疗队、沿河社区的红领巾书画班的老同志们是突出代表。
3、引导志愿者队伍建设。目前较有影响的志愿者队伍有区街两级的关爱工作团、南湖街道的独居老人“爱心驿站”和地震应急志愿服务队、滨湖街道的网吧义务监督员和凤栖苑社区的“众一”助老社等。其中,助老社主要是将社区内的党员志愿者、低保对象中的志愿者、社区积极分子、中学生志愿者组织起来,为本社区的困难老人提供上门探访、心理疏导、物品维修、家政服务等方面的服务。目前,该组织已吸引了76位志愿者参加,有25名老人已从中收益。顺便提及一下,去年,在市老龄委的积极协调下,在全市推行了政府为高龄特困独居老人购买服务工程,我区目前有129位老人正在享受家政服务,65名老人安装了“安康通”紧急呼叫装置。考虑到有一些为国家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老同志因年龄等原因不在市规定的保障范围,我区用区财政匹配的资金,将特困的重点优抚对象和各级劳动模范也一并纳入保障对象之列,受到了他们的普遍欢迎。
四、加强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促进社区建设科学发展
社区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保证其顺利推进,必须靠良好的工作体制和机制。近年来,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 《在市民政局专题调研我区社区服务工作时的汇报(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91589.html
3、制定社区发展规划,落实新区公共配套。2002年区划调整后,我局即着手研究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在河西规划分局的大力支持下,于2003年完成。规划对服务5万人口的社区中心和服务1万人口的基本社区中心的面积、功能设置等作了明确规定,最重要的是在图纸上预留了位置,从规划源头上进行了控制。几年来,我们密切与河西指挥部、河西规划分局等方面的联系,积极推动该规划的落实。目前,有2家社区中心建成交付,其中1家已于4月初正式投入使用。年内,还将有2家社区中心和2个基本社区中心开工建设。随着新区建设的推进和规划的落实,新建小区的社区配套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4、发展社区商业服务,满足群众各种需求。社区商业服务也是社区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关系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为了加快社区商业服务的发展,我区将其纳入第三产业发展规划,将社区商业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划,将商业配套完善与道路拓宽改造、城市景观提升“三位一体”同时驱动。几年来,12个部门通过新建和业态调整,在北部地区已建成若干条商业特色街,服务项目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群众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方便,南湖街道也因此被评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中、南部新建区的商业设施建设也正在“一核三轴两带三中心”的总体发展框架下稳步推进。
三、加强社区各种队伍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社区服务
1、狠抓社工队伍建设。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注重选人机制、用人机制、育人机制和留人机制建设,由专职社区党务工作者、居委会成员和专职社工组成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方面是抓好社工规范管理。今年5月,我区正式出台了《建邺区社工管理办法》,从社工的选聘任用、日常管理到考核评定、奖优汰劣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据我们了解,外地现在还没有这样的专门文件。依据该办法规定,5月24日至6月9日,我局与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和社会学院联合对全体社工进行了为期6天的综合培训,有201名社工取得了结业证书。另一方面是逐步提高社工待遇。通过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我区社区工作者的基本收入从几年前的每月五、六百元增加到八、九百元,全年综合收入超过我区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面前,已建立了自然增长机制,今后每两年将调整一次。年内,社工的“五险”也将全部办理到位。由于社工待遇的不断提高,社工职业的吸引力也在逐步增强。今年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后,全区208名社区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和专职社工平均年龄42岁,学历全部在高中以上,大专以上学历的占到2/5,党员比例达到2/3,一大批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居民走上了社区工作岗位。
2、推动义工队伍建设。我区现有社区义工活跃在社区服务、卫生、文化、教育、体育、科技、治安等方方面面。他们发挥自身特长,把从事义工服务作为居民的应尽义务和良好风尚,并引导和鼓励其它居民加入,有力地支持了我区社区建设的全面发展。滨湖街道的“兆缘时间银行”和南湖街道蓓蕾社区的党员义务医疗队、沿河社区的红领巾书画班的老同志们是突出代表。
3、引导志愿者队伍建设。目前较有影响的志愿者队伍有区街两级的关爱工作团、南湖街道的独居老人“爱心驿站”和地震应急志愿服务队、滨湖街道的网吧义务监督员和凤栖苑社区的“众一”助老社等。其中,助老社主要是将社区内的党员志愿者、低保对象中的志愿者、社区积极分子、中学生志愿者组织起来,为本社区的困难老人提供上门探访、心理疏导、物品维修、家政服务等方面的服务。目前,该组织已吸引了76位志愿者参加,有25名老人已从中收益。顺便提及一下,去年,在市老龄委的积极协调下,在全市推行了政府为高龄特困独居老人购买服务工程,我区目前有129位老人正在享受家政服务,65名老人安装了“安康通”紧急呼叫装置。考虑到有一些为国家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老同志因年龄等原因不在市规定的保障范围,我区用区财政匹配的资金,将特困的重点优抚对象和各级劳动模范也一并纳入保障对象之列,受到了他们的普遍欢迎。
四、加强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促进社区建设科学发展
社区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保证其顺利推进,必须靠良好的工作体制和机制。近年来,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 《在市民政局专题调研我区社区服务工作时的汇报(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