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10月8日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那么,今天为什么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如此突出的地位呢?
首先,这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的新认识,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提出要从总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要从总体布局上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全面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我们党认为现代化不仅是指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的现代化即“四个现代化”,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据此第一次提出了“总体布局”这一概念,党的十三大明确把“富强、民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此后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做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现阶段社会矛盾发展的特点,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我们党认识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仅要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且要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并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其次,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内在要求。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而我们党第一次提出社会和谐问题的,正是党的十六大报告。
十六大之所以要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首先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正是国内矛盾凸显的时期。这就需要新的治国理政思路,就是既清醒地分析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又要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利益协调机制,使社会全体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另外,多年来我们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的“经济一腿长、社会一腿短”等问题。必须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社会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促进社会更加和谐。能否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
最后,归根到底,这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社会和谐历来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是,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要求更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经历着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从社会和谐的角度来再认识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可以进一步厘清我们以往在社会主义问题上发生的诸如以阶级斗争为纲等一系列重大错误。
在对“社会主义”不断深入再认识的过程中,我们的事业已经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今天重点研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属性,从根本上说,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在社会关系上是和谐的,社会和谐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属性。而要实现这一重要属性还要靠我们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来努力,并且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9202.html
首先,这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的新认识,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提出要从总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要从总体布局上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全面地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我们党认为现代化不仅是指农业、工业、国防、科技的现代化即“四个现代化”,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据此第一次提出了“总体布局”这一概念,党的十三大明确把“富强、民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此后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做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现阶段社会矛盾发展的特点,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我们党认识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仅要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且要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并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其次,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内在要求。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而我们党第一次提出社会和谐问题的,正是党的十六大报告。
十六大之所以要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首先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正是国内矛盾凸显的时期。这就需要新的治国理政思路,就是既清醒地分析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又要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利益协调机制,使社会全体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另外,多年来我们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的“经济一腿长、社会一腿短”等问题。必须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社会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促进社会更加和谐。能否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
最后,归根到底,这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社会和谐历来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是,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要求更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经历着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从社会和谐的角度来再认识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可以进一步厘清我们以往在社会主义问题上发生的诸如以阶级斗争为纲等一系列重大错误。
在对“社会主义”不断深入再认识的过程中,我们的事业已经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今天重点研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候,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属性,从根本上说,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在社会关系上是和谐的,社会和谐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属性。而要实现这一重要属性还要靠我们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来努力,并且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