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教学论文 >> 数学论文 >> 正文

数学教学中学生有效探究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以一个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现新问题、同化新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有效探究策略,可以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及创造才能得以充分发展,学生们也会变得更加喜爱数学。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一节课是不是有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只有有效的探究才能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数学课堂中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有效探究   思考   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探究性学习”一词,最初由“inquirelearing”翻译而来。探究性学习是人类对学习活动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具有使用科学思维方法、主动探索、发现和创新等基本特征。探究性学习可视为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形成理念、提高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趣、习得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团体(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它并不排斥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那么,一节课是不是有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稍作调查,我们就会发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存在,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探究活动的低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探究活动的盲目性。探究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时产生的困惑与问题,对于一些学生能自主解决的浅显问题,是无需“兴师动众”组织探究实践活动的。在教学中教师缺乏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一味滥用探究活动,营造表面的“热热闹闹”的学习气氛,为探而“探”。其实只需给一两分钟,学生便能独立解决。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教学实则浪费有限而宝贵的学习时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探究活动的无序性。学生的制约能力较差,自由探究活动时,课堂难于掌控。如果教师没有较好的调控能力,学习过程有时会陷入混乱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浮燥的状态,教师缺乏准确的定位,只是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现在的“旁观者”,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3.探究活动的被动性。探究过程中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抢着发言,有的学生却一言不发;有时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不认真倾听,而是各说各的,以自我为中心。彼此之间的合作不是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前提下进行的。
我们的老师总还习惯于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取某一个科学的结论。而为了学生能尽快获得结论,老师则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往老师所想一面引导,而至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些其他问题,老师们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同时学生一旦得出了某一个科学的结论,也就宣告本次探究活动结束。
在这些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实质性参与,探究活动、合作学习的价值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4.探究活动的浅表性。学生的探究还只是停留在嬉玩活动的层次。虽然在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了陶冶,但是热闹有余、思维不足,探究的更重要的任务建构知识层面缺失,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列举的这些现象绝非个别现象,可以说在数学课堂中还有着很大的普遍性,而这样的现状却直接影响着我们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积累、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可以说也关系着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我们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数学课中,教师要对探究活动的安排和开展进行科学的分析,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探究。
二、有效探究的特点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判断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最好依据。有效的探究活动必须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活动和问题探究”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弘扬学生人格主动精神,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能突出地实现三维目标中的一个或多个,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1.有效探究活动以学生为本,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热情,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活动。如果学生对所设置的活动内容缺乏兴趣或设置的活动内容脱离学生的基本背景,并得不到相应的材料资源的支持,学生就会对探究活动失去热情,活动只停留于表面,缺乏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活动就成为一个无效探究活动。因此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是有效探究的核心。
2.有效探究活动注重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启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发现和探究,使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研究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至少能实现三维目标中的一个,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效探究活动的基本模式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资料(实验操作)──分析资料(或实验现象数据)──形成科学结论──交流讨论──提出新的问题。作为课堂探究活动,可以是上述过程的全部,也可以是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或某一个环节,只要学生能通过探究活动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或学会了某种科学的方法、技能或形成一种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能很好地达到其中一个目的,这样的活动就可以称为一个有效的活动。应改变以通过探究的学生是否取得成果或得出正确的结论作为衡量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标准的观念。
三、有效探究的实施策略
1.确立探究任务和目标的有效性
教师要使学生在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保持动机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能使学生时刻感受到有形的探究任务带来的压力及来自实现某个具体目标的动力是有效的教学策略。首先,教师要通过文字、语言帮助学生明确每一项探究活动的任务,让学生把握探究的目标;其次,每一项探究活动后都要组织交流和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成就感;此外,可能的话,应鼓励学生将其探究成果进一步深化并转换为可操作的实际方案。目标的确立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目标确立要适度。课堂教学设计是根据本班的学生学习需求水平而确定的活动方案。活动的目标是针对学习者个体发展,培养目标而确立的,因此,培养目标要适合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探究活动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
(2)目标实施有梯度。在学生群体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水平、个性特征、兴趣爱好都有很大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活动状态。这样,课堂教学中,任务的实施应该考虑多层次、有梯度的进行,让所有学生都能进步。
(3)目标完成有效度。效度是检测目标和结果是否一致。为了达到活动结果与课堂设计目标的一致性,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目标)时,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结合实际,确立效度较高的课堂教学设计活动方案。
2.探究中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转换的有效性
在探究活动中,常有教师从探究的选题、方案设计、资料调查及实验操作等整个过程,全部设计安排好,学生按照教

《数学教学中学生有效探究的思考与实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9215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数学论文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