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美文学的积淀与教学方法之关联 ——以中国英语教师为例
浅谈英美文学的积淀与教学方法之关联 ——以中国英语教师为例
摘 要:外语教学在初学阶段、中级阶段与较高级阶段中呈现不同特点,在各个阶段,英语教师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积极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在文学教育方面有创新性反思,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关键词:教育创新;外国文学;外语学习;教学方式;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审美的教育、艺术的熏陶。文学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和价值功能是与人的自由发展一并展开并相适应的。审美是人的自由境界,他是通过艺术和其他审美活动形态净化和升华的情感意绪、人格襟抱,并与德、智、体相结合,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胡良桂《文学主流的多维空间》)英美文学的积淀对于英语教师的影响正如所说,在担起教育功能的同时也传递着一种审美观。将教育的普遍性与文学艺术的特殊性相结合,在课堂上以教学形式进行将演绎出多种文化碰撞出绚烂火花的精彩多幕剧,而那也是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得天独厚的享受。高级的艺术形式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来酝酿,而对于了解文化的钥匙——语言的重担更不偏不倚地落在了当代教师的身上。那么,面对浩如烟海的西方巨著,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者,特别是外语教学工作者该何去何从呢?与其将它视为学习工具,不如当它是另一种文化孕育出的精灵,也是对人类自身心灵进行窥探、思考的又一种艺术。文学,以这种形式来诠释教育,又以教育来延续文学的
生命。
在中国当代教育形势下,英语教学的发展步步深入,可追溯到幼儿教育阶段,而受经济发展程度、地域或教育观念等的影响,英语教学的层次水平不一而论。从启蒙教育到初、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学抑或汉语教学中对于英美文学的注重程度显然不能以偏概全。我们应该分不同的教育阶段来看不同背景下的文化对于学习者的影响。
一、英语初学阶段(幼儿园到小学阶段)
此阶段需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来分析,大可不必引进相对深邃的文学作品,我们呼吁对于儿童文学的多加关注。外语教师在注重发音、识词、拼写等基本入门知识教授的同时还应储备足够多的“故事”、网罗更多童话故事、寓言或神话传说来间接地培养学生对文学审美情趣、童趣及儿童想象力、画面感,积极去创设语境,可在游戏中让学生轻松掌握所学。教师可抽出作品中的主人公,不让它停留在书页上,鲜活其形象,借助于动画或童谣、儿歌来丰富他们,从而做好对学生的早期文学素养的启蒙。教师可借助课外书籍,积累主人公形象,要明确一个个带孩子气的活泼精灵身上学到的并不亚于大文豪笔下的传神人物。英语教师围绕学生兴趣探究他们喜爱的故事,进一步扩展其情节,开发其想象力去创新地编一编故事的后续等在教学中的运用都是新一代教师在教学创新的体现。熟读西方儿童经典,英语教师的角色也该是闪亮的。充分掌握住课堂节奏,扮角色或讲故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一个个小人物的同时也已创设了小小的大世界。
二、英语学习的中级阶段(初高中学习阶段)
这个阶段对教师的要求是偏高的,不仅能带领学生做好应考工作,还该能有条不紊地开展自己的教学计划(除教学大纲之外自己的教学计划),使学生继续夯实自己的文化根基,要教学方式手段的多样化。这是个挑战,尤其在文学书籍的阅读上,应积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教师应扩充课堂文化信息含量,引导学生抓起必读科目,也要因加强自身英美文化底蕴引导纠正一些谬论及文化偏见。也可结合历史探究古代文明的起源,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等等来个文学的“刨根问底”,在《你不可不读的西方文学故事》中可觅得一两颗喜欢的文学明珠。良好的英美文学素养是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英语教师介绍英美文学作品及作家的时候不仅要有丰富的背景知识以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还应该注重作品的深度思想来让学生咀嚼回味。另外,对于语言的分析也注重于语言习惯、方言、谚语、典故、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等来看都需倚靠英语教师的文学积淀进一步拓展
得来。
三、英语学习的较高级阶段(大学学习阶段)
这个阶段也空前地关注西方文化的积累度,学生才发现一门语言的学习实在探讨人家的文化,对于广义上文学的学习更加地接近了文化的内核,也就更易于语言本身的掌握。接触大学文化才发现知识的三千弱水中自己还连一瓢都没有,所以急切地汲取能够得着的知识养分。此时的大学教师就应依据学生兴趣及特长来引导学生学习初级阶段未涉及的文化知识,更加科学地解释外国特殊的文化现象,更加全面、清楚地展开背景知识的概述。当然,在这个阶段还有重要一点是继续不断地向学生推荐外国优秀作品,利用闲暇时间与学生共同探讨读书心的体会。比如,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作品赏析,通过有步骤、有目的的探讨,一步步走进这位文豪的幽默与讽刺。
1.通过作者时代背景来了解其写作动力与方向
马克·吐温的父亲是不得意的乡村律师,在其12岁的时候去世了。迫于家境,他先后当过印刷所学童、送报人、领港员,还到西部探过矿。这为他早期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当时正流行幽默文学,而他将幽默与讽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幽默风格。1864年,他到旧金山,在《晨报》当记者,从此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卢锦明《欧美文学导读》),创作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等名篇。马克·吐温早年在《旧金山晨报》当记者时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移民的报
道……“他对中国人的描写是一种写实主义的‘新闻报道方式’的再现……但其主旨在于批评美国的时事,而非关注中国。”(《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第一辑)也借此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的真实面貌。
2.细究作品,深入发掘主题
马克·吐温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他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T.S.艾略特认为这部小说开创了英美两国文坛的一代新风。
“著名小说家海明威认为,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马克·吐温写的一本书,叫做《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最好的一本书”。(文聘元《你不可不读的西方文学故事》)。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黑人吉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是黑奴,但他不卑躬屈膝,为了摆脱奴隶身份反而竭力斗争,勇敢追求自由,也具舍己为人、善良高尚的优秀品质,同时也有无知、迷不觉悟的性格。”此时作品主题已跃然纸上,对于解放黑奴问题的敏感,让人深深地同情起吉姆,也使人狠狠憎恨起种族歧视的黑奴制度。
3.艺术手法的品味
“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作者运用第一人称的艺术手法,使人倍感亲切、真实。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加上幽默夸张的心理描写,人物清晰明朗、个性突出,而地方俚语的使用使语言更富生命力”(卢锦明《欧美文学导读》)。由于作品鲜明的思想性,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对公众的影响力而言,堪称是无与伦比的。大学教师在英美文学方面的教授也可力主创新,别出心裁地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追求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读完马克·吐温的作品,其幽默感还是久久萦绕在脑海不能忘怀。有人说“那种激情与幽默在教学的应用或与能多少给人以启示,增加一些大学英语教师的幽默感,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塑造良好个人魅力的体现。培养英语教学的激情更是延续教学生命的最佳方式”(舒笑梅《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第一辑)。
总而言之,“在文学创作中,不论是只强调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历史观点即思想性)而忽视娱乐功能(美学观点即艺术性)的倾向,都应将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寓教于乐。”(胡良桂《文学主流的多维空间》),无论教学停留在哪个阶段,英语教师对于教法的感悟,从自身的所学或从学生的学法出发,都能履行好自己的天职又不损自己的价值。“提高大学教师的语言教学能力、文化传播能力,对于英美等外国文学的积淀是急需的”(汪义群《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二辑),而将教学与艺术融合为一体,为现代英语教学添入新的活力,都是每个教师正努力做的,共同期待着英语教学美好明天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卢锦明。欧美文学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文聘元。你不可不读的西方文学故事。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06.
[3]汪义群。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二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指导老师:孙立恒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浅谈英美文学的积淀与教学方法之关联 ——以中国英语教师为例》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93548.html
摘 要:外语教学在初学阶段、中级阶段与较高级阶段中呈现不同特点,在各个阶段,英语教师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积极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在文学教育方面有创新性反思,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关键词:教育创新;外国文学;外语学习;教学方式;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审美的教育、艺术的熏陶。文学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和价值功能是与人的自由发展一并展开并相适应的。审美是人的自由境界,他是通过艺术和其他审美活动形态净化和升华的情感意绪、人格襟抱,并与德、智、体相结合,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胡良桂《文学主流的多维空间》)英美文学的积淀对于英语教师的影响正如所说,在担起教育功能的同时也传递着一种审美观。将教育的普遍性与文学艺术的特殊性相结合,在课堂上以教学形式进行将演绎出多种文化碰撞出绚烂火花的精彩多幕剧,而那也是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得天独厚的享受。高级的艺术形式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来酝酿,而对于了解文化的钥匙——语言的重担更不偏不倚地落在了当代教师的身上。那么,面对浩如烟海的西方巨著,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者,特别是外语教学工作者该何去何从呢?与其将它视为学习工具,不如当它是另一种文化孕育出的精灵,也是对人类自身心灵进行窥探、思考的又一种艺术。文学,以这种形式来诠释教育,又以教育来延续文学的
生命。
在中国当代教育形势下,英语教学的发展步步深入,可追溯到幼儿教育阶段,而受经济发展程度、地域或教育观念等的影响,英语教学的层次水平不一而论。从启蒙教育到初、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学抑或汉语教学中对于英美文学的注重程度显然不能以偏概全。我们应该分不同的教育阶段来看不同背景下的文化对于学习者的影响。
一、英语初学阶段(幼儿园到小学阶段)
此阶段需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来分析,大可不必引进相对深邃的文学作品,我们呼吁对于儿童文学的多加关注。外语教师在注重发音、识词、拼写等基本入门知识教授的同时还应储备足够多的“故事”、网罗更多童话故事、寓言或神话传说来间接地培养学生对文学审美情趣、童趣及儿童想象力、画面感,积极去创设语境,可在游戏中让学生轻松掌握所学。教师可抽出作品中的主人公,不让它停留在书页上,鲜活其形象,借助于动画或童谣、儿歌来丰富他们,从而做好对学生的早期文学素养的启蒙。教师可借助课外书籍,积累主人公形象,要明确一个个带孩子气的活泼精灵身上学到的并不亚于大文豪笔下的传神人物。英语教师围绕学生兴趣探究他们喜爱的故事,进一步扩展其情节,开发其想象力去创新地编一编故事的后续等在教学中的运用都是新一代教师在教学创新的体现。熟读西方儿童经典,英语教师的角色也该是闪亮的。充分掌握住课堂节奏,扮角色或讲故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一个个小人物的同时也已创设了小小的大世界。
二、英语学习的中级阶段(初高中学习阶段)
这个阶段对教师的要求是偏高的,不仅能带领学生做好应考工作,还该能有条不紊地开展自己的教学计划(除教学大纲之外自己的教学计划),使学生继续夯实自己的文化根基,要教学方式手段的多样化。这是个挑战,尤其在文学书籍的阅读上,应积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教师应扩充课堂文化信息含量,引导学生抓起必读科目,也要因加强自身英美文化底蕴引导纠正一些谬论及文化偏见。也可结合历史探究古代文明的起源,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等等来个文学的“刨根问底”,在《你不可不读的西方文学故事》中可觅得一两颗喜欢的文学明珠。良好的英美文学素养是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英语教师介绍英美文学作品及作家的时候不仅要有丰富的背景知识以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还应该注重作品的深度思想来让学生咀嚼回味。另外,对于语言的分析也注重于语言习惯、方言、谚语、典故、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等来看都需倚靠英语教师的文学积淀进一步拓展
得来。
三、英语学习的较高级阶段(大学学习阶段)
这个阶段也空前地关注西方文化的积累度,学生才发现一门语言的学习实在探讨人家的文化,对于广义上文学的学习更加地接近了文化的内核,也就更易于语言本身的掌握。接触大学文化才发现知识的三千弱水中自己还连一瓢都没有,所以急切地汲取能够得着的知识养分。此时的大学教师就应依据学生兴趣及特长来引导学生学习初级阶段未涉及的文化知识,更加科学地解释外国特殊的文化现象,更加全面、清楚地展开背景知识的概述。当然,在这个阶段还有重要一点是继续不断地向学生推荐外国优秀作品,利用闲暇时间与学生共同探讨读书心的体会。比如,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作品赏析,通过有步骤、有目的的探讨,一步步走进这位文豪的幽默与讽刺。
1.通过作者时代背景来了解其写作动力与方向
马克·吐温的父亲是不得意的乡村律师,在其12岁的时候去世了。迫于家境,他先后当过印刷所学童、送报人、领港员,还到西部探过矿。这为他早期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当时正流行幽默文学,而他将幽默与讽刺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幽默风格。1864年,他到旧金山,在《晨报》当记者,从此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卢锦明《欧美文学导读》),创作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亚瑟王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等名篇。马克·吐温早年在《旧金山晨报》当记者时写了大量有关中国移民的报
道……“他对中国人的描写是一种写实主义的‘新闻报道方式’的再现……但其主旨在于批评美国的时事,而非关注中国。”(《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第一辑)也借此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的真实面貌。
2.细究作品,深入发掘主题
马克·吐温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他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T.S.艾略特认为这部小说开创了英美两国文坛的一代新风。
“著名小说家海明威认为,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马克·吐温写的一本书,叫做《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最好的一本书”。(文聘元《你不可不读的西方文学故事》)。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黑人吉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是黑奴,但他不卑躬屈膝,为了摆脱奴隶身份反而竭力斗争,勇敢追求自由,也具舍己为人、善良高尚的优秀品质,同时也有无知、迷不觉悟的性格。”此时作品主题已跃然纸上,对于解放黑奴问题的敏感,让人深深地同情起吉姆,也使人狠狠憎恨起种族歧视的黑奴制度。
3.艺术手法的品味
“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作者运用第一人称的艺术手法,使人倍感亲切、真实。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加上幽默夸张的心理描写,人物清晰明朗、个性突出,而地方俚语的使用使语言更富生命力”(卢锦明《欧美文学导读》)。由于作品鲜明的思想性,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对公众的影响力而言,堪称是无与伦比的。大学教师在英美文学方面的教授也可力主创新,别出心裁地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追求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读完马克·吐温的作品,其幽默感还是久久萦绕在脑海不能忘怀。有人说“那种激情与幽默在教学的应用或与能多少给人以启示,增加一些大学英语教师的幽默感,不仅是教学的需要,也是塑造良好个人魅力的体现。培养英语教学的激情更是延续教学生命的最佳方式”(舒笑梅《外国语言文化研究》第一辑)。
总而言之,“在文学创作中,不论是只强调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历史观点即思想性)而忽视娱乐功能(美学观点即艺术性)的倾向,都应将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寓教于乐。”(胡良桂《文学主流的多维空间》),无论教学停留在哪个阶段,英语教师对于教法的感悟,从自身的所学或从学生的学法出发,都能履行好自己的天职又不损自己的价值。“提高大学教师的语言教学能力、文化传播能力,对于英美等外国文学的积淀是急需的”(汪义群《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二辑),而将教学与艺术融合为一体,为现代英语教学添入新的活力,都是每个教师正努力做的,共同期待着英语教学美好明天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卢锦明。欧美文学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文聘元。你不可不读的西方文学故事。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06.
[3]汪义群。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二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指导老师:孙立恒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浅谈英美文学的积淀与教学方法之关联 ——以中国英语教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