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营的城市规划方略研究
bsp; 旧区改造 ,对旧街道的旧房,可通过规划设计,对旧建筑进行外立面装修,“穿衣”美化。不一定要大拆大建。这样,既能美化,又少花钱。上海的南京路的改造就是成功的例子。
(七)加强绿化
绿化是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软质景观,是城市美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强绿化,使树茂、草绿、花香。
三、优化城市环境,以环境美提升城市资产价值
现在人们都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以认为本、绿化、环境的意义,并且在城市建设中实施,大力治理环境。这是城市建设的好势头。
环境治理好了,居住、商业、办公、游憩环境也好了,人气也旺了。房地产也增值了。城市经营,应该充分与环境治理结合,结合环境治理开发居住、商业、办公、游憩,从环境治理中获取价值,实现城市资产的价值。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
四、合理规划城市广场,搞好广场工程经营
中国 50~70 年代,城市一方面由于游行、集会频繁,另一方面由于受苏联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十分重视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 80 年代,由于游行、集会活动甚少,忽视了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 90 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上升到了一定的水平,国家经济水平从“温饱”上升到了“小康”,人民需要从基本的“衣食住行”上升到了“娱乐休闲”,全世界也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入环境文化时代,我国又开始重视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
广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与休闲、娱乐、交往、集会有关,而且与景观、商业、房地产、交通、绿化有观。广场建设要全面考虑这些问题,通过广场建设达到提升周围房地产价值,以房地产增值平衡建设改造投入,甚至赢利, 美化与赢利一举两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兼受的城市经营目的 。
在广场建设中,美化了城市景观,提供了人民休闲活动场所,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广场的规模、广场的分布不合理等等问题。城市经营中的城市规划、广场建设应注意以下 4 问题:广场布局、广场规模、区别一般广场与交通岛、城市总体规划要布局好广场。
• 广场布局
广场应均匀分布在城市中心,全市性的广场应该分布在全市中心,分区性的广场应该分布在分区中心,街区性的广场应该分布在街区中心。广场体系应该符合 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体系 ,从街区广场到全市区广场呈金字塔形。城边、城外广场,居民难以接近,效益差,不合理。
• 广场规模
广场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大了一是浪费资金、土地,二是广场活动的人感到空旷、荒芜、冷清,甚至恐惧;也不是越小越好,小了广场活动的人就会感到拥挤、烦躁;规模大小合理才好。怎样确定广场的合理规模?主要从以下 3 方面确定。
• 视觉、听觉、心理感应确定人均面积
视觉研究表明:在视力正常的情况下,人相距小于 15 米( 48 英尺)以内能清晰地看见对方面部(如“肖像”一样);相距 25~130 米( 80~428 英尺)只能辨认对方的身体姿态;
听觉研究表明:在典型的城市噪音条件下,小声说话在 10 米以内能听清楚 ; 大声说话在 21 米( 70 英尺)以内刚刚听到。
心理感应研究表明:在休闲活动中,人与人相距小于 2 米时,熟人感觉亲切,而陌生人则感觉相互干扰、不舒服;当辨认不清周围人的面孔、声音时,感觉空旷、冷清、荒芜,甚至恐惧。
综合考虑,广场的活动人均面积下限为 4 平方米,上限为 100 平方米,人均 8 平方米( 28 平方英尺)的广场充满活力。国家绿化面积数量适当增加。
• 据广场的服务范围、服务人口、人到广场活动的出游率确定广场活动人口
广场的服务范围有全市性的(如上海人民广场),有分区性的,有街区性的。全市性的广场的服务人口是全市人口,分区性的广场服务人口是分区,街区性的广场服务。
一个区域的总人口有多种活动方式,不可能全部到广场活动,只有一部分到广场活动。到广场活动的人口的比例即出游率乘以总人口即得广场活动人数。
• 根据人均面积、广场活动人口确定广场规模
人均面积乘以广场活动人口即得广场规模。
( 三 ) 区别一般广场与交通岛、公园
广场的特点是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流、车流,交通流量很大。
然而,交通岛的主要特点是起交通作用,疏导交通。交通岛与广场区别很大,在交通方面是相互矛盾的。如果把交通岛做成广场,不仅不能疏导交通,反而吸引大量的交通量,产生交通问题,事与愿违。这样的情况已经出现过,城市经营中应避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
广场较公园开放性强,公园较广场隐蔽性强。
(四)城市总体规划要布局好广场
上一轮产生总体规划对城市广场考虑不够,以致在 90 年代后期很难找到一块可做广场的地方,要做一个广场要拆除大量的建筑 《城市经营的城市规划方略研究(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94119.html
(七)加强绿化
绿化是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软质景观,是城市美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强绿化,使树茂、草绿、花香。
三、优化城市环境,以环境美提升城市资产价值
现在人们都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以认为本、绿化、环境的意义,并且在城市建设中实施,大力治理环境。这是城市建设的好势头。
环境治理好了,居住、商业、办公、游憩环境也好了,人气也旺了。房地产也增值了。城市经营,应该充分与环境治理结合,结合环境治理开发居住、商业、办公、游憩,从环境治理中获取价值,实现城市资产的价值。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
四、合理规划城市广场,搞好广场工程经营
中国 50~70 年代,城市一方面由于游行、集会频繁,另一方面由于受苏联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十分重视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 80 年代,由于游行、集会活动甚少,忽视了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 90 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上升到了一定的水平,国家经济水平从“温饱”上升到了“小康”,人民需要从基本的“衣食住行”上升到了“娱乐休闲”,全世界也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入环境文化时代,我国又开始重视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
广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与休闲、娱乐、交往、集会有关,而且与景观、商业、房地产、交通、绿化有观。广场建设要全面考虑这些问题,通过广场建设达到提升周围房地产价值,以房地产增值平衡建设改造投入,甚至赢利, 美化与赢利一举两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兼受的城市经营目的 。
在广场建设中,美化了城市景观,提供了人民休闲活动场所,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广场的规模、广场的分布不合理等等问题。城市经营中的城市规划、广场建设应注意以下 4 问题:广场布局、广场规模、区别一般广场与交通岛、城市总体规划要布局好广场。
• 广场布局
广场应均匀分布在城市中心,全市性的广场应该分布在全市中心,分区性的广场应该分布在分区中心,街区性的广场应该分布在街区中心。广场体系应该符合 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体系 ,从街区广场到全市区广场呈金字塔形。城边、城外广场,居民难以接近,效益差,不合理。
• 广场规模
广场规模不是越大越好,大了一是浪费资金、土地,二是广场活动的人感到空旷、荒芜、冷清,甚至恐惧;也不是越小越好,小了广场活动的人就会感到拥挤、烦躁;规模大小合理才好。怎样确定广场的合理规模?主要从以下 3 方面确定。
• 视觉、听觉、心理感应确定人均面积
视觉研究表明:在视力正常的情况下,人相距小于 15 米( 48 英尺)以内能清晰地看见对方面部(如“肖像”一样);相距 25~130 米( 80~428 英尺)只能辨认对方的身体姿态;
听觉研究表明:在典型的城市噪音条件下,小声说话在 10 米以内能听清楚 ; 大声说话在 21 米( 70 英尺)以内刚刚听到。
心理感应研究表明:在休闲活动中,人与人相距小于 2 米时,熟人感觉亲切,而陌生人则感觉相互干扰、不舒服;当辨认不清周围人的面孔、声音时,感觉空旷、冷清、荒芜,甚至恐惧。
综合考虑,广场的活动人均面积下限为 4 平方米,上限为 100 平方米,人均 8 平方米( 28 平方英尺)的广场充满活力。国家绿化面积数量适当增加。
• 据广场的服务范围、服务人口、人到广场活动的出游率确定广场活动人口
广场的服务范围有全市性的(如上海人民广场),有分区性的,有街区性的。全市性的广场的服务人口是全市人口,分区性的广场服务人口是分区,街区性的广场服务。
一个区域的总人口有多种活动方式,不可能全部到广场活动,只有一部分到广场活动。到广场活动的人口的比例即出游率乘以总人口即得广场活动人数。
• 根据人均面积、广场活动人口确定广场规模
人均面积乘以广场活动人口即得广场规模。
( 三 ) 区别一般广场与交通岛、公园
广场的特点是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流、车流,交通流量很大。
然而,交通岛的主要特点是起交通作用,疏导交通。交通岛与广场区别很大,在交通方面是相互矛盾的。如果把交通岛做成广场,不仅不能疏导交通,反而吸引大量的交通量,产生交通问题,事与愿违。这样的情况已经出现过,城市经营中应避免再出现这样的问题。
广场较公园开放性强,公园较广场隐蔽性强。
(四)城市总体规划要布局好广场
上一轮产生总体规划对城市广场考虑不够,以致在 90 年代后期很难找到一块可做广场的地方,要做一个广场要拆除大量的建筑 《城市经营的城市规划方略研究(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