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洋人”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从“小洋人”问鼎“中国驰名商标”引发的思考
按:上世纪80年代,当国门遁开时,外资大量涌入,外资企业在中华大地“攻城掠地”、横扫南北的时候,他们更没有忘记把品牌理念带入中国,从精神和物质上把国人“俘虏”了。君不见,喝可口可乐、吃麦当劳、穿耐克鞋、用潘婷洗发水、选诺基亚手机、开宝马汽车……非名牌不买,已渐成国人时尚。一些“名牌”标价让人咋舌,但购买者仍趋之若鹜。为什么国人会如此狂热?其实,并不是他们不爱国,也不是他们盲从,更不是他们没有自己的消费习惯,而实在是这些品牌太深入人心了。这就是品牌的力量,难怪有些企业老总夸下“海口”,如果我的企业垮了,就凭我这块牌子,我照样能东山再起。的确是这样,品牌不但是信誉、质量的象征,更代表着地位和财富。今天,“小洋人”为民族工业,更为沧州乃至于黄骅的企业,趟出了一条“血路”,指明了方向,使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前程。
“小洋人”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
-----从“小洋人”问鼎“中国驰名商标”引发的思考
“小洋人”出名了!成了“中国驰名商标”!这个消息传来,作为沧州人,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鼓舞。但欢愉过后,内心不免有些许失落:黄骅为什么没有名牌,什么时候有啊!这种企盼、这种焦虑,我想大多数黄骅人都会有吧。这个美好的愿望也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难以散去,而且愈久愈强烈,一种写作的冲动,令我欲罢不能,于是扶案提笔,写下了下面这段话。
为什么会是小洋人?
不知道“小洋人”家底的人,都暗暗称奇,沧州这么多企业,为什么偏偏是“小洋人”夺得“桂冠”,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多年的磨砺,“小洋人”自有独到的“生意经”。
发展:大踏步迈向前。“小洋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家产”已有两个多亿,销售收入突破四个亿,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二,产品覆盖大半个中国。面对如此“骄人”的成绩,他们丝毫没有满足和停步,在南京投资8000万元的新厂即将投产,同时计划在青县再建设一个占地200亩的新厂。
质量:让市场来说话。多年来,“小洋人”以良好的质量,赢得了社会一致赞誉。除一套严格的检验制度外,他们还非常重视市场反馈,每当新产品投放市场,总是先让小学生、出租车司机品尝。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呀,98年以来,“小洋人”连续两届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获得河北省第六届“消费者信得过产品”。
产品:创新才能致胜。在产品研发上,“小洋人”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最近,推出的鲜果奶“透明看得见”系列包装,这在全国“独一份儿”,而当时专家认为材料不过关,不能作为外包装。但他们不信这个邪,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现在,“小洋人”又在研制一种早餐新产品,力求贴近消费者,更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不久将投放市场。
宣传:走入千家万户。“小洋人”看准了宣传的巨大“威力”,斥巨资投入宣传,在国家和各级媒体上“轮番轰炸”,仅今年广告投入已达3000万元。巨额的宣传,自然获得了颇丰的回报,“小洋人”不但在消费者面前混了个“脸熟”,更为企业的不断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定位:把一行干到极致。“小洋人”目前的销量,已超过“乐百氏”,直逼“娃哈哈”。当这些“巨头”热衷于“全面开花”时,“小洋人”却坚持做一种产品,用他们的话说“要做就做最好”,把产品做到极致、把成本降到最低,在业内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感悟:“小洋人”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理儿:事在人为,路在脚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不管什么事儿,只要真想做,并付出十分的努力,甚至碰得头破血流,到最后不成功的还真不多见。一个人需要有自己的定位,企业也是一样,也要有自己的目标,只要围绕定位去拼搏、围绕目标去奋斗,终有一天,我们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勇于问鼎,惟旗是夺,是精神、更是毅力,这样做了、坚持了,胜利就在我们手中,成功就在我们脚下。
我们反思什么
“小洋人”就象一个名医,替我们“把脉问诊”,为我们开出了一剂良方,让我们清醒,让我们反思,更让我们理性。人不怕有缺点,就怕知道缺点而不去改正。一个企业、产业也是一样,要勇于面对问题,这就是进步、就是收获。
好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时代不同了,“好酒也怕巷子深”,这个时代,是靠品牌赚钱的时代。谈及我们的特色产业,人们一般都能想到,无非就是五金、化工、模具,还有冬枣,但再深究一步,这些产业有哪些知名企业,又有哪些叫得响的品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有好的产品,却没有知名品牌,这是一件让人非常痛心的事。比如,我们的模具,外界都有很高的评价,的确在北方独树一帜,但是从来没有听说有什么牌子,搞专业的人恐怕也不知道。还有,我们的苜蓿芽苗菜上了国宴,这应该是大书特书的一件事,但总让人提不起精神来,没有牌子自己也觉着不硬气。我市品牌的这种“尴尬”,揭示了企业在发展上的“矛盾”心理。
搞“代工”,为他人做“嫁衣”。“代工”这个词,时下非常时髦。中国的服装、鞋子、电子产品,好多都在为国外大厂“代工”。当然,这在一定时期,确实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比如,深圳、东莞,以至江苏的昆山、吴江等地,无一不是靠外资,靠“代工”发展起来的,创造了经济奇迹。但这种经济模式的弊端,也慢慢暴露出来,没有知识产权,没有核心技术,授人以柄,丝毫不能越雷池一步。说得不客气一点,就是人家的“高级打工仔”。同全国一样,我们也受到品牌的困扰。以五金为例,做什么,什么规格,由代理商下订单,按要求供货,然后贴上人家的牌子,我们只赚取少得可怜的“加工费”,根本见不到“买家”,与市场更是“无缘”。这样的事实,只能是看人家脸色行事,人家一感冒,我们就得跟着吃药。今年五金行业原材料不断波动,对我市一些无牌企业的产品造成很大冲击,而一些有品牌的企业则相对要好得多,这也再次提醒我们,企业发展的主动权要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就必须拥有生产自主权,就必须有自己的品牌。
空有“招牌”,却束之高阁。拿冬枣来讲,“原产地域保护”、“黄骅冬枣证明商标”,是我们多少年的心血换来的。我们应该掂得出它的份量头,国家级的牌子,可不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沾化、大港等地,都在争夺“正宗”,他们虽虎视眈眈,但没有办法,我们已捷足先登,主动权在我们手里。另外,这两块牌子的价值,还在于历史、文化、品质,这也是无法估量的,花多少钱也办不到。但事实是,政府和部门的努力,在企业层面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各家在宣传上,各打各的牌子,各亮各的招数,使这两块招牌成了事实上的“摆设”。这种情况,我们非常不愿意看到,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必须尽快予以解决。标准、商标、宣传口径的不统一,不单单是冬枣一个产业遇到的问题,这也是我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共性问题。
差距:与“小洋人”相比,我们的企业存有一种坐井观天的短视,面对品牌的“冲击”不为所动,有牌、无牌一个样儿,以销定量,靠数量赚得利润,以卖出去论英雄,产品多少年没有变化。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与“小洋人”同龄的企业,有的已迈上发展的快车道,有的则一蹶不振,甚至有的已是“销声匿迹”,这种反差让人痛心。我们的企业,已处在十字路口,是以“小洋人”为榜样,还是依旧故我,只在一念之间。
我们怎么办
古语讲,“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同样,我们的创牌之路,也不是坦途,需要付出艰辛,仅靠羡慕不行,还要有勇于“结网”的能力,更要有“出海”的魄力,打破禁锢,路就在脚下。
抓住关键打造名牌。在创“名牌”这个问题上,应明确一个重点,不能东一个、西一个,如果都是重点,那就没有重点而言。综合分析,我们的冬枣最有潜力、最有希望冲击“名牌”。应围绕“原产地域保护”、“黄骅冬枣证明商标”两块牌子,重点打好历史和文化牌。这两块牌子,全市要统一使用,由相关部门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只要是外销的冬枣,都要冠以“黄骅冬枣”的牌子,虽然这样难度很大,但是推行开来,对企业也好,对农民也好,都有巨大的现实利益,而且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同时,在宣传上也要创新,把工作做足,舍得“下本钱”,付出一分的努力,换来十倍的回报。另外,其他一些品牌也小有名气,比如“同”字牌滑车、珠峰家具、昌骅专用汽车、信誉楼等商标,还有模具城的整体品牌,只要用心培育,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些品牌第一步要争取省著名商标,通过扩大自身影响,不断向“中国驰名商标”发起冲击。不管是冬枣,还是其它产业,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当人们提到某种牌子时,就会想到黄骅,当提及黄骅时,也会自然想到我们的产品。到那时,我们的品牌真正做大做强就为期不远了。
提升实力是当务之急。创名牌,归根结底要靠实力说话。我们看,搞宣传、开发产品、建销售网络等等,哪一样也离不开钱,所以壮大实力,是摆在第一位的。没有实力,何言名牌。目前最紧要的是,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一些优势产品的品质。产品标准不统一,品质参差不齐,是我们创名牌的一大障碍,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拿冬枣产业来说,鲜枣要尽快解决以次充好、青摘青贮、外地枣当本地枣卖的问题;脆枣的外观要改善,解决形状不一、外观不美的问题,这些解决不好,就会砸了黄骅冬枣的牌子。围绕主导产品,纵向拉长、横向拓展,逐步把链条做起来,把“网”织起来。这个问题应提起高度关注,比如冬枣产业,卖鲜枣涉及到保鲜、运输和销售渠道的问题,需要尽快解决。脆枣除了制造工艺外,还有一个降低成本的问题。除了这些产品,我们还能否开发其它的,比如果汁、饮料等深加工食品,总之,围绕这个链条,把枣文章做足、做透、做深。产业的发展,还需要一批“龙头”带动,如果没有一个产值几亿甚至十几亿的大企业,我们的产业很难发展起来,始终小打小闹,很难形成气候。可通过引进外资,或通过政策、资金的扶持,优先培育“重量级”企业发展,可发展集生产、加 《“小洋人”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从“小洋人”问鼎“中国驰名商标”引发的思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96141.html
“小洋人”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
-----从“小洋人”问鼎“中国驰名商标”引发的思考
“小洋人”出名了!成了“中国驰名商标”!这个消息传来,作为沧州人,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鼓舞。但欢愉过后,内心不免有些许失落:黄骅为什么没有名牌,什么时候有啊!这种企盼、这种焦虑,我想大多数黄骅人都会有吧。这个美好的愿望也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难以散去,而且愈久愈强烈,一种写作的冲动,令我欲罢不能,于是扶案提笔,写下了下面这段话。
为什么会是小洋人?
不知道“小洋人”家底的人,都暗暗称奇,沧州这么多企业,为什么偏偏是“小洋人”夺得“桂冠”,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多年的磨砺,“小洋人”自有独到的“生意经”。
发展:大踏步迈向前。“小洋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家产”已有两个多亿,销售收入突破四个亿,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二,产品覆盖大半个中国。面对如此“骄人”的成绩,他们丝毫没有满足和停步,在南京投资8000万元的新厂即将投产,同时计划在青县再建设一个占地200亩的新厂。
质量:让市场来说话。多年来,“小洋人”以良好的质量,赢得了社会一致赞誉。除一套严格的检验制度外,他们还非常重视市场反馈,每当新产品投放市场,总是先让小学生、出租车司机品尝。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呀,98年以来,“小洋人”连续两届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获得河北省第六届“消费者信得过产品”。
产品:创新才能致胜。在产品研发上,“小洋人”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最近,推出的鲜果奶“透明看得见”系列包装,这在全国“独一份儿”,而当时专家认为材料不过关,不能作为外包装。但他们不信这个邪,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现在,“小洋人”又在研制一种早餐新产品,力求贴近消费者,更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不久将投放市场。
宣传:走入千家万户。“小洋人”看准了宣传的巨大“威力”,斥巨资投入宣传,在国家和各级媒体上“轮番轰炸”,仅今年广告投入已达3000万元。巨额的宣传,自然获得了颇丰的回报,“小洋人”不但在消费者面前混了个“脸熟”,更为企业的不断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定位:把一行干到极致。“小洋人”目前的销量,已超过“乐百氏”,直逼“娃哈哈”。当这些“巨头”热衷于“全面开花”时,“小洋人”却坚持做一种产品,用他们的话说“要做就做最好”,把产品做到极致、把成本降到最低,在业内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感悟:“小洋人”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理儿:事在人为,路在脚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不管什么事儿,只要真想做,并付出十分的努力,甚至碰得头破血流,到最后不成功的还真不多见。一个人需要有自己的定位,企业也是一样,也要有自己的目标,只要围绕定位去拼搏、围绕目标去奋斗,终有一天,我们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勇于问鼎,惟旗是夺,是精神、更是毅力,这样做了、坚持了,胜利就在我们手中,成功就在我们脚下。
我们反思什么
“小洋人”就象一个名医,替我们“把脉问诊”,为我们开出了一剂良方,让我们清醒,让我们反思,更让我们理性。人不怕有缺点,就怕知道缺点而不去改正。一个企业、产业也是一样,要勇于面对问题,这就是进步、就是收获。
好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时代不同了,“好酒也怕巷子深”,这个时代,是靠品牌赚钱的时代。谈及我们的特色产业,人们一般都能想到,无非就是五金、化工、模具,还有冬枣,但再深究一步,这些产业有哪些知名企业,又有哪些叫得响的品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有好的产品,却没有知名品牌,这是一件让人非常痛心的事。比如,我们的模具,外界都有很高的评价,的确在北方独树一帜,但是从来没有听说有什么牌子,搞专业的人恐怕也不知道。还有,我们的苜蓿芽苗菜上了国宴,这应该是大书特书的一件事,但总让人提不起精神来,没有牌子自己也觉着不硬气。我市品牌的这种“尴尬”,揭示了企业在发展上的“矛盾”心理。
搞“代工”,为他人做“嫁衣”。“代工”这个词,时下非常时髦。中国的服装、鞋子、电子产品,好多都在为国外大厂“代工”。当然,这在一定时期,确实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比如,深圳、东莞,以至江苏的昆山、吴江等地,无一不是靠外资,靠“代工”发展起来的,创造了经济奇迹。但这种经济模式的弊端,也慢慢暴露出来,没有知识产权,没有核心技术,授人以柄,丝毫不能越雷池一步。说得不客气一点,就是人家的“高级打工仔”。同全国一样,我们也受到品牌的困扰。以五金为例,做什么,什么规格,由代理商下订单,按要求供货,然后贴上人家的牌子,我们只赚取少得可怜的“加工费”,根本见不到“买家”,与市场更是“无缘”。这样的事实,只能是看人家脸色行事,人家一感冒,我们就得跟着吃药。今年五金行业原材料不断波动,对我市一些无牌企业的产品造成很大冲击,而一些有品牌的企业则相对要好得多,这也再次提醒我们,企业发展的主动权要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就必须拥有生产自主权,就必须有自己的品牌。
空有“招牌”,却束之高阁。拿冬枣来讲,“原产地域保护”、“黄骅冬枣证明商标”,是我们多少年的心血换来的。我们应该掂得出它的份量头,国家级的牌子,可不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沾化、大港等地,都在争夺“正宗”,他们虽虎视眈眈,但没有办法,我们已捷足先登,主动权在我们手里。另外,这两块牌子的价值,还在于历史、文化、品质,这也是无法估量的,花多少钱也办不到。但事实是,政府和部门的努力,在企业层面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各家在宣传上,各打各的牌子,各亮各的招数,使这两块招牌成了事实上的“摆设”。这种情况,我们非常不愿意看到,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必须尽快予以解决。标准、商标、宣传口径的不统一,不单单是冬枣一个产业遇到的问题,这也是我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共性问题。
差距:与“小洋人”相比,我们的企业存有一种坐井观天的短视,面对品牌的“冲击”不为所动,有牌、无牌一个样儿,以销定量,靠数量赚得利润,以卖出去论英雄,产品多少年没有变化。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与“小洋人”同龄的企业,有的已迈上发展的快车道,有的则一蹶不振,甚至有的已是“销声匿迹”,这种反差让人痛心。我们的企业,已处在十字路口,是以“小洋人”为榜样,还是依旧故我,只在一念之间。
我们怎么办
古语讲,“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同样,我们的创牌之路,也不是坦途,需要付出艰辛,仅靠羡慕不行,还要有勇于“结网”的能力,更要有“出海”的魄力,打破禁锢,路就在脚下。
抓住关键打造名牌。在创“名牌”这个问题上,应明确一个重点,不能东一个、西一个,如果都是重点,那就没有重点而言。综合分析,我们的冬枣最有潜力、最有希望冲击“名牌”。应围绕“原产地域保护”、“黄骅冬枣证明商标”两块牌子,重点打好历史和文化牌。这两块牌子,全市要统一使用,由相关部门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只要是外销的冬枣,都要冠以“黄骅冬枣”的牌子,虽然这样难度很大,但是推行开来,对企业也好,对农民也好,都有巨大的现实利益,而且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同时,在宣传上也要创新,把工作做足,舍得“下本钱”,付出一分的努力,换来十倍的回报。另外,其他一些品牌也小有名气,比如“同”字牌滑车、珠峰家具、昌骅专用汽车、信誉楼等商标,还有模具城的整体品牌,只要用心培育,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些品牌第一步要争取省著名商标,通过扩大自身影响,不断向“中国驰名商标”发起冲击。不管是冬枣,还是其它产业,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当人们提到某种牌子时,就会想到黄骅,当提及黄骅时,也会自然想到我们的产品。到那时,我们的品牌真正做大做强就为期不远了。
提升实力是当务之急。创名牌,归根结底要靠实力说话。我们看,搞宣传、开发产品、建销售网络等等,哪一样也离不开钱,所以壮大实力,是摆在第一位的。没有实力,何言名牌。目前最紧要的是,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一些优势产品的品质。产品标准不统一,品质参差不齐,是我们创名牌的一大障碍,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拿冬枣产业来说,鲜枣要尽快解决以次充好、青摘青贮、外地枣当本地枣卖的问题;脆枣的外观要改善,解决形状不一、外观不美的问题,这些解决不好,就会砸了黄骅冬枣的牌子。围绕主导产品,纵向拉长、横向拓展,逐步把链条做起来,把“网”织起来。这个问题应提起高度关注,比如冬枣产业,卖鲜枣涉及到保鲜、运输和销售渠道的问题,需要尽快解决。脆枣除了制造工艺外,还有一个降低成本的问题。除了这些产品,我们还能否开发其它的,比如果汁、饮料等深加工食品,总之,围绕这个链条,把枣文章做足、做透、做深。产业的发展,还需要一批“龙头”带动,如果没有一个产值几亿甚至十几亿的大企业,我们的产业很难发展起来,始终小打小闹,很难形成气候。可通过引进外资,或通过政策、资金的扶持,优先培育“重量级”企业发展,可发展集生产、加 《“小洋人”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从“小洋人”问鼎“中国驰名商标”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