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2004年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情况
“六项制度”即:农民负担监管党政领导负责制;农民负担工作责任追究制;农民负担情况分析和报告工作制度;涉农收费公示制;督查制度;农民负担信访查处反馈制度。
四、深化配套改革、巩固税改成果
(一)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按照收入范围核定收入基数,基数内属乡镇财力,超基数全部留给乡镇,同时将社会抚养费和殡葬罚没收入的各50%留给乡镇(从
(二)积极推进村组改革
2003年7月,县委县府为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形势,全面实行了村组改革,通过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依法依章选举,建立健全机制等有力措施,精简和优化了村组干部队伍。截止今年六月底,全县非脱产村组干部总数由原来10390人减少到1498人,精简率为85.58%。村组干部大幅减少后,仅村组干部误工报酬一项全县可节约经费450万元左右。全县原有629个行政村,6707个村民小组,经过依法合村并组后,现有594个行政村、4719个村民小组,分别减少5.9%和29.6%。
(三)全面实施农村财务改革
全县30个乡镇全面推行了以管钱、管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财务“村帐乡代管”的管理体制改革。全县农村财务人员由原来的2400余人粗简为现在的600人,精简75%,年节约资金350万元,其中节约财务人员误工报酬100万元,节约各项非生产费用250万元,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社会、经济效果。
(四)认真搞好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
2003年10月,按照国务院、省、市有关政策精神,我县开展了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改革前30个乡镇各有10个事业机构,改革后各乡镇仅设置了4个事业机构,精减比例为67%。改革前乡级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人员455人,自收自支人员619人,共计1074人。改革后建立了“两个中心”,事业编制财政全拨人员仅234名 ,精减比例为48.6%。通过改革达到了精减机构,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的目的,减轻了财政负担和农民负担,增强乡镇事业单位的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存在的问题
1、乡镇债务较重。2001年底,我县通过清理核实乡镇债务总额为2.45亿元,2002年、2003年我们按照“锁定旧债,控制新债,逐年化解”的原则,通过采取节支还债、收欠还债、核销还债、资产变现还债、审计减债、划转减债、两工款还债等7条化债途径,两年已化解乡镇债务1.3亿元,但余下的1.15亿元债务,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和暂停征收历欠的政策,而无资金来源,严重影响基层政府的运转。建议上级财政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对原来由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乡村油路等公益性事业建设形成的1.8亿元债务通过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或采取专
《县2004年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情况(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