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组织的新形势,加强培训学习,培养一批通晓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政府、企业适应世贸组织规则和运用各种政策手段的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通过政策引导和经济预测指导,有效地运用世贸组织的保障机制,促进幼稚产业成长,增强企业应变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充分做好开放金融、保险、电信、外贸、内贸、旅游、中介咨询等服务领域的准备,制定相应管理办法,趋利避害。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的软环境,逐步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进一步理顺体制,规范管理,简化程序,加强监管,减少行政性审批,实施备案制,维护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兴办双语学校,开展双语文化宣传教育,切实解决好外商子女入托、上学等实际生活问题,安商富商。
二、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坚持扩大利用外资,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重点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环保产业、农业和出口创汇型产业,参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等。在继续加大引进港台地区和日韩投资的同时,加大对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的招商力度,积极吸引资金密集、技术档次较高的大项目和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的新突破。在投资领域上采用BOT、TOT、项目融资、发行股票、经营权转让等多种形式,拓宽引资领域,开辟融资新渠道。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外资进行资产重组、嫁接改造。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大企业集团与跨国公司的战略性合作。鼓励中小型企业对外合资合作。充分利用外国的驻连机构和大连驻外机构,大力发展招商中介组织,加大网上招商力度,降低招商成本,吸引更多的合资合作项目。
三、扩大外贸出口
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对外贸易促进体系,深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大经贸等战略,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继续加大机电产品出口,努力增加软件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使之逐步成为出口的主体产品。在巩固现有出口市场前提下,全方位、多渠道地开辟新市场。进一步壮大出口主体力量,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增加出口,推进工贸、商贸、科贸、农贸的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不断扩大大连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覆盖面。进一步发展服务贸易。深化外贸企业改革,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增强扩大国际贸易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
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对外投资经营管理机制,建立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信息网络和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培训,为“走出去”创造环境与条件。进一步拓展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范围。积极支持大连的境外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加快产业、技术结构的调整升级。重点选择一批以出口为主、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企业到境外办厂办店,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扶持鼓励有条件企业到境外开展有资源、有市场的商品生产、承包工程、投资建厂、设立分支机构、建立营销网络,提高境外投资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支持大连的优势企业实行强强联合,组建跨国公司和多种经济成份的跨国经营企业群,增强国际竞争力。
五、发挥对外开放先导区龙头作用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金石滩旅游度假区,尽快从依靠政策优惠转到依靠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素质、优质服务上来。以功能开发开放为突破口,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口岸经济为依托,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持,优势互补,形成组合开放新优势,舞起“龙头”,带动大连率先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运行机制,带动老工业基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在国家同类先导区中争创一流。
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出出口加工制造业的聚集、扩散效应,以高开放度、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成为构筑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生力军,带动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升级,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工业新区。
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加快与大窑湾港一体化的建设,发挥“境内关外”的特殊功能,强化国际转口贸易、保税仓储、物流分拨和保税加工功能,为大连乃至东北腹地出口加工、现代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依靠良好的软硬环境,吸引国内外高科技领域的知名企业、科研院所、跨国公司汇聚园区,成为大连乃至东北地区高科技产业的研发中心、示范区和高素质人才的成长集聚地,带动区域高科技产业发展。
金石滩旅游度假区,突出国际性、高品位、休闲度假、大型会议的主功能,以独有的自然风貌和优势,承接各类高层次会议和大型国际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宾朋汇聚大连。
六、积极参与国内经济分工和合作
突破行政区界限和行业垄断,抓住西部大开放的有利时机,主动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协作,努力拓展与兄弟省市的交流合作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东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一是强化服务辽宁、服务东北、服务全国的意识,确立为所有投资者服务的宗旨,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和政府间的协商对话,通过契约关系和互利互惠的经济手段,统筹规划、协调开发优势资源,相互配合建立区域性大市场,集约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二是按照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要求,以降低交易成本、降低无序竞争损失为基本原则,加强经济合作,积极发展开放型特色经济。三是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开展跨地区、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第4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97024.html
二、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坚持扩大利用外资,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重点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环保产业、农业和出口创汇型产业,参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等。在继续加大引进港台地区和日韩投资的同时,加大对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的招商力度,积极吸引资金密集、技术档次较高的大项目和跨国公司,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的新突破。在投资领域上采用BOT、TOT、项目融资、发行股票、经营权转让等多种形式,拓宽引资领域,开辟融资新渠道。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外资进行资产重组、嫁接改造。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大企业集团与跨国公司的战略性合作。鼓励中小型企业对外合资合作。充分利用外国的驻连机构和大连驻外机构,大力发展招商中介组织,加大网上招商力度,降低招商成本,吸引更多的合资合作项目。
三、扩大外贸出口
建立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对外贸易促进体系,深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大经贸等战略,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继续加大机电产品出口,努力增加软件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使之逐步成为出口的主体产品。在巩固现有出口市场前提下,全方位、多渠道地开辟新市场。进一步壮大出口主体力量,积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增加出口,推进工贸、商贸、科贸、农贸的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不断扩大大连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覆盖面。进一步发展服务贸易。深化外贸企业改革,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增强扩大国际贸易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
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对外投资经营管理机制,建立提供全方位服务的信息网络和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才培训,为“走出去”创造环境与条件。进一步拓展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范围。积极支持大连的境外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加快产业、技术结构的调整升级。重点选择一批以出口为主、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企业到境外办厂办店,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扶持鼓励有条件企业到境外开展有资源、有市场的商品生产、承包工程、投资建厂、设立分支机构、建立营销网络,提高境外投资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支持大连的优势企业实行强强联合,组建跨国公司和多种经济成份的跨国经营企业群,增强国际竞争力。
五、发挥对外开放先导区龙头作用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金石滩旅游度假区,尽快从依靠政策优惠转到依靠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素质、优质服务上来。以功能开发开放为突破口,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口岸经济为依托,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持,优势互补,形成组合开放新优势,舞起“龙头”,带动大连率先构建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运行机制,带动老工业基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在国家同类先导区中争创一流。
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出出口加工制造业的聚集、扩散效应,以高开放度、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成为构筑现代工业体系的重要生力军,带动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升级,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工业新区。
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加快与大窑湾港一体化的建设,发挥“境内关外”的特殊功能,强化国际转口贸易、保税仓储、物流分拨和保税加工功能,为大连乃至东北腹地出口加工、现代物流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依靠良好的软硬环境,吸引国内外高科技领域的知名企业、科研院所、跨国公司汇聚园区,成为大连乃至东北地区高科技产业的研发中心、示范区和高素质人才的成长集聚地,带动区域高科技产业发展。
金石滩旅游度假区,突出国际性、高品位、休闲度假、大型会议的主功能,以独有的自然风貌和优势,承接各类高层次会议和大型国际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宾朋汇聚大连。
六、积极参与国内经济分工和合作
突破行政区界限和行业垄断,抓住西部大开放的有利时机,主动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协作,努力拓展与兄弟省市的交流合作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东北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一是强化服务辽宁、服务东北、服务全国的意识,确立为所有投资者服务的宗旨,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和政府间的协商对话,通过契约关系和互利互惠的经济手段,统筹规划、协调开发优势资源,相互配合建立区域性大市场,集约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二是按照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要求,以降低交易成本、降低无序竞争损失为基本原则,加强经济合作,积极发展开放型特色经济。三是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开展跨地区、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