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基层干部眼中的“三农”问题
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解决“三农”问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12多亿人口,9亿在农村,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
2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亿万农民的辛勤劳作下,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基本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经济总量迅猛增长,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当前我国正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能否抓住机遇,妥善处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是对我们党的一次考验,也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次考验。经受住考验我们就能开拓进取,创建美好未来。
这一切都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提高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认识。
首先,深刻认识“三农”问题的长期性。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是客观存在的,是一时半会解决不了的,这是我在处理“三农”问题应注意的特点。我国人口占世界1/4,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1/4。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都绝不能削弱,只能加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切不可忘记“三农”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生长点,放下农业谈发展的观点是荒谬的,也是不现实的。
其次,深刻认识“三农”问题的紧迫性。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和最突出的矛盾。农产品市场疲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减缓、乡镇企业新吸纳劳动力减少、乡镇企业效益降低,诸如此类问题不解决或不准备解决,就可能引起农业和农村经济滑坡。特别是当前国民经济诸多问题和矛盾尚未得以解决,一旦“三农”方面出现问题,就会引发各种矛盾、问题,这不仅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会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根本大局。
第三,深刻认识增加农业收入、农民收入的关键性。“三农”问题的核心是采取有力措施和策略确保近几年农民收入有大幅度的增加,增加农民收入最重要的是解决社会资源配置结构问题,用管理城市、发展城市的理念来发展、来改革农村改革农业。切实增强国家和社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种投入,投入不足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从总体上还比较薄弱的根本原因之一。
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这个思路跳出了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谈农村的框框,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按照这样的思路考虑农业和农村的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就要坚持做到:
一、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来考虑。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
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城市要带动农村。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拓宽劳务输出渠道。
三、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思想观念解放,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综合效益,把农村和城市联合起来,大力推进税费改革,进一步巩固税改成果,努力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产品成本。
四、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抓好这项固本强基的战略任务不仅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而且藏有巨大的经济能量。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成果,保持使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机制,充分发挥示范村、示范户的辐射作用,努力把党员特别是基层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技术骨干,努力把致富能手、技术骨干中的优秀分子发展为党员,使农村党员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五、进一步加强乡、村两级干部的管理,改进工作作风,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乡村两级干部也是人民的公仆,离群众最近,最能体现党的先进性,更能听到群众的呼声,更应该有强烈的爱农之意、惜农之心,满怀热情的作好“三农”工作,真正作到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让农民“沐浴”在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下,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努力开创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局面。
《一个基层干部眼中的“三农”问题》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97232.html
2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亿万农民的辛勤劳作下,我国农业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基本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经济总量迅猛增长,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当前我国正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能否抓住机遇,妥善处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是对我们党的一次考验,也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一次考验。经受住考验我们就能开拓进取,创建美好未来。
这一切都要求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提高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认识。
首先,深刻认识“三农”问题的长期性。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是客观存在的,是一时半会解决不了的,这是我在处理“三农”问题应注意的特点。我国人口占世界1/4,7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人均耕地只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的1/4。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都绝不能削弱,只能加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切不可忘记“三农”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生长点,放下农业谈发展的观点是荒谬的,也是不现实的。
其次,深刻认识“三农”问题的紧迫性。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和最突出的矛盾。农产品市场疲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减缓、乡镇企业新吸纳劳动力减少、乡镇企业效益降低,诸如此类问题不解决或不准备解决,就可能引起农业和农村经济滑坡。特别是当前国民经济诸多问题和矛盾尚未得以解决,一旦“三农”方面出现问题,就会引发各种矛盾、问题,这不仅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会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根本大局。
第三,深刻认识增加农业收入、农民收入的关键性。“三农”问题的核心是采取有力措施和策略确保近几年农民收入有大幅度的增加,增加农民收入最重要的是解决社会资源配置结构问题,用管理城市、发展城市的理念来发展、来改革农村改革农业。切实增强国家和社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种投入,投入不足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从总体上还比较薄弱的根本原因之一。
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明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这个思路跳出了传统的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谈农村的框框,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按照这样的思路考虑农业和农村的改革与发展的问题,就要坚持做到:
一、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来考虑。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
二、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城市要带动农村。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拓宽劳务输出渠道。
三、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思想观念解放,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的综合效益,把农村和城市联合起来,大力推进税费改革,进一步巩固税改成果,努力减轻农民负担,降低农产品成本。
四、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抓好这项固本强基的战略任务不仅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而且藏有巨大的经济能量。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成果,保持使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机制,充分发挥示范村、示范户的辐射作用,努力把党员特别是基层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技术骨干,努力把致富能手、技术骨干中的优秀分子发展为党员,使农村党员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解决好“三农”问题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五、进一步加强乡、村两级干部的管理,改进工作作风,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乡村两级干部也是人民的公仆,离群众最近,最能体现党的先进性,更能听到群众的呼声,更应该有强烈的爱农之意、惜农之心,满怀热情的作好“三农”工作,真正作到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让农民“沐浴”在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下,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努力开创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局面。
《一个基层干部眼中的“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