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行政区划调整后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体。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强不强,直接关系到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在2001年村级行政区划调整后,县委对合并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合并村后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着眼于现实问题,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新的视角来审视当前合并村党组织的现状,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合并村党组织现状
XX县原有行政村98个,在2001年村级行政区划调整后,撤掉25个,并入到22个行政村中,合并为现在的73个。在调整过程中,按照“素质升级工程”的具体要求,把2名政绩平庸,年龄大的村干部从支部书记的岗位上调整下来,不担任职务,把3名工作打不开局面,缺乏开拓创新意识的支部书记调整为副书记,同时,在党员中选拔了5名年富力强、有文化和开拓意识、责任心强、能带领群众致富的青年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调整后的22个行政村中,有党支部书记20名,(其中下派的2名),副书记16名(2名主持工作)。
年龄结构:25岁至35岁的12名,由原来的19.4提高到33.3;36岁至45岁的13名,占36.1;46岁至55岁的11名,由原来的44.5下降到30.5。文化结构:中专高中的21名,由原来的44.5提高到58.3;初中的13名,由原来的44.4下降到36.1;小学的2名,由原来的11.1下降到5.5。这些合并村中,党支部发挥作用好的6个,占27.3;一般的7个,占31.8;差的9个,占40.9。
二、存在的问题
1、团结难搞。在合并村的同时,对村干部进行了适当调整,即原来的党支部书记任合并村的党支部副书记或不担任职务,部分村委会主任任合并村的小组长。村班子调整后,部分村干部存在这样两种心态:一是认为原来在村里当一把手,现在成了副手,是被“降职使用”,在群众中丢了面子。二是认为我村的经济条件好,你村的经济条件差,并入我村势必给我村集体和群众造成经济负担,得不偿失。因此,合并村后,各村的经济仍然独立、各自为政,村合人不合,人合心不合,这是造成班子内部不团结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有的村支部书记习惯于传统的思维定势,习惯于搞“家长制”、“一言堂”,对村里的一切事物大包大揽,架空了村委会。再就是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各自为政,互不通气,存在着“两叉气”现象,甚至互相“别马腿”。如原永丰村与原茅兰沟村合并为茅兰沟村,支部书记岁数大,身体多病,搬到乡所在地居住,有工作任务时,便乘车到村里安排部署一下,一般情况下,靠打个电话“摇控指挥”。原茅兰沟村一名干部任小组长负责管理村中事务,基本上与党支部不联系、不通气,在村级事务管理和决策中,不愿接受党支部领导,自搞一套,各自为政、“分灶吃饭”。个别人甚至公开提出,你支部书记管你的党员,我村委会主任或小组长管我的村民,造成了班子关系不协调,难团结。
2、班子难配。村级班子处于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是党在农村各项政策最基层的执行者,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组织者和带头人,是农民心目中党和政府的形象和代表,肩负着“管一村百姓,保一村平安,富一村群众”的职责。合并村后,出现一些村级班子作用滑坡现象。从调整组建的角度出发,很难从村中选出个象样的村干部。一方面是村级后备干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后继无人,给正常的选配村级班子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另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状况差,负债多,穷村的干部不好当,同时,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发不到误工补贴,或者发到少量的误工补贴与社会收入比较差距悬殊,使得一些人觉得当村干部太吃亏,因而不想干、
不愿干。
3、活动难开展。我县地广人稀,合并村之间的距离一般都在2公里以上,最远达30公里,由于所有的合并村都没有迁村,给党组织集中召集党员开展活动带来了困难。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如常规的“三会一课”制度不能持久地坚持下去。党支部只能组织原所在村所属的党员开展活动,遇重大事项决策需要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时,一些有责任心的党支部书记,在开会前亲自开四轮拖拉机接送合并村的党员干部,即不方便,也无形中给村干部增加了经济负担。如在发展党员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时,因党员召集不齐,超不过半数,只能筹划下次再开,遇到春耕、夏铲、秋收农忙时更难集中,致使部分党员长期不参加组织活动,疏于管理,影响了支部
建设。
4、素质难提高。从年龄结构上看,并村干部年龄老化的现象不容忽视。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一些老党员思想转不过弯子,仍然以老眼光看待新事物,认识保守,思想老化,不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有的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麻木不仁,损害了党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从文化知识上看,部分村干部学历低者居多,一些村干部对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知之不多,理解不深,特别是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底气不足,发挥作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差,适应能力明显弱化,存在着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困惑。导致产生新的“三不”干部,即:政治上不能发挥作用,经济上不能带领群众致富,纪律上不能严格约束自己。
二、合并村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合并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在县委,落实在乡镇,要按照省、市委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县委提出的“六项工程”,把抓乡促村作为加强对农村党建工作领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形成层层分解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氛围,达到“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的共识。
(一)集中整治,抓好班子建设。
解决合并村的问题,关键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班子,特别是要选好村党支部书记。农村党支部书记是一个地方的领头雁,一个好的支部书记可以带动一方致富,一个平庸的党支部书记却可能误一方事业。因此,选配一个好的支部书记是民心所向,是发展经济的需要。在工作中,要坚持“多换思想少换人,先换思想后换人,不换思想再换人”的原则,把那些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群众拥护、依法守信并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党员推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继续推行“双选”办法,即把村型小、矛盾少、群众威信高的党支部书记选举为村委会主任,把那些群众拥护,素质高,公道正派的党员村委会主任,通过“两推一选”的方式选到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实行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使党支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解决“两委”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在这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利用村党支部换届之机,突出“配强、配齐”。,让有文化、有能力、年纪轻、表现好的党员进入支部班子。二是对后继无人的,实行“下派、回请”。主要是回请外出打工,经商的党员能人,复退军人,一时没有合适人选的,下派乡机关干部到村任职。三是对软弱痪散的实行“调整、组建”。要区别情况,加强分类指导。对因存在班子矛盾而导致后进的支部,组织专门的工作组,实行“三包”工作方法,即县委领导包联系点、乡镇领导包片、乡镇干部包村共同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工作中从讲政策、办实事,理顺情绪入手,统一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对那些思想观念陈旧的,采取教育提高,限期改正的措施进行整顿。对那些村干部素质低,私心重,能力差,班子软弱涣散,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坚决果断地进行组织调整。四是要强化教育,分类指导。紧紧抓住“两委”班子不团结的因素,对党支部和村委会双方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对党支部主要进行如何提高能力、尊重农民依法自治的教育;对村委会主要进行如何强化党的观念,服从党的领导的教育,即进行“树再高、顶不破天”的教育。对那些“直选”上来的非党员村委会主任或小组长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对素质比较好的,加强培养,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纳入发展党员对象;对素质比较差的(有的是靠宗族、宗派“抬”上来的,有的是靠“三兄弟、五亲戚”“捧”上来的,有的是靠对选民的小恩小惠选上来的,有的靠说大话,乱许愿“吹”上来的),根据全国人大直选后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有关解释,采取监察、检查的办法,通过教育、帮助,促其端正认识,提高素质。对有问题的,该查处的查处,坚决将其从领导岗位上撤换下来。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促使村委会班子的成员认识到上级党组织的政治导向,主动自觉地接受党支部的领导,配合党支部的工作,推进合并村两委班子的团结统一。
(二)整顿秩序,全面认真治理三乱问题
从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入手,解决集体财务、土地纠纷、社会治安混乱问题。抽调经管站人员驻村清帐,定期向群众公布帐目,明确债权、债务,做到一碗水端平,减少后遗症。对有土地纠纷的村,由政府牵头,组织人员对全村所有耕地进行丈量,清理多占土地和“黑地”,给群众一个公正的回答。农闲时间,邀请司法部门的同志到村里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增强村民的守法自觉性,同时对重点治安防范对象由派出所建立档案,并由帮教小组进行跟踪监督,减少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
(三)搞好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
针对农村党员文化素质低的实际,要紧紧抓住教育培训这个最基本的环节,充分利用县委党校、乡镇业余党校、职教中心三个阵地,采取教师面授、电化教育、典型参观、交流经验等四种形式,对党员干部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文化教育和科技知识培训。同时,采取岗前培训、届中培训、学历培训和以会代训等多种培训形式,掌 《村级行政区划调整后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97340.html
一、合并村党组织现状
XX县原有行政村98个,在2001年村级行政区划调整后,撤掉25个,并入到22个行政村中,合并为现在的73个。在调整过程中,按照“素质升级工程”的具体要求,把2名政绩平庸,年龄大的村干部从支部书记的岗位上调整下来,不担任职务,把3名工作打不开局面,缺乏开拓创新意识的支部书记调整为副书记,同时,在党员中选拔了5名年富力强、有文化和开拓意识、责任心强、能带领群众致富的青年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调整后的22个行政村中,有党支部书记20名,(其中下派的2名),副书记16名(2名主持工作)。
年龄结构:25岁至35岁的12名,由原来的19.4提高到33.3;36岁至45岁的13名,占36.1;46岁至55岁的11名,由原来的44.5下降到30.5。文化结构:中专高中的21名,由原来的44.5提高到58.3;初中的13名,由原来的44.4下降到36.1;小学的2名,由原来的11.1下降到5.5。这些合并村中,党支部发挥作用好的6个,占27.3;一般的7个,占31.8;差的9个,占40.9。
二、存在的问题
1、团结难搞。在合并村的同时,对村干部进行了适当调整,即原来的党支部书记任合并村的党支部副书记或不担任职务,部分村委会主任任合并村的小组长。村班子调整后,部分村干部存在这样两种心态:一是认为原来在村里当一把手,现在成了副手,是被“降职使用”,在群众中丢了面子。二是认为我村的经济条件好,你村的经济条件差,并入我村势必给我村集体和群众造成经济负担,得不偿失。因此,合并村后,各村的经济仍然独立、各自为政,村合人不合,人合心不合,这是造成班子内部不团结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有的村支部书记习惯于传统的思维定势,习惯于搞“家长制”、“一言堂”,对村里的一切事物大包大揽,架空了村委会。再就是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各自为政,互不通气,存在着“两叉气”现象,甚至互相“别马腿”。如原永丰村与原茅兰沟村合并为茅兰沟村,支部书记岁数大,身体多病,搬到乡所在地居住,有工作任务时,便乘车到村里安排部署一下,一般情况下,靠打个电话“摇控指挥”。原茅兰沟村一名干部任小组长负责管理村中事务,基本上与党支部不联系、不通气,在村级事务管理和决策中,不愿接受党支部领导,自搞一套,各自为政、“分灶吃饭”。个别人甚至公开提出,你支部书记管你的党员,我村委会主任或小组长管我的村民,造成了班子关系不协调,难团结。
2、班子难配。村级班子处于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是党在农村各项政策最基层的执行者,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组织者和带头人,是农民心目中党和政府的形象和代表,肩负着“管一村百姓,保一村平安,富一村群众”的职责。合并村后,出现一些村级班子作用滑坡现象。从调整组建的角度出发,很难从村中选出个象样的村干部。一方面是村级后备干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后继无人,给正常的选配村级班子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另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状况差,负债多,穷村的干部不好当,同时,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干部发不到误工补贴,或者发到少量的误工补贴与社会收入比较差距悬殊,使得一些人觉得当村干部太吃亏,因而不想干、
不愿干。
3、活动难开展。我县地广人稀,合并村之间的距离一般都在2公里以上,最远达30公里,由于所有的合并村都没有迁村,给党组织集中召集党员开展活动带来了困难。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如常规的“三会一课”制度不能持久地坚持下去。党支部只能组织原所在村所属的党员开展活动,遇重大事项决策需要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时,一些有责任心的党支部书记,在开会前亲自开四轮拖拉机接送合并村的党员干部,即不方便,也无形中给村干部增加了经济负担。如在发展党员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时,因党员召集不齐,超不过半数,只能筹划下次再开,遇到春耕、夏铲、秋收农忙时更难集中,致使部分党员长期不参加组织活动,疏于管理,影响了支部
建设。
4、素质难提高。从年龄结构上看,并村干部年龄老化的现象不容忽视。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一些老党员思想转不过弯子,仍然以老眼光看待新事物,认识保守,思想老化,不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有的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麻木不仁,损害了党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从文化知识上看,部分村干部学历低者居多,一些村干部对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知之不多,理解不深,特别是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底气不足,发挥作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差,适应能力明显弱化,存在着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困惑。导致产生新的“三不”干部,即:政治上不能发挥作用,经济上不能带领群众致富,纪律上不能严格约束自己。
二、合并村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合并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在县委,落实在乡镇,要按照省、市委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县委提出的“六项工程”,把抓乡促村作为加强对农村党建工作领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形成层层分解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氛围,达到“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的共识。
(一)集中整治,抓好班子建设。
解决合并村的问题,关键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班子,特别是要选好村党支部书记。农村党支部书记是一个地方的领头雁,一个好的支部书记可以带动一方致富,一个平庸的党支部书记却可能误一方事业。因此,选配一个好的支部书记是民心所向,是发展经济的需要。在工作中,要坚持“多换思想少换人,先换思想后换人,不换思想再换人”的原则,把那些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群众拥护、依法守信并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党员推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继续推行“双选”办法,即把村型小、矛盾少、群众威信高的党支部书记选举为村委会主任,把那些群众拥护,素质高,公道正派的党员村委会主任,通过“两推一选”的方式选到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实行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使党支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解决“两委”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在这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利用村党支部换届之机,突出“配强、配齐”。,让有文化、有能力、年纪轻、表现好的党员进入支部班子。二是对后继无人的,实行“下派、回请”。主要是回请外出打工,经商的党员能人,复退军人,一时没有合适人选的,下派乡机关干部到村任职。三是对软弱痪散的实行“调整、组建”。要区别情况,加强分类指导。对因存在班子矛盾而导致后进的支部,组织专门的工作组,实行“三包”工作方法,即县委领导包联系点、乡镇领导包片、乡镇干部包村共同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工作中从讲政策、办实事,理顺情绪入手,统一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对那些思想观念陈旧的,采取教育提高,限期改正的措施进行整顿。对那些村干部素质低,私心重,能力差,班子软弱涣散,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坚决果断地进行组织调整。四是要强化教育,分类指导。紧紧抓住“两委”班子不团结的因素,对党支部和村委会双方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对党支部主要进行如何提高能力、尊重农民依法自治的教育;对村委会主要进行如何强化党的观念,服从党的领导的教育,即进行“树再高、顶不破天”的教育。对那些“直选”上来的非党员村委会主任或小组长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对素质比较好的,加强培养,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纳入发展党员对象;对素质比较差的(有的是靠宗族、宗派“抬”上来的,有的是靠“三兄弟、五亲戚”“捧”上来的,有的是靠对选民的小恩小惠选上来的,有的靠说大话,乱许愿“吹”上来的),根据全国人大直选后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的有关解释,采取监察、检查的办法,通过教育、帮助,促其端正认识,提高素质。对有问题的,该查处的查处,坚决将其从领导岗位上撤换下来。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促使村委会班子的成员认识到上级党组织的政治导向,主动自觉地接受党支部的领导,配合党支部的工作,推进合并村两委班子的团结统一。
(二)整顿秩序,全面认真治理三乱问题
从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入手,解决集体财务、土地纠纷、社会治安混乱问题。抽调经管站人员驻村清帐,定期向群众公布帐目,明确债权、债务,做到一碗水端平,减少后遗症。对有土地纠纷的村,由政府牵头,组织人员对全村所有耕地进行丈量,清理多占土地和“黑地”,给群众一个公正的回答。农闲时间,邀请司法部门的同志到村里进行法律知识讲座,增强村民的守法自觉性,同时对重点治安防范对象由派出所建立档案,并由帮教小组进行跟踪监督,减少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
(三)搞好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
针对农村党员文化素质低的实际,要紧紧抓住教育培训这个最基本的环节,充分利用县委党校、乡镇业余党校、职教中心三个阵地,采取教师面授、电化教育、典型参观、交流经验等四种形式,对党员干部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文化教育和科技知识培训。同时,采取岗前培训、届中培训、学历培训和以会代训等多种培训形式,掌 《村级行政区划调整后党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