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艾滋病认知情况调研
疾病,甚至有的同学说“路边的烧烤都不敢吃了,因为有艾滋病毒”,但是对于能否治愈该疾病的认知率较低。而且普遍歧视艾滋病群体,不愿意与该群体接触。可见该群体对艾滋病的认识很肤浅、缺乏系统性,一旦上升到日常生活的具体行为就显得很模棱两可。说明在校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的认识只是局限在知识的层面,能影响到态度的几率太低,能否影响到行为就更无从得知。因此加强对在校在校大学生的艾滋病教育显得很急需。
在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性心理有性差异、性好奇、性冲动和性吸引4个特点。在我国,青少年有性成熟提前的趋势,但由于所处的年龄和所面对的学业任务,他们不可能很早结婚,这就必然给青少年带来较长时间的“性等待期”。加强性健康教育和艾滋病预防教育成为必然。
3.1性健康教育
目前,由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开放,性信息良莠不分,青少年缺乏对性信息判别与选择能力,性价值观混乱。对预防HIV的措施和对于性的态度方面存在误区。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在性的自我保护方面缺乏敏感性,对于两性认识过于淡薄而且好奇,疏于防范。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的生活技能的培训力度,建立他们良好的正确的人生关、价值观。因此,适时、适度的性教育能优化其“性别化”过程,不但有助于完成其现阶段的性发展任务,更是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健康的性价值观。对于在校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可以包括:
(1)人的性潜能的信息。包括人的生殖构造,发育成长,怀孕,避孕,堕胎,为人父母,性取向,家庭生活,性病,艾滋病等方面的信息。
(2)对性的态度、价值观及责任感和行为选择的教育。包括创造机会,运用参与式的方法让在校大学生积极提问、探索,认识家庭、社会所传达的性价值观的意义,帮助青少年懂得并履行在性关系中的责任,包括洁身自爱,怎样抵制压力,安全的性行为和其他性保健方法的教育,进而培养个人的性价值观,培养对家庭关系及两性关系的正确认识,懂得自己对家庭和别人的义务与责任。
(3)进行处理人际交往与两性关系的技能训练。技能训练是知识影响行为的关键环节,包括沟通、作决定、评价、拒绝、应对朋辈压力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技能,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性和成年后正确扮演自己的角色。
3.2艾滋病预防教育
从调查数据看,青少年这一群体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歧视率不容乐观。而消除社会的歧视不仅仅是提高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就能简单解决的问题,这中间有一个漫长的知识转化为态度,态度影响行为的过程。而且具有了预防的态度也不一定能反映到行为上,但是只有从行为上真正做到了自我保护才能有效。因此艾滋病预防教育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付出比传播知识更大的努力。应在今后的艾滋病预防教育中,一方面加大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减少由于误解和认识模糊而产生的歧视现象;另一方面通过生活技能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培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爱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态度和行为。
本次被调查者艾滋病防护知识的获得大多是电视、广播和网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获得较少。主要是在我国成年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对艾滋病预防的具体操作存在很多的顾虑或知识、能力的限制,导致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束手束脚。
在校大学生群体需要的艾滋病知识信息方面非常丰富,不再局限于艾滋病基本知识介绍、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毒品危害等方面,同时也包括感染者生存现状、性知识和性病预防、生活技能、避孕方法等。在校大学生希望获得知识的途径能够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但是目前,学校、社会相关艾滋病宣传教育远不能满足在校大学生的需求,媒体报道的知识也多不全面、不系统,学校对于艾滋病预防教育也多流于形式,而且形式过于单一、枯燥,仅限于宣传报栏、宣传手册或穿插在其他课程中简单带过。因此,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多形式、多内容,培养一批学生同伴教育者,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将艾滋病预防的相关知识、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感染者生存现状、毒品危害、性知识和性病预防、避孕方法、健康生活技能辐射到更多的青少年群体中。
【参考文献】
[1]王增珍.毒品与艾滋病预防教育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马迎华.中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杨丽君.学校毒品预防教育[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
[4]中国青年网.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现状和对策分析[J].http://www.youth.cn
《云南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艾滋病认知情况调研(第2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97777.html
在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性心理有性差异、性好奇、性冲动和性吸引4个特点。在我国,青少年有性成熟提前的趋势,但由于所处的年龄和所面对的学业任务,他们不可能很早结婚,这就必然给青少年带来较长时间的“性等待期”。加强性健康教育和艾滋病预防教育成为必然。
3.1性健康教育
目前,由于社会文化生活的开放,性信息良莠不分,青少年缺乏对性信息判别与选择能力,性价值观混乱。对预防HIV的措施和对于性的态度方面存在误区。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在性的自我保护方面缺乏敏感性,对于两性认识过于淡薄而且好奇,疏于防范。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的生活技能的培训力度,建立他们良好的正确的人生关、价值观。因此,适时、适度的性教育能优化其“性别化”过程,不但有助于完成其现阶段的性发展任务,更是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健康的性价值观。对于在校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可以包括:
(1)人的性潜能的信息。包括人的生殖构造,发育成长,怀孕,避孕,堕胎,为人父母,性取向,家庭生活,性病,艾滋病等方面的信息。
(2)对性的态度、价值观及责任感和行为选择的教育。包括创造机会,运用参与式的方法让在校大学生积极提问、探索,认识家庭、社会所传达的性价值观的意义,帮助青少年懂得并履行在性关系中的责任,包括洁身自爱,怎样抵制压力,安全的性行为和其他性保健方法的教育,进而培养个人的性价值观,培养对家庭关系及两性关系的正确认识,懂得自己对家庭和别人的义务与责任。
(3)进行处理人际交往与两性关系的技能训练。技能训练是知识影响行为的关键环节,包括沟通、作决定、评价、拒绝、应对朋辈压力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技能,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性和成年后正确扮演自己的角色。
3.2艾滋病预防教育
从调查数据看,青少年这一群体对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歧视率不容乐观。而消除社会的歧视不仅仅是提高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就能简单解决的问题,这中间有一个漫长的知识转化为态度,态度影响行为的过程。而且具有了预防的态度也不一定能反映到行为上,但是只有从行为上真正做到了自我保护才能有效。因此艾滋病预防教育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付出比传播知识更大的努力。应在今后的艾滋病预防教育中,一方面加大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减少由于误解和认识模糊而产生的歧视现象;另一方面通过生活技能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培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爱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态度和行为。
本次被调查者艾滋病防护知识的获得大多是电视、广播和网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获得较少。主要是在我国成年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对艾滋病预防的具体操作存在很多的顾虑或知识、能力的限制,导致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束手束脚。
在校大学生群体需要的艾滋病知识信息方面非常丰富,不再局限于艾滋病基本知识介绍、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毒品危害等方面,同时也包括感染者生存现状、性知识和性病预防、生活技能、避孕方法等。在校大学生希望获得知识的途径能够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但是目前,学校、社会相关艾滋病宣传教育远不能满足在校大学生的需求,媒体报道的知识也多不全面、不系统,学校对于艾滋病预防教育也多流于形式,而且形式过于单一、枯燥,仅限于宣传报栏、宣传手册或穿插在其他课程中简单带过。因此,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多形式、多内容,培养一批学生同伴教育者,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将艾滋病预防的相关知识、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感染者生存现状、毒品危害、性知识和性病预防、避孕方法、健康生活技能辐射到更多的青少年群体中。
【参考文献】
[1]王增珍.毒品与艾滋病预防教育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马迎华.中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杨丽君.学校毒品预防教育[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6.
[4]中国青年网.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现状和对策分析[J].http://www.youth.cn
《云南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艾滋病认知情况调研(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