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范文大全 >> 演讲稿 >> 领导讲话 >> 思想宣传 >> 正文

书记在新教职员岗前学习交流会上的讲话



        文章标题:书记在新教职员岗前学习交流会上的讲话

各位新教职员、老师们、同志们:
欢迎你们从祖国各地以至海外来到大学,加入到中大人的行列中来。
回顾大学八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大学无论是在烽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热火朝天的和平建设时期,都没有辜负**的殷殷嘱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强盛做出了积极贡献,并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浓厚的文化精神。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把握和利用若干重大发展机遇,使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不断迈进。大学历史的辉煌和今天的成就是一代代中大人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创造出来的,而大学的未来也离不开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的不断补充和成长。一所学府的发展、壮大,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没有一流的人才就没有一流的大学。今天,大家选择大学,相信也是抱着与学校共进步、同发展的信念而来。共同的使命、责任和信念把我们紧紧凝聚在一起,而我们亦需要共同面对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给学校带来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下面,我想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这个角度,和大家交流探讨如何加强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学校新发展的一些思考,同时对新教职员提出几点希望,我们共勉。

一、大学“以人为本”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1、大学“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是什么?
我自大学毕业留校成为一名教师后,一直未曾真正离开大学教师的岗位。但来到大学工作仅有半年多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和大家一样都是“新教工”。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学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人”,其中有历史上蜚声海内外的名家大师,更有今天一大批年富力强的栋梁英才;既有学识渊博、修养深厚的学者教授,又有好学上进、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人”就是大学的“本”。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工作体现“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一是坚持学校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高校衡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败标准,最终要看是不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发展。二是要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高校要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投入、超常规的举措来抓人才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体来说,高等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切实树立学生和教师在学校的中心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体,善待学生、尊重教师,把人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首要考虑因素;就是要努力创造人才聚集和成长的良好环境,让学校的各类人员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从而推动学校新的发展。
“以人为本”既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一种方法论,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特别要指出的是,强调高校“以人为本”,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体”,绝对不意味着学校其他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处在“以人为本”这个范畴之外。从任何角度上说,学校各个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都是大学这所综合性大学人才队伍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和专任教师一样都是学校发展必须依托的力量。
2、大学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
在当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等学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坚持“以人为本”的重大意义是十分明显的。
第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坚持“以人为本”
关于这点,可以通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一段讲话找到答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大学必须以学生为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多方面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这段话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根本任务的明确定位,从根本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高校的要求。总书记的指示还告诉我们:第一,学生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主体地位,人才培养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理应围绕学生,以学生为本。第二,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包括教学内容和方法都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第三,人才培养质量是全面的,既包括科学文化素质,也包括身体素质,更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大学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专业训练同时,还要给予学生更多人文关怀,还要关心学生的道德品质、意志人格的塑造;关心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关心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形成和承担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这些都要求学校的领导、教师、管理者,不能把学生仅仅看作管理的对象,而是要当作受教育的主体,当作未来的校友,当作学校终生的朋友来对待。
另一方面,高素质的人才仅靠课堂是教不出来的,大学的传统和氛围熏陶显得更加重要。大学学风,有学术风气和学习风气。教师主导了学术风气,引导着学习风气。教师影响学生


        的是自身的文化素养,教师将自身的人格魅力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传递给学生,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熏陶出高素质的学生。所以,大学要发展,也要依靠高素质的教师。强调以学生为本,必然也会得出以教师为本的结论。
第二、提升学术研究水平,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术性组织,高水平大学的运作惯例与其他社会系统组织管理相比有其特殊性,其管理也就不是简单的行政手段所能解决的,它必须尊重和突出“人”的地位和特征。作为知识分子云集的高等学府,从其诞生时起,“和而不同”的理念就一直在推动学术繁荣和社会进步。他们在这里尽情展示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思想理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观念的差异、碰撞乃至冲突。正是这种差异、碰撞和冲突,才凸显了大学的大气,从而使大学真正成为了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学术观点、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之间开展对话的平台。回顾校史,创校初期的二三十年代,一大批名师大家云集中大,他们之间有人治学理念迥异,有人政治立场不同,甚至还有人私交也不甚融洽,但这些并不妨碍他们在大学期间都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就。我认为,这和当时学校管理者熟知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规律,具有识人之明,能够知人善任,善于针对知识分子的特点进行管理有着很大的关系。如今,要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尊重和理解知识分子群体的特殊性,围绕教师为主体设计和营造符合学术研究规律的制度、政策及软环境更显得十分必要。
第三、增强服务社会效益,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今年5月,我校主办了“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广东高峰论坛”。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在论坛上勉励大学要努力为广东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努力成为广东自主创新的重要动力源。应该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广东服务,是学校当前的一个重要机遇。要准确把握这个机遇,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效益,我的理解是,学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由是明显的。首先,因为服务于社会先要服务于人。高校要具有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要关注国计民生,要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其次,服务于社会要依靠人,要依靠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要把蕴藏在师生中的创新潜能充分激发和释放出来,从而推动学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着更大作用。在我省地市学习考察时,看到当地群众对帮助他们致富的我们学校教授无比信任和尊重,我非常高兴,并从内心对这些老师充满感激。相信学校会有更多的老师在为社会服务中体现人生的价值。
第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需要坚持“以人为本”
建设大学的和谐校园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学校进一步改革、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各种主体之间既有和谐的一面,同时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和问题。能否建设一个让广大师生员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校园,是对学校领导班子和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我以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师生、尊重师生,不断协调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际氛围,使得广大师生员工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能心气平和地干事业,求发展。只有这样,和谐校园的建设才能落实到实处。
第五、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载体,在研究型大学这种知识密集型组织中的作用更显突出。教师作为教学与科研活动的直接承担者,构成了研究型大学人力资源的主体。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作为主体的教师的发展。只有大学的教师发展了,大学才真正发展了。只有教师发展了,大学才有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动力。中大只要拥有一批名师、大师,拥有一批兢兢业业于大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科研人员、医护人员、教辅人员、管理人员,学校就有了持续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就有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希望。
3、大学如何实现“以人为本”?
1)转变观念。我国大学是在近一个世纪内发展起来的,我们在管理制度上学习了西方的大学,但受中国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更多。虽然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应该承认,社会上对人才的认识还是存在一些误区,特别是在如何更好的发挥人才作用,更好的尊重人才培养规律,加快人才培养等方面。落实以人为本,首先要变革这些传统观念。要确立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依靠教师,保障教师对学校事务的参与权。实施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学校各方面工作不仅要有要求、有规范,而且还要有交流、有协商,更加人性化。学校的管理不仅要做到“为了人、尊重人、理解人”,还要做到“依赖人、满足人、发展人”。要尊重教师的实际需要,尊重教师的合理选择、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2)创新制度
前不久,数计学院朱熹平教授破解了世界数学界重大难题—庞加莱猜想,这是多年来中国数学家取得的一项鼓舞人心的重大科学成就。朱教授曾说,他取得的成就,与学校宽松的学术环境及能使学者安心做学问的人事制度不无关系。应该说,高校在制度建设中,人事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的。学校要进一步从构建大学制度着眼,积极探索体现教师职业特点,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高校人事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实现以人为本。
3)营造环境。许多新教工和新生到校伊始,最初的印象往往并不是学校有多大、校园有多美,而是他们接触的第一个部门、第一个工作人员态度如何、效率如何。学生对学校的感情,教师对学校的认识,可以说都是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一点一滴积累和改变的。再崇高的理念、再完善的制度,在具体的工作中落实不够、服务欠佳、执行不到位,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切勿沦为空话套话。要在政治、工作、生活等方面主动关心爱护他们,理解他们。学校的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切实为教学、科研一线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各部门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和合作,通过整体优化,提高学校运作和发展的效率。
人才是不厌其多而惟恐其少,不怕其杂而惟恐其心不齐。学校要建设和优化人才成长与创业的环境,包括支持创新、敢于冒尖、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人际关系融洽的工作环境,透明、规范、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环境,等等。环境好了,人心会更齐,凝聚力会更大,学校的发展就会更快。

4)加强领导。今天在座的有学校各级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所以我要强调一下领导在落实“以人为本”中的责任。首先,学校各级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治学理念。只有树立了这个理念,才能针对学校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将学校人才工作向纵深推进,使得人才强校战略真正落到实处。其次是要突出工作重点。在人才工作的改革、建设、管理上下大工夫。第三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经常深入师生、深入基层,及时解决教职员工关心的热点问题。

二、希望同志们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同志们刚刚到学校工作生活,有很多地方可能要慢慢熟悉和适应,这里我提几点建议,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
  1、正确处理岗位分工与团结协作的关系
  今天参加会议的新同志即将要到学校各个岗位上从事不同性质的工作。大家分工不同,工作重要性却无轻重之分。从全局来说,要积极促进各个方面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这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学校本身发展来说,对于综合性大学,尤其要注意处理好发挥岗位分工与团结协作的关系。专业化的岗位分工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像中大这样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正常运作,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多部门配合参与。因此,应该以多种形式,从制度上、氛围上,大力推动教学、科研、医疗、教辅、管理等各专业系列人才队伍间的交流沟通和团结协作。在机关工作的同志,要充分理解教师的需求,而教师也要体谅从事其他工作同志的难处。大家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才能撑起中大这个共同的家。
大学是一个多校区办学的大学,学校新进的教工将会分赴或往返不同校区工作,必须承认这多少给教工的生活工作造成不便。学校正在努力解决现存的一些问题,力图给大家创造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2、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学和科研是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两条主线。有人说,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作为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搞好教学工作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积极从事科学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些道理大家都懂,关键是实践。教育部周济部长说,“一个不搞教学的教师,算不上真正的教师;一个不搞科研的教师成不了一流的教师;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教师,是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的教师”。**这一段话对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很有启发的。
在座的新教师刚参加工作,马上就要准备给学生上课,同时也要着手准备开展科研工作。希望老师们都能做到两条腿走路,并且步子还可以迈得更大一些。学校各有关部门要帮助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
3、正确处理个人发展与团队发展的关系
当前,学校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要开展学科交叉研究,要组织技术攻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组建大的科研团队是十分必要的。学校设立的专职科研编

《书记在新教职员岗前学习交流会上的讲话》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98470.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思想宣传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