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1
城市环境保护重点,逐步由工业污染防治转向生活污染防治。农村环境保护重点,将由面上防治转向工业污染防治,统筹做好农村工业小区规划,合理调整布局,强制关闭“五斜企业,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进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流程,提高技术水平,推行清洁生产,降低污染物排放。
四、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
重点建设旅顺北路、黄海大道生态经济带和金州生态示范园。积极推广和使用低毒、低残留、易降解农药、生物制剂、有机复合肥、农家肥,推行秸杆还田,减少土壤药物残留,提高土壤肥力。加强水土保持,全面开展石质山造林和封山育林,25度以上坡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加大对特殊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良好区的保护。加快推进小黑山水源涵养地,老偏岛——玉皇顶、海王九岛等自然保护区,长海、庄河等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示范乡镇的建设。
进一步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制定大连市海洋功能分区规划和城市岸线利用规划,严格控制临海传统产业规模,加大临海产业的改造、转换、调整力度,切实保护好海洋水体。合理利用城市岸线,还市民以清洁的海域,美好的视觉。加强法治,严格管理近海捕捞和城市近岸海水养殖,大力发展远洋捕捞和海底增养殖、工厂化养殖,保护近海渔业资源生态平衡。建立大连市海洋环境应急机制,及时处理海上突发的污染、病害、灾害等事故。
大连地处丘陵地带,又是地震的多发地区,要加强地震的预警预报,防震减灾。在城市建设中要加强地质勘察、科学施工和质量监察,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防治边坡失稳(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确保工程质量,切实保护广大群众切身利益。
第十三章构筑人才高地
未来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十五”期间,要着力营造益于人才成长和创业的社会环境,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科技人才、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劳动者队伍,积极引进经济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构筑人才高地,为实现大连多方面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一、优先发展教育
用10年左右的时间,构建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一流教育。到2005年,基本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和布局合理、相互衔接、开放性的终身教育体系。
城市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延长3—4年受教育年限。农村在巩固“普九”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包括多元化投资体制和鼓励竞争上岗用人制度在内的教育发展新机制,办好各级各类学校。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加快调整农村小学布局,推进城市小学小班制,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覆盖面。积极调整中等职业教育与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成人中专逐步转向职前教育和在职职工的岗位培训机构。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办好各类高等院校。充分利用大连高等院校多、比较集中的优势,合理调整和配置现有教育资源,努力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学科建设,创办国内外知名的一流强校。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名牌大学来连开办分校,为社会培养更多、急需的专门技术人才和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二、实施人才工程
加快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更新用人观念,加强青年优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进一步加快主体性人才市尝专业性人才市尝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和区域性人才市场的建设步伐,建立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实现人才市场管理信息化,完善服务体系。在充分开发现有人才资源的基础上,实施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淡化户籍、行业、地域等限制,促进人才柔性流动,优化人才配置。重点引进具有管理才能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拔尖人才,发现和扶持拥有技术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与产品、具有组织实施和配套能力的风险投资人才,经营人才。建立特聘专家制度,积极引进国内外智力,形成一批世界前沿、国内领先的科技精英人才。继续执行“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鼓励留学人员来连创业。扩大人才国际化培训交流。进一步拓展继续教育领域,逐步推进终身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整体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培训,不断提高职工专业技术水平。以科技开发为龙头,以科技服务为先导,以实用技术为基础,加强农村科普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知识应用能力。
第十四章发展社会事业
进一步完善人口调控机制,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强化社区建设与管理,建立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相统一,与现代化国际城市相适应的社会事业体系和发展环境。
一、健全城镇人口调控机制
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开放的人口调控机制,完善户籍人口迁移政策,鼓励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专业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预期今后5年具有大专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1(第13页)》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fanwen/view/98943.html
四、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
重点建设旅顺北路、黄海大道生态经济带和金州生态示范园。积极推广和使用低毒、低残留、易降解农药、生物制剂、有机复合肥、农家肥,推行秸杆还田,减少土壤药物残留,提高土壤肥力。加强水土保持,全面开展石质山造林和封山育林,25度以上坡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加大对特殊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良好区的保护。加快推进小黑山水源涵养地,老偏岛——玉皇顶、海王九岛等自然保护区,长海、庄河等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生态示范乡镇的建设。
进一步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制定大连市海洋功能分区规划和城市岸线利用规划,严格控制临海传统产业规模,加大临海产业的改造、转换、调整力度,切实保护好海洋水体。合理利用城市岸线,还市民以清洁的海域,美好的视觉。加强法治,严格管理近海捕捞和城市近岸海水养殖,大力发展远洋捕捞和海底增养殖、工厂化养殖,保护近海渔业资源生态平衡。建立大连市海洋环境应急机制,及时处理海上突发的污染、病害、灾害等事故。
大连地处丘陵地带,又是地震的多发地区,要加强地震的预警预报,防震减灾。在城市建设中要加强地质勘察、科学施工和质量监察,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防治边坡失稳(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确保工程质量,切实保护广大群众切身利益。
第十三章构筑人才高地
未来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十五”期间,要着力营造益于人才成长和创业的社会环境,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科技人才、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劳动者队伍,积极引进经济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构筑人才高地,为实现大连多方面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一、优先发展教育
用10年左右的时间,构建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一流教育。到2005年,基本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和布局合理、相互衔接、开放性的终身教育体系。
城市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延长3—4年受教育年限。农村在巩固“普九”成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增加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包括多元化投资体制和鼓励竞争上岗用人制度在内的教育发展新机制,办好各级各类学校。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加快调整农村小学布局,推进城市小学小班制,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覆盖面。积极调整中等职业教育与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成人中专逐步转向职前教育和在职职工的岗位培训机构。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办好各类高等院校。充分利用大连高等院校多、比较集中的优势,合理调整和配置现有教育资源,努力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学科建设,创办国内外知名的一流强校。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名牌大学来连开办分校,为社会培养更多、急需的专门技术人才和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二、实施人才工程
加快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更新用人观念,加强青年优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进一步加快主体性人才市尝专业性人才市尝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和区域性人才市场的建设步伐,建立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实现人才市场管理信息化,完善服务体系。在充分开发现有人才资源的基础上,实施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淡化户籍、行业、地域等限制,促进人才柔性流动,优化人才配置。重点引进具有管理才能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拔尖人才,发现和扶持拥有技术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与产品、具有组织实施和配套能力的风险投资人才,经营人才。建立特聘专家制度,积极引进国内外智力,形成一批世界前沿、国内领先的科技精英人才。继续执行“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鼓励留学人员来连创业。扩大人才国际化培训交流。进一步拓展继续教育领域,逐步推进终身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整体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培训,不断提高职工专业技术水平。以科技开发为龙头,以科技服务为先导,以实用技术为基础,加强农村科普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知识应用能力。
第十四章发展社会事业
进一步完善人口调控机制,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强化社区建设与管理,建立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相统一,与现代化国际城市相适应的社会事业体系和发展环境。
一、健全城镇人口调控机制
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开放的人口调控机制,完善户籍人口迁移政策,鼓励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专业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预期今后5年具有大专 《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1(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