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 >> 名人故事 >> 历史名人故事 >> 正文

名人小故事精选



  名人小故事精选
  
  楚灵王:怎样收回礼物
  
  楚灵王邀请鲁昭公喝酒,一时兴起就赠给了鲁昭公一把名贵的弓。酒宴结束后,楚灵王清醒了一些,又后悔把这把宝弓送给鲁昭公了。楚国太宰听说后,就去找鲁昭公聊天。鲁昭公说: “楚王给了我这把宝弓,非常感谢。”太宰立刻下拜祝贺。鲁昭公不解,太宰解释说: “齐国、晋国、越国,很久以前就想要这把弓。寡君不肯给他们,而给了您。国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防御这三个邻国,免得他们来抢这把宝弓,我岂能不贺?”鲁昭公吓坏了,赶紧归还了
  
  宋国宦官:老少通吃的拍马者
  
  宋元公向来厌恶宦官寺人柳,但一直碍于其深得老爸的宠爱而无法下手,只有待老爸去世后杀掉他。可是就在老爸丧礼开始前,寺人柳却特意烧了些炭,放在宋元公准备落座的地上。等宋元公到场,就把炭去掉,铺上席子。宋元公坐下来发现,屁股下面好舒服,于是脑子也晕了,特感谢寺人柳。从此,不但不杀寺人柳了,还跟他老爸一样,也很宠爱寺人柳。
  
  李鸿藻:两虎私斗没有好下场
  
  1889年的科举考试,李鸿藻被任命为首席阅卷官,翁同龢名列其后。翁同龢仗着自己的特殊身份,能在皇帝面前说上话,就想绕过“宪纲”录取自己身边的人为状元。但李鸿藻也不是普通人:曾为同治帝的老师,资格更高更老,声望更高,皇帝对他颇为礼敬。李鸿藻也有了心仪的人选,准备录取张教谦为状元。翁、李两人的关系平时就不好,事情又关系到名望之争,所以谁都不肯退让。两虎相斗的结果是,两人看中的人都被免黜,状元和榜眼都被改为了他人。
  
  林徽因:有些遗憾是一辈子的
  
  1 95 5年3月31日深夜,因病重住在北京同仁医院的林徽因,倍感心中有许多话想对梁思成诉说,于是向护士请求见丈夫一面。此时梁思成与其同住一家医院,两人的病房仅一墙之隔。但护士怕深夜交谈影响两人休息,便拒绝了林徽因的要求,让她把话留到第二天再说。不料天未亮,年仅51岁的林徽因就悄然离开了人世。
  
  章士钊:不要小看哥的定力
  
  章士钊在日本留学期间,埋头读书,不再热心革命,连同盟会也不肯加入。章太炎、张继等相继劝说他,皆无功而返。有人出主意说章士钊喜欢一个新来日本的美女,而这个美女恰好很倾向革命,不如让她去劝劝试试。此美女即当时淮军名将吴长庆的嫡孙女,清末四大公子之一的吴保初的掌上明珠吴弱男。不料,吴弱男不仅没劝动章士钊,反而把自己搭了进去,从此成了章士钊的枕边人。
  
  张大千:当不成和尚,就结婚吧
  
  张大干2 0岁时,出家去当和尚。一天,他乘摆渡过河,船到河心,他才知道渡资要四个铜板,而他身上只有三个铜板,于是要求船家把渡资减少一个铜板,算做布施。不料,船家非但不肯施舍,反而把他的袈裟扯破了。张大千后来谈起此事时说: “既然没了袈裟,只好还俗回家;既然还了俗,就索性结婚吧!”婚后,张大千共生养了15个儿女。
  
  华罗庚:能力和学历关系不大
  
  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 “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 “他在哪个大学教书?”人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在什么大学教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一个杂货店的店员。”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却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决定,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来任职。从此,华罗庚就成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
  
  李鸿章:大师果然有见地
  
  有一次,李鸿章问一个下属什么叫抛物线,下属讲了一大通后,李鸿章仍是不懂。下属急了,说: “李中堂,你撒不撒尿,撒尿就是抛物线啊!”李鸿章大笑,一下子明白了。等大家笑完,李鸿章说出来的话更妙: “这就是庄子所谓的‘道在屎尿’了。”
  
  冯友兰:爱思考的大师伤不起
  
  1938年南京沦陷后,武汉告急,西南联合大学被迫搬迁。搬迁途中,汽车经过边境凭祥的城门时,冯友兰因左胳膊放在车窗外而被城墙撞伤,导致骨折。原来,要过城门时,司机通知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别人都很快照办,但冯友兰听了这话后,便开始考虑为什么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又是什么……还没考虑完,他的胳膊就骨折了。
  
  清朝考官:考不上大学怨你生不逢时
  
  清朝为了表示对人才的重视,曾规定,童生考试,每县至少要录取三名。某县地处偏僻山区,文化教育非常落后。有一年,全县只有三人报考。考试完毕,主考官把试卷收上来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原来,三人中一个抄了题目,只写了“且去”二字;另一个只抄了试题,什么也没写;第三个考生,干脆连考题也没抄。主考官无可奈何,只好大笔一挥,把抄了题目并写了“且去”二字的那位考生,取为第一,并批道: “但观‘且去’二字,必定满腹经纶。”又把只抄了试题那位,取为第二,批道: “誊写毫无差错,足见其才可造。”再把交了白卷那位,列为第三,批日: “不轻易下笔,可见其行事慎重。”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gushi/view/17.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