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真的是装病不去朝鲜吗
林彪怪病难治,毛泽东抄诗相送
早在派林彪去东北时,毛泽东就特别注意林的身体情况。林彪主政南方时,毛泽东还特地派医生去为他治病。
由于担心林彪在南方吃不消,毛泽东调林彪到北京工作,一方面在中央参与重大事情决策,更主要的是让林彪有一个好的医治条件。林到北京不久,毛泽东就委托负责中央高级领导人保健的傅连暲医生前去看望林彪。毛泽东还指示傅连障,让他出面,从上海、北京、天津调来一流的医学专家,专门为林彪治病。为了使这项任务能有个统一的协调,毛还专门派肖华代表中央统一负责。
1953年,专家小组对林彪的神经、心脏、胃肠、泌尿、血液、肝脏、肺部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发现林彪确实十分虚弱,但外在的脏器却没有大问题。他们知道,这是一种怪病,苏联专家也治不好。尽管他们研究了多次,拿出了各种方案,但没有一种是专家们满意的,对林彪的病也没有多大帮助。除了采取一些维护性措施外,专家组只好允许林彪按照他自己发明的减轻病痛的办法去做了。医生们建议,林彪需要长期静养治疗。
医疗小组的意见,通过肖华转告中央,毛泽东很快知道了结果。对林彪的这种状态,毛泽东的心情是很沉重的,但也没有办法,只能让林彪长期休养治疗。为此,他特意给林彪抄写了曹操的诗《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以歌咏志。
林彪的态度:“我还是那个意见,要慎重”
不久,毛泽东决定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决定是否出兵朝鲜这件大事。此时他已物色了另一指挥人选——彭德怀。在1950年10月2日召开的为准备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说:“出兵援朝已是万分火急,既然林彪说他有病不能去,我的意见还是彭老总最合适了。”
10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专门商讨出兵援朝的问题。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高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彭德怀于会议中间赶到。李富春、罗荣桓、林彪、邓小平、饶漱石、薄一波、聂荣臻、邓子恢、杨尚昆、胡乔木列席了会议。
政治局扩大会议一开始,毛泽东就要求大家先摆一摆派兵入朝参战的困难。林彪在这次会议上发言了,他仍然坚持他当面和毛泽东谈的观点——不宜派兵入朝。他说了各方面的困难后,用一句话总结:“我还是那个意见,要慎重。”
在随后的几天会议里,林彪又多次发言,表达同样的意见。由于他的发言有材料、有根据,得到了政治局不少成员的赞成。
对于林彪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态度,曾任周恩来军事秘书的雷英夫在回忆中有所记述:“他(指林彪)在军委常委居仁堂会议上说,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的朝鲜,而打烂一个五亿人口的中国,有点划不来。我军打蒋介石国民党的军队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得过美军很难说。它有庞大的陆海空军,有原子弹,还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把它逼急了,它打两颗原子弹或者用飞机对我大规模狂轰滥炸,也够我们受的。因此,他不赞成出兵,最好不出兵。如一定要出,那就采取‘出而不战’的方针,屯兵于朝鲜北部,看一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策。”
但林彪的意见还是被毛泽东否定了。
毛泽东是从国际和中国今后长远战略这个大视角看待出兵朝鲜问题的。他决计必须出兵朝鲜,而且,他的意见得到了中央政治局许多成员的支持,其中包括另一领兵主帅彭德怀。
10月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讨论抗美援朝的决策问题。前一天刚从西安赴京的彭德怀表态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让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
听完彭德怀的发言,毛泽东站起来坚定地说:“彭老总说得好!我们出兵参战的困难确实很多,但是,朝鲜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中国人民不能眼看着美国侵略者对其肆行践踏而置之不理;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我们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这样,出兵朝鲜的事情就定下来了。当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这个决定后,林彪也在会上表示服从,并说自己会告诉第四野战军中准备入朝的部队,让他们坚决拥护中央抗美援朝的决定。
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对彭德怀说:“给你10天准备的时间,出兵时间初定10月15日。”这样,关于由谁率军入朝作战的问题最终确定了。
在这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央从没有提起林彪不同意出兵朝鲜,以及他因病不能带兵入朝的问题,更没有提起他与毛泽东曾有过的意见分歧。因为在中央看来,这些都是正常的,并没有违反党内原则。
林彪从头到尾都不赞成打,毛泽东并未表示不满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出兵朝鲜问题上,党内有许多同志与林彪的看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林彪不赞成中国出兵朝鲜的意见,大概是他从朝鲜战争爆发一开始就形成了,是他固定的看法。而且,林彪一旦形成自己的看法,是不轻易改变的。
据时任中国驻朝鲜大使馆政务参赞、临时代办柴军武回忆,1950年9月初,他从平壤回到北京后,接到中央军委办公厅的通知,说林彪要见他,了解朝鲜方面的情况。柴军武马上去林彪住处汇报。
此前,柴军武已经向林彪汇报过朝鲜方面的情况,这是第二次汇报,需要谈新情况。林彪听完汇报,问柴军武:“他们有无上山打游击的准备?”显然,“他们”是指朝鲜人民军及其领导人。
柴军武回答:“我不能确切地讲有,但根据和金日成相处的了解,如果形势需要,他是能够上山打游击的。”
林彪又问:“我们不出兵,让他们上山打游击行不行?”林彪问这个话,实际上是自言自语,或者说,他在谈自己的看法。因为这个问题柴军武是不能回答的。林彪也理解柴军武,谈话就此结束了。
当时,党内有许多同志与林彪意见相同。毛泽东本人也回忆过当时党内存在不同意见的情况,并且认为是正常的。
1970年10月10日,毛泽东在北京同来访的金日成会谈时,提到了当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在讨论出兵朝鲜问题上意见分歧因而犹豫不决的情况,他说:“我们虽然摆了5个军在鸭绿江边,可是我们政治局总是定不了,这么一翻,那么一翻,这么一翻,那么一翻,嗯!最后还是决定了。”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翻”,就是中央政治局在讨论中意见不统一,翻来覆去争论的情况。
就是坚决主张出兵朝鲜的毛泽东等人,在做出这个决策时,也经过了反复思考、多次犹豫的过程。聂荣臻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谈道:“对于打不打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也是左思右想,想了很久。那时部队已经开到鸭绿江边,邓华同志的先遣队已经做好过江的准备,毛泽东同志又让我给邓华发电报,让他慢一点,再停一下,还要再三斟酌斟酌,最后才下了决心。毛泽东同志对这件事确实是思之再三,煞费苦心的。”
胡耀邦也在回忆中谈道:毛泽东在思考是否出兵朝鲜时,“他不作声,一个礼拜不刮胡子,留那么长,想通以后开个会,大家意见统一了,毛主席就刮胡子了”。当时担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也说:“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使毛主席很难下决心。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一件就是1946年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后,林彪按照毛泽东的意见,与周恩来一起去莫斯科,就苏联对中国入朝参战军队提供援助问题与斯大林谈判。
谈判中,林彪对苏联表示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抗美援朝的决心,并且在基本战略、需要的武器等方面,与苏方谈得很具体。谈判结束后,周恩来回京,林彪留苏治病。此后,毛泽东仍安排林彪在军队里担任重要职务,并没有表示出对林彪的失望和不满。
在林彪问题上,黄克诚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中央也尊重了黄克诚的意见。
1985年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正在编纂,解放军总政治部百科全书编辑室将“林彪”条目释文送黄克诚审查,释文中讲到林彪在抗美援朝前夕不赞成出兵的错误。
黄克诚就此事谈道:“在党内来说,一个下面的干部,向党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这是个好的事情。如果把自己的观点隐瞒起来,上面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是不正确的态度。林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错误,但敢于向上面反映,就这一点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他还说:“我考虑,如果其他人的条目释文中像这类问题都写,‘林彪’这一条也可以写;如果在其他人的条目中这类问题不写,对林彪也不要那么苛刻。在我们党几十年革命斗争中,没有错误的人是没有的,没有讲过错话、没有做过错事的,恐怕一个也找不出来。”
在研究历史和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学习黄克诚的实事求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