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小故事播报
名人小故事播报
劝谏是门大学问
楚庄王有匹好马,他经常给马穿上绫罗绸缎,并把它安置在华丽的宫殿里,甚是喜欢。后来,马病死了。楚庄王非常伤心,想按大夫的葬礼规格来安葬它。大臣极力反对,庄王大怒,下令如果谁再为葬马事宜进谏,立刻处死!优孟听说后,就走进宫殿大门,仰天大哭: “宝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理应厚·葬。堂堂楚国有什么办不到的?大王只用大夫的规格安葬它,太薄待它了。我建议用君王的规格来安葬它。之后,再为它建立祠庙,用猪、牛、羊各1000头来祭祀它,并安排一个一万户的城邑进行供奉。”庄王反应过来: “但如果各国听说我这样厚待马匹,肯定都会以为我把人看得比马还低贱。该怎么办呢?”优孟说:“请用对待六畜的方式来埋葬它。用铜锅做棺材,用姜和枣调味,再加进木兰,用稻草做祭品,火光做衣服,把它埋葬在人们的肠胃里。”庄王同意,便派人把马交给主管膳食的人了。
(《北京青年报》,张勇)
司马迁创造“中国人民”
先秦时还没有“中国人民”这个词,当时“中国”和“人民”都是单独使用,词义也不同于今天。 “中国”本意是指京城, 《诗经》中就说“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后来也引申为中原地区、天下之中心等。而“人”与“民”,在先秦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说文解字》说: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民,众萌也。”那么, “中国人民”作为完整独立的语音单位是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山西、山东、江南、塞北等地的物产, “皆中国人民所喜爱”。这里的“中国人民”,虽与先秦时的意义并无太大差别,但它却第一次将两者连在一起,构成偏正词组,所以说是司马迁最早创造了这一词汇。
(《羊城晚报》,阎泽川)
苏东坡招生也得“应试”
苏东坡被流放到儋州时,兴办了一所学堂,可来上学的人却很少,他只好去找好友黎子云商量。黎子云的儿子是当地有名的顽童,从不好好读书。黎子云常对儿子说起苏东坡做学问的事,儿子却不以为然。小顽童听说苏东坡要到自己家做客劝学,想要试探试探,于是煞费苦心做了一番准备。苏东坡刚坐定,小顽童便请他吟一首诗。苏东坡觉得这是个劝学的好机会,便欣然答应。只见小顽童指着绑在板凳脚上的一只白鹤说: “请先生对鹤吟诗。”苏东坡开口吟道: “头戴红冠着白衣,游于江边啜虾鱼……”正要往下说,小顽童突然揭开一只覆盖的盆子,指着说: “续下去!”苏东坡定睛一看,是只乌鸦,于是不假思索地续吟道: “只因贪食归来晚,误入羲之翰墨池。”吟毕,他又详细讲解了一番。小顽童听完为之折服,于是急忙进里屋喊父亲出来,一同向苏东坡连连鞠躬。次日,在苏东坡开办的学堂里,第一个出现的就正是这个小顽童。
(《老人报》,曾昭安)
秀才也能欺负李清照
李清照和第二任丈夫离婚后,带着随身的一点儿古董辗转到了绍兴。她租了一位钟姓的读书人的房子,把所剩的几箱书画古玩置于卧榻之下,闲时开箱把玩。不料,一天夜里,窃贼挖墙而入,盗走了其中的五个箱子。李清照伤心欲绝,为了重获藏品,不得不公开悬赏寻物。没几天,那钟姓房东拿着18轴画卷领赏来了。原来,这一切都是这个姓钟的人主导的。他监守自盗,变卖了大多数藏品,又拿着剩下的画卷来领赏。李清照虽然猜到了真相,但自己只是个流落异乡的寡妇,无力抗争,只好花钱赎回了画卷。
(《给历史把脉之疑难杂案》,张程)
皇帝也簪花扑粉
明朝皇族见人,也是要化妆的。清代人说:原以为皇帝的帽子,都用珠宝,而不用翠。可是也见过藩王家里有喜事,王爷头上簪花两枝的,还都是翠做的,所谓翠花。一问内侍才知道,皇帝在后宫中也簪花。 《万历野获编》的作者到都城和太监们聊天时,得知皇帝上朝前一定要在脸和脖子上扑粉,说这样显得更加严肃。扑粉和严肃沾得上边吗?人家没解释。也许是因为朱元璋长得不好看,子孙们试图“洗白”,也未可知。
(《风月有痕》,老猫)
康熙为何祭明孝陵
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有康熙祭奠明孝陵的情节。事实上,康熙祭奠朱元璋不止一次,而是六次,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一直延续到四十六年。夺了朱氏的江山,还要去祭奠朱元璋,难道是爱新觉罗氏大发善心?显然不是。 “反清复明”从多尔衮的大军进入北京城到清王朝灭亡都一直存在,清王朝一直都没有得到汉人的认同,一代又一代人接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接力棒,始终与清政府作对。康熙六祭明孝陵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目的一一增强汉族人对于满族政权的认同,以此巩固清朝的统治。
(网易网,罗日荣)
朱自清做梦也严肃
朱自清在19 31年到19 3 6年的日记里,有三则写的都是他的梦境。奇怪的是,这三个梦竟然是同样的内容。1931年12月5日: “梦里,我被清华大学解聘,并被取消了教授资格,因为我的学识不足。”1932年1月11日: “梦见我因研究精神不够而被解聘。”1936年3月19日: “昨夜得梦,大学内起骚动。我们躲进一座大钟寺的寺庙,在厕所偶一露面,即为冲入的学生发现。他们缚住我的手,谴责我从不读书,并且研究毫无系统。我承认这两点,并愿一旦获释即提出辞职。”不同的时间、地点、境遇,竟做着同样内容的梦,皆因朱自清做事做人极其认真严谨,时常自我反省。
(《老人们生活报》,佚名)
希特勒的穿衣哲学
希特勒对于穿着比较随意,他的衣服不多,而且毫不考究,时尚对他来说毫无意义。鞋子不要夹脚,西装不要妨碍活动,这就是他的全部要求。他不喜欢到裁缝那里去试衣服。为了避免麻烦,他总是一次让人做三四套西装,按同样的方式剪裁,料子也常常相同。对于领带,他也没有任何讲究。他发现自己喜欢的领带时,便立即买上半打,并且都是同样的花色。希特勒习惯穿一件毫不挺括的加拿大式风衣,颜色是显得很脏的灰色,戴一顶灰色军帽,黑色的帽檐大得夸张,几乎遮住了他的半张脸,这让宾客们常常惊愕不已。每次他身边的人和亲密的朋友建议他穿得考究点时,希特勒都会面露不悦。对他来说,只有穿起来舒适的衣服才有意义,他还厌恶为举行正式仪式而穿的燕尾服。在实用主义面前,就连无尾常礼服也不会受到他的青睐。
(人民网,侠名)
毛泽东访苏时为何送大葱
1949年,毛泽东第一次访苏,送给斯大林一车皮山东大葱和一车皮江西蜜橘。斯大林对蜜橘赞不绝口,称之为“橘中之王”。送蜜橘很好理解,但用大葱作礼品却让人费解。原来,毛泽东访苏时的特殊国礼源于一个笑话:山东人打架的时候,给他吃大葱,马上就不打了。共产国际时代,前苏联做了很多工作来帮助中国,但在斯大林时代却做了很多对中国不利的事情。用毛泽东的话来讲,双方之间“总有一肚子气”。因此,毛泽东是想用大葱消消两国之间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