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桌面快捷方式 - - 设为首页 - 手机版
凹丫丫旗下网站:四字成语大全 - 故事大全 - 范文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故事大全 >> 现代故事 >> 纪实故事 >> 正文

周学农:“空”也是“空”



  三
  
  周学农曾说:“禅宗让你信仰的是清净的本性,每一个人都要相信你自己的真实本性,这就叫作信仰。好的本性是不可能被现实所污染,禅宗讲的是让你信仰你的心,不是让信仰现实中的心,信仰你新的本性,信仰你真实的本性,这就禅的立场。真实的本性不但不会被现实所改变,反过来你会指引你,带着你改变你的现实。”
  
  记得2007年,周先生的佛学课上,我经常遇到一个17岁的学生,她是一个出家人,眉眼颇清秀,法名叫新月。
  
  她从浙江一个寺院来北大进修佛学,很小时就已经出家,从此落尽青丝,只有青灯古佛夜夜颂经相伴青春。
  
  我望着她,竟然有些自以为是的心疼。
  
  我们投缘地聊了好久,最后,我小心翼翼地问她:“你才17岁,从未享受世间繁荣幸福,就这样寡然无味地度过一生,不觉得可惜吗?”
  
  她粲然一笑,合什说道:“施主,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你我所谓的幸福截然不同。在我看来,沉迷在俗世留恋于俗务,无清净之心才是最大的可惜。”
  
  我无言以对。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在清寒的表象中拥有一颗睿智而清净的心,拥有自己的本心,也许很多人过的要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快乐。
  
  ……
  
  新月法师信的是自己的真实本性,而我至今还活在心外。人的痛苦,莫过心外求解脱。“佛性”乃自家宝藏,缺少的是觉悟。
  
  释迦牟尼世尊于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之际,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六祖慧能初见五祖弘忍时,曾有如下一段问答:弘忍问:你是哪里人?来这里做什么?
  
  慧能答:弟子是岭南人,来到这里,想求“作佛”!
  
  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哪里能做“作佛”!
  
  慧能说: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并无南北之分,弟子身与和尚身虽然不一样,“佛性”却并没有什么两样!
  
  世尊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智慧德相是什么呢?原来智慧德相,就是万德万能的佛性。《坛经》说得十分明白:人性即是佛性,它自在而且自由,人具此心,本来是佛。
  
  佛性又称真性,自性,常住佛性,妙真如性,真如实相等。名称虽然不同,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它就是我们各人原具的本性。这种本性,本来就具足万德万能。它灵明洞彻,湛寂常恒,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与佛无二,但由于无始以来,被妄想执著掩蔽了本体,使具足的德能不能显现。这好比一面光明的镜子,蒙上了尘垢,盖没了镜体固有的光明。不过镜面虽蒙尘垢,而其原具的光明并未损减,一旦揩去尘垢,光明依然可以显现。
  
  学农师说:“让你心里永远亮着一盏灯,这个灯就是智慧,智慧就是四项基本原则,智慧是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洞察、立场、观点、方法。不是一种计谋,不是一种知识。是生活的一种态度,他影响你整个的生活。”
  
  人的本性也是如此,本性原来灵明洞彻,万德万能,但因妄想执著,以致起惑造集,轮回六道。这种妄想执著又称无明,无明梵语尾弥,意思是指闇钝之心。闯钝之心并非指我人的肉团心,而是指我人感受、思维、分别、认识,对境攀缘的妄心。
  
  之后,有一次,寒冬的深夜,为了求道,我去江西云居山拜访心空禅师。
  
  我滔滔不绝地说了半天我的禅境与见解,我的经验与体会,我的……
  
  心空禅师跏趺坐在禅椅上,始终微笑地看着我。待我说完,期待着他的认可、评点。
  
  他却说:“你听……”
  
  我凝神屏息地听着。
  
  但什么也没有,整个寺院一片深沉的静谧。
  
  在我一脸茫然与迷惑时,心空禅师轻轻地用充满赞叹和喜悦的声音说:“宁静的声音真美!”
  
  在独处时,这句震聋发聩的棒喝时常在我心里回荡。
  
  是的,一切唯心造。古印度人深信,一个人真实本性的平静,以及他生活中的快乐,和他所处的地点、财富、权力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由心境决定的。感受、思维、分别、认识,就是对境攀缘的妄心。一切都是妄心作怪。
  
  学农师认为,“禅不在于你身体不动,禅也不在于你的心不动,在于你的心不要执著,为什么我有这么多麻烦呢?因为你有个欲望,所以你有所行动,因为你有行动,就带结果,结果就带来痛苦。因为你没有智慧,因为你只看到了他的假象,没有看到他的真实,这还要讲智慧,佛教认为我们一切的事物都是变化的,这个东西是变化的,这个东西是骗人的,像梦一样,像幻影一样,一下就过去了,凡是变化的就是不真实的,这是一个基础。真实的东西是变化的,佛教从来不否认一切事物的存在,佛教从来不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他否认现实世界的真实,不否认他的存在性,否认他的真实性。我们为什么有这么多麻烦呢?佛教认为我们被这些变化的事物所迷惑,你看不到这些真实的本性,你看到的是一些假象。”
  
  在倾听内心宁静的声音的同时,内心真实的声音也会随之流淌出来。有时我们无法接受自己或别人,总希望改变,无法忍受缺陷的存在,包括生理上和性格上的,力图改变它。结果发现自己活得很累,无法与自己和谐相处,心灵一次次地被扭曲,甚而产生自虐心理。
  
  不幸往往源于自己,烦恼往往源于比较,痛苦往往源于不知足。心好一切都好,心美一切都美,心快乐一切都快乐,心幸福一切都幸福!
  
  学农师讲到禅宗时,用“平常心”、“承当”、“放下”、“不执著”简单而又准确地概括了禅宗精要。
  
  周先生说,佛教有一个基本判断:人生是痛苦的。那么怎么办呢?就要用智慧找到它的原因,然后从根本上把这个问题解决掉,达到解脱的境界——“涅粲”。所谓“离苦得乐”,大概就是这么一个轮廓。其实,天下的道理是相互通着的,看了《坛经》以后,又仔细看了苏格拉底的《斐多篇》,王阳明的《此心光明》,夏完淳的《含笑归太虚》,弘一大师的《悲欣交集》,看明白了,内心也就逐渐强大了。
  
  《坛经》,是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由中国人写的佛经。中国和尚语录称之为“经”的,唯一的就是这部《坛经》。
  
  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慧能那首著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足见流传广泛。
  
  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慧能出生,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卖柴维持生计,养活母亲。家境陡落,生活艰辛,使慧能经受磨练,独特的人生阅历,也使他早熟。他天赋聪颖,忍性坚强,悟性高超,有一天慧能在集市卖柴,闻客店有人诵宣“无住”思想的《金刚经》,颇有领会,发心信仰佛教。咸亨(公元670年)初,慧能安顿好母亲后,即北上湖北黄梅,投奔皈依弘忍禅师。此时的他对世事无常、人生痛苦有着深切的体验,从而对佛经思想生发了共鸣,以至离家遁入佛门。史载,慧能听从师父弘忍“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第一》)他对所听的经文有独到领悟,并善于吸纳和改造为自我的东西。值得尊敬的是,他身上有一种稀缺的平民品质,对民间的文化心理和信仰特点有着深切体察,提出了不同于神秀的禅修主张。经上记载:为了躲避追杀,慧能藏入深山十五六年,混迹于猎人队中,这一点我有疑问,如此长久的隐居时间,他的心性会不会被粗野和暴力扭曲?这无疑需要大智慧、大悲悯、大愿力,凡丈恐怕早就疯狂了。
  
  学农师认为,禅在你一切的时候,不管你行、住、坐、卧要干什么,长行,直心,让你的心永远保持直,诚信,没有那么分别和计较,这就叫作直心,让你的心抛除掉多余的分别与计较,让你的心保持一个自然的状态。世界是根据你的心来呈现的,心决定了你怎样看待世界,也决定了这个世界怎么样向你呈现,决定你生活的方法。要有自信,要有承担,要有智慧,要有平常心,要做本分事,成自在人,你就能够摆脱烦恼。佛教不一定是拿来信的,你可以拿他作为生活的一种参考。佛教是关于人生历程的一种观点,一种解决的方法。
  
  《坛经》转换了印度佛教戒、定、慧的外在修行程序,将归依外在的佛、法、僧转向内心的“识自本心”的顿悟活动,强调人要在日常生活中修心自救,顿悟成佛,所谓“行、住、坐、卧,担水劈柴,无非妙道”,不需要离群索居,逃离现实,生活就是道场,行、住、坐、卧处处是道,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现实人生的价值,肯定了主体性和自由品质,启发人们通过内心的体验和生命的感悟,获得自我超越、心智平和和心灵安。同时,它把传统佛教对涅槃的追求——对死后灵魂转世的追求转变为对现实内心的回归,也就把彼岸世界转移到了现实世界。这就极大地高扬了人的生命主体的地位,使其人生价值观具有了现实的积极意义。这就是《坛经》的永久价值。
  
  慧能所说的明镜比喻人心的本性,是清净的;尘埃比喻烦恼、痛苦、邪见等,现实中人的心是被尘埃所染污的。佛教认为,人的本性是清净的,而且是不变的;它可以被尘埃所覆盖,但是不会被尘埃所改变,所以人可以从烦恼中解脱。自性本来清净,客尘所染,莲花可以出淤泥,是因为莲花是莲花,淤泥是淤泥。
  
  悟禅的“顿”、“渐”两派,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渐派是“藉教悟宗”,以经典教义为依据,通过“渐修”来验证佛的存在。而顿派则是“教外别传”,以直觉体验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渐派悟禅的方式是凝心入定,背境观心;而顿派则是随心所欲,随缘自在。渐派否定现实存在,诱导人们“息灭妄念”,去追求彼岸世界的解脱,而顿派则主张“平常心是道”启示人们面对现实,肯定人生。因此“顿”、“渐”两派虽一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不同的观察、认识世界的方式。
  
  什么是禅呢?日本著名禅学大师铃木大拙说:“禅是大海,是空气,是高山,是雷鸣与闪电,是春花,是夏日,是冬雪。不,它是这一切之上,它就是人。”在禅学家的眼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出大千世界是“心”的幻影,是“空”的。
  
  禅家以无为本,把天地、万物、人生往往看成幻影,看成空无,现实世界是一个无边的苦海,贫贱固然不幸福,富贵也无幸福可言,因为二者都摆脱不了轮回之苦,只有大彻大悟,摆脱人间声色货利等各种幻影,才能达到摆脱轮回,进入涅槃,永享“天堂之乐”的境界。
  
  由于性情的原因,我有一种急切的真实,这种求真的意志也时常损害我的心性。为了对付这种性格,最近以来,阅读禅佛一类的书越来越多,不知疲倦。这或许受到了慧能的影响?最近以来,回到自我之后,心灵果然清净许多。慧能转化世界,克尔凯郭尔改造世界。他们的思想丰富了我们对自我的理解,促使我超越东西各自传统局限,建立一种更加适应全球化的自我意识。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oyaya.net/gushi/view/475.html

★温馨提示:你可以返回到  也可以利用本站页顶的站内搜索功能查找你想要的文章。